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自己的修行之路·读《悉达多》

标签:
修行之路方向选择各种探索心灵升华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黑塞《悉达多》一书有感
这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早期作品。初版于一百年前的1922年。黑塞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在他的小说、诗歌、童话、书信中都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他对印度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也有深入的研究,如果读了《悉达多》一书,就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佛祖释迦牟尼的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其中悉达多是名,有一切事成的寓意;乔达摩是姓,意为纯淑。黑塞在《悉达多》一书中,非常巧妙地将其原名一拆为二,构思出了书中的两个人物,即探索实践者悉达多,通过讲述经文对信徒进行言教的导师——佛陀乔达摩。同时,黑塞在小说中还另外安排了五个人物,来衬托悉达多那艰难的修行之路。这五个人中,两个是修行者,即轻信教条一辈子走在朝圣路上的果文达,身教的导师——渡人到彼岸的倾听者、船夫瓦苏德瓦;另外两个是悉达多在世俗中的导师,即爱欲化身的名妓卡玛拉,象征世俗生活的大商人迦马斯瓦弥;还有一个是因果轮回的纽带,悉达多与卡玛拉的儿子——小悉达多。
(一)
悉达多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婆罗门是古代印度最高的种姓。他的父亲和母亲都很尊贵,父亲非常博学,经常跟别人讨论学问。悉达多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有英俊挺拔的外表,受人喜爱的性格,出身高贵的阶级,最好的老师们与伙伴,从小就在最好的环境中成长、学习,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他有不少的追随者,果文达就是其中的一位。
但拥有这些并没有让悉达多感到满意和快乐。他觉得一味地学习别人教授给他的知识,永远无法证悟自己的道。于是,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放弃了自己拥有的一切,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和果文达一道成为苦修的沙门。他舍弃了华丽的衣服,每天只吃一顿饭,把自己折磨得骨瘦如柴;他和其他沙门四处流浪,经历各种凄风苦雨,露宿在郊外的田野或森林之中,不断锤炼三种本领——斋戒、等待、思考。就这样苦修了三年,除了让自己的意志变得更强,各种欲望变得更低之外,没有一点悟道的迹象。
在听到佛陀乔达摩的相关传闻之后,悉达多和果文达决定停止沙门苦修的生活,前往佛陀说法所在地。通过倾听佛陀讲经,以及和佛陀的对话,悉达多确认乔达摩的确是觉悟之人,也发自内心地相信佛陀所说的教义。果文达立刻成为了佛陀乔达摩的追随者,并劝悉达多也加入到追随者的队伍中来,但悉达多没有同意。悉达多说:“佛陀本身所经历和体验到的秘密、觉悟、智慧,是无法用教授给任何人的,所以我要继续走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解脱之路。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只能自己体悟。一个人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才能真正了解自我的本质和意义,进而到达解脱。”
就这样,悉达多辞别了佛陀,走上了自己的修行之路。他遇到了美丽漂亮,“嘴恰如一朵新摘的无花果”的卡玛拉,被深深吸引,决定拜她为师,向她学习爱的秘密。很快,他们俩就被对方互相吸引,共同感受到那爱的真谛。他结识了商人迦马斯瓦弥,向他学习经商之道。没过多久,他就重新拥有了华美的衣服,舒适的豪宅,以及大把大把的钞票。慢慢地,悉达多完全堕落在世俗的爱欲与财富的游戏中,变得冷酷、吝啬、衰老、丑陋,他被欲望操纵,泯灭善的自我,在酒的麻醉中躲避自我……在一个梦境中,他发现“心中的歌鸟死去”,内心充满了恐怖和死亡。他回顾过往,爱情和财富的快乐及人世间所有的快乐荣誉