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

标签:
素养特征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学习变革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我曾在2022年12月13日的微信公众号中,介绍了王荣琴校长阅读《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一书第一辑的相关情况。她是一位非常用心的读者,在微信中告诉我“读完一本书用了将近两个月,读后感用了三天,其实也是感觉有很多地方没有读懂。无论如何感谢您让我有这样的经历。”经历了深度阅读之后,撰写的读后感也与众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我理解的“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
山西清徐 王荣琴
《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终于读完了,选择这本书来精读,一方面适逢该书的作者常生龙老师组织的读书会推荐这本共读数目,另一方面其内容是目前教育界最热点的内容,也想借助一本书对其来龙去脉做一个较彻底的了解,第三,也算是常老师的一个铁粉,跟踪其新浪博文足迹十几年,对常老师一路走来的历程有一些知道,读一个相对比较熟的人的书,应该更亲切更容易。但没想到,就像只看到冰山的一角,读一个熟悉的人和熟悉的话题竟然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因为不能整体上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读完,对核心素养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也只有国家颁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没有其他的认知,阅读之前也不能有一个事先固定的主题或者问题去引领着读,也就是不能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是一种跟着作者思路的读,就像一个没有做功课,盲目跟着旅游团出发的游客,一路上只是被动地欣赏着花花草草,山山水水,看似自己在欣赏,实则是导游让看什么就看什么。作者想要我们知道什么,知道到什么程度我便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即使这样,我也每读一点内容便对所读部分进行一下梳理,共完成了30篇梳理文章,全部读完之后总觉得不是很尽兴,今天尝试着做一个整篇文章的感受梳理。
首先,通过阅读,让核心素养与我们过往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整体的契合。我们经常说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由双基到三维,从三维到素养不断提档升级,但在具体的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上,一篇文章的学习中,或者一个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总感觉与素养要求相去甚远。该书作者用发展的观点用“素养的前世今生”,说明双基、三维、能力都是素养要求,只是不同阶段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不同,曾几何时能够“听说读写”就是文化人,也曾经有“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经历,这些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核心素养。基于此,作者也用夯实人生根基的基础素养、应对新时代挑的核心素养和万物互联的职业素养的分类让我们平时扎扎实实进行的听说读写、理解应用有了价值和意义,没有扎实的听说读写,就不可能有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也不可能有创新和批判。就以“听”为例来说,比方英语“I like to eat hamburgers”我们在基础素养中关注的是听力水平,包括听见、听懂、理解句式和短语、运用,而在素养要求下增加了尊重、宽容等。
其次,通过阅读,对核心素养的来龙去脉更加明晰。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其中能够体现“核心”的词是“发展”、“必备和关键”,也就是说,居于核心地位的能力和品格解决的是人的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问题,而不是人的生存和社会生存的问题。在这里“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打上了人的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烙印,充分体现了素养的发展性和社会性。纵观美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以来,对教育的三个重要报告,报告一:1972年《学会生存》当时世界总体经济比较繁荣,报告提出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服务,教育要为科学发展服务,促进经济更加繁荣,以科学主义和经济主义为主体来设立教育目标,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及终身学习的思想。报告二: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个报告提出的背景是在20世纪末,当时全世界经济都比较萧条,大家寄希望于新的世纪,因此提出一系列新的主张,充满了乐观主义的色彩,提出了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这四个学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指导着我们教育的改革。报告三:2015年《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提出教育应该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教育应该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包容性、环境的可持续性,三者的协调作为教育的立足点。可见,一方面核心素养把人作为工具性的功能逐渐减弱,作为主体性的地位逐渐凸显,另一方面人的合作与交往等社会活动功能逐渐增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通过阅读,厘清了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关系。能力和品格都是核心素养的要求,只不过能力是客观存在的,是生命物体对自然的探究、认知、改造水平的量度,即使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就像我们自然界中蕴含着能量一样,在其对外做功或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中我们是可以量度的。比方一个人会开车,另外一个人善表达,这是他们的能力,这个能力并没有能够让我们看得出来的标志,但这个能力就是客观存在,因为对于这个人来说事实就摆在那里,这是个事实判断。用作者的话说,是后天习得的,可检测的。既然能力可以检测量化,当然就有高低之分,所以作者对能力也做了划分,即:基础能力和高阶能力,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来看,前三个就属于基础认知能力,后三个就属于高级认知能力,关键能力主要指高级能力。而品格是主观回应外界事物的模式,是对事物是否重要以及重要程度做的判断。是对事物做的主观评价,主要包括好坏、意义、重要程度等方面。比方“这个人是好人”,且不说评价一个人是否是好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另一个角度说也许就不是好人,即使是像责任感、公德心这样的正面品格,也因观察的角度不同会出现不同的价值判断,赋予不同的意义。就能力和品格的联系来说,能力是品格形成的基础,尤其是认知能力对正面品格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然品格也对能力形成起促进的作用,比方毅力、坚持、责任在具体的能力形成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就一个完整的人来说,品格是人的底色,能力是外显的行动。能力和品格是人立足社会的两个翅膀。
