写博十七年记
标签:
好奇心持续积累平常心人工智能ppl |
分类: 我的心情 |
写博有点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味道。写一篇博文,对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坚持不断地写,连续十七年的时间也不停顿,就很不容易。由此有积累起来的文字和“财富”,也是在写博之初无法想象的。
源于好奇心的开始
我曾多次提到,在网上开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好奇。博客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2005年刚出现时就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当时就在MSN上建了一个博客,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文章放上去。但由于刚起步,MSN博客的功能比较单一,上传、修改、美化等都很不方便,尝试了一些日子之后就有点兴趣索然了。
等到2006年的时候,博客的功能以及方便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在网上看到新浪也有了博客,就上去试试看,没想到比几个月之前的感受好了很多,将我的兴趣一下子又激发了出来,于是重新注册,开始了在新浪博客中的耕耘之旅,一直坚持到现在,十七年很快就过去了。在这中间,出现了很多新生事物,如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等,一批批的人因为好奇而来,又因为新的事物而去,我却坚守在博客这片园地里。
最近一段时间,新浪博客逐渐各项功能逐渐弱化,互动和交流的渠道也少了很多。不少人因此找寻新的交流渠道,我也新开了自己的微信公号。有好几次想终结这个园地,但多年的心血就这样放弃,终归有点不舍,于是仍然坚守着。从好奇开始,到靠着毅力来坚守,这中间的变化,令人唏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之所以舍不得放弃这片园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博客促使我养成的写作习惯。每天的工作很忙很琐碎,忙碌了一天之后就像给自己放松一下。但因为有博客这件事情牵挂着,自然就会逼着自己思考工作和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事情值得写一写、记录下来呢?这样的思考很有意义,有很多事情,做过了也就过去了,因为有了深入的思考,就会在做的过程中、在做完之后揣摩其价值,深化其意义,并想着用怎样的方式将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呈现出来。等过了一段时间回头再看,又会从当时的文字中发现新的意义,促进新的思考,让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蕴含的价值。
与写博同步,每周坚持读一本书,并写出至少一篇读后感,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当时我刚评上特级教师不久,想着自己还有20年的时间才能退休,感到非常的惶恐,总担心自己不思进取、对不起“特级教师”这个荣誉称号。希望多读一些书,让自己的精神生活能够充实一些,和人谈话的时候多一些谈话的素材,和人讨论教育问题的时候不至于太落伍。没想到几年读书之后有了新的发现:每当自己在教育管理中遇到一些瓶颈问题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两本书帮你指点迷津,让我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意外之喜。读书和工作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使我更加热心于读书求学了。
正是因为如此,我养成了每天让自己够静下心来,对一些教育的、社会的现象和问题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的习惯。自己的很多文字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上海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让我不时能体会到辛勤劳动之后收获的果实;而从写博第十年开始,每年出版的一本著作,更让我体会到坚持写作、持续积累的意义。
结识了一批好朋友
博客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各种想法的人们在其间耕耘,将闪烁着思想光辉的文字和大家共享。我在其中就结识了不少这样的朋友。他们有的远在天涯海角,有的近在咫尺;有的自身就从事教育工作,有的对教育饱含热情;有的是孩子的家长,有的是莘莘学子……他们在自己的博客中畅谈教育和人生,也走到我的博客中留下足迹或评论。
说是结识,其实是需要加一个引号的。很多博友我并没有见过,但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已经非常熟悉,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这或许就是博客的魅力所在。在前些年博客的功能比较健全的时候,他们经常在我的博客里很直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间或也会写出评论我的博文来,都让我感到非常的温暖和鼓舞。即便最近一段时间沟通交流的功能逐渐丧失,大家还会通过点赞、献花等方式互相鼓励、互相问候。
在结识的博友中,有一些本身就是教育领域的行家里手,他们不仅在学科教学中身体力行,还注重将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汇编成书。我所阅读的书籍中,有不少都是这些老师赠送给我的。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有不少老师还邀请我给他们的著作写序,也有出版社邀请我给新出版的书籍写序、写导读的。我总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来做这些事情,每本书我都认真的研读,努力去体会他们的思想,然后用笨拙的笔触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学会拥有一颗平常心
写博坚持到今天,也锻炼了自己的心态,让自己越来越豁达,能够平和地对待生活的每一天,对待发生在自己面前的各种事情。心情浮躁、心急火燎的时间逐渐减少了,理性的、用平和的心态去处理问题的时间增多了。
博文写多了,自然也吸引了一些报刊媒体人的注意,于是有一些博文被发表了出来。这些发表的文章,基本上属于三种情况:一是约稿,让我就某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观点;二是采访,媒体通过面谈或者电话采访之后所做的报道;三是看到感兴趣的博文,拿过去发表了出来。最近几年来,我几乎没有主动投过稿,一方面是因为正式发表不是我的写作目的,我不想因此给自己带来太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随性而写,不要受到报刊杂志的各种文体所局限。
用平常心来写博,写出了不少的乐趣,常带来意外之喜。看来,我还是要继续坚持下去。
面向未来的新挑战
这几天,无论是教育系统还是整个社会,都在关注ChatGPT这款生成式的人工智能软件。自去年11月份由美国的OpenAI公司推出以来,其在各方面的表现令人惊讶,帮着写代码、写情书、写文章、做题、写文案、翻译……几乎无所不能,而且表现优异。尽管这款软件的优势在英语语言系统,但在汉语言系统方面的表现也令人惊艳。
人们发现,你只要给这款软件提出具体的写作要求,它就能够根据你的要求,给出你想要的文本的写作大纲,并写出超出自己水平的文本来。如果智能软件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我们写作的意义何在?这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我们,需要回答的一个现实问题。
我的理解是,ChatGPT是对模式的一种适应、模仿和应用,而人最有价值的思考是个性化的、是具有创造性的、是充满情感的,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文字可能更具有价值,这或许也是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写作,所需要转型的方向。
未来已来,我们需要整理好行装,找准方向,奋力前行。
谨以此文,纪念开博十七周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