第四,通过阅读,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的后天习得性。本书作者用“能力才是学习的目的”和“锻造必备的品格”两辑对素养的习得性作了充分的论证。首先,在“能力才是学习的目的”中,对核心素养中强调的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在学习中的习得性分别作了阐述。比方认知能力中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可以在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自我调控和考核等几方面对学生循序渐进做出训练。比方合作能力的形成,合作的前提是自我管理,包括态度管理、安全管理、情绪管理、语言管理、行为管理、人际关系管理。一个善于自我管理的人,能更好的地融入团队,并在团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一个团队高效完成任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是建立稳妥有效的合作关系;第二是共同协商合作目标;第三共同执行合作计划;第四是调整和改进合作关系;第五是共同总结和分享合作成果。其次,在“锻造必备品格”中通过对提升人在面对事情时的价值判断,在处理与自我关系时的自控力,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的公德心,在处理与社会关系时的责任道德之心,来阐述必备品格的形成。比方作者给出了一件事情是否重要的价值判断:1.这件事情是否与我们的愿景、目标相一致?2.是否聚焦了关键问题和瓶颈?3.是否优化当下的流程,让团队工作的效率进一步提升。最后明确指出:永远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例如阅读。比方提升自制力的方法:一是给自己设置清晰的目标;二是制定简单明了的计划;三是常给予自我奖励。比方公德心中对他人的尊重,首先,表现在尊重他人的隐私;其次,尊重他人的选择;再次,尊重他人的人格;最后,要学会忘记自己的辉煌。比方责任道德之心,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就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其工作的具体内容就是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包括那些看得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看不见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养成等。除此之外,学校的教育还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些,学习这些知识在将来会有哪些建设性用途,这是在为学生铺设通往责任感的高尚的道德之路。学生明白了所学知识的建设性用途,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也容易发现学习本身的意义,学生立志要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具有责任道德之心的人。
第五,通过阅读,对未来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可行性更加笃定。作者通过引用袁振国对人类教育经历的三个阶段:“个性化的精英教育”、“集体性的大众教育”、“个性化的大众教育”,来说明教育正处在新变革的转折点上。“个性化的大众教育”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曾几何时都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追求,但时至今日,整齐划一的课标要求和学制规定,统一的年龄限制,统一的评价标准,再加上不超50人但只多不少的以教师主导的班级授课制形式,要想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个性化的大众教育”了。用2011年9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的话说,如果教育部发生结构性的改变,教育的转折就还不回到来。基于此,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未来学习的五种新场景:1.智能助手成就的新场景——学习的过程留下了痕迹。2.自适应学习催生的新场景——知识内容通过知识图谱等研究进行数据化的分解和组合,个性化推送、个性评价、自我激励。不再有差等生,知识学习的进步和深度不一致而已。3.增强现实技术创设的新场景——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自如切换。4.物联网和移动技术带来的新场景——学习用具都与网络相连,学生的学习随时跟踪,不再有围墙和班级。5.专业平台和服务商运营的新场景——教师提供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成为帮助者和组织者。关于深度学习,作者从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们阐述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如何运作的,而像阿尔法狗这样能够深度分析的智能机器人是基于人脑网络“联结”基础上的,是事先输入了丰富的棋局,相当于人们的经验,然后让阿尔法狗面对新的问题,通过“联结”自主解决。深度学习也是一种基于“迁移”的学习,是对叠加的知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是专业发展和特长生学习的基础,也需要有赖自适应学习系统的建立。我们看到很多网络公司正在研发这样的学习系统,我去年去北京参观一个网络公司,他们把初中数学课标80多个要求划分了800多个子项目,并对该子项目下的达标要求进一步做分析肢解,编制相应的练习题,应该就是再做这样的尝试。
总之这本书信息量特别大,涉及教育理论、心理学、哲学和脑科学的研究前沿信息,涉及能力与品格与好奇心、想象力、习惯、毅力等的联系,涉及脑神经网络的建构与人的多原智能的关系。是一种从多角度和多方位对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对其形成的建构,通过阅读能够打开我们的眼界,希望这样的阅读和学习,能够真正影响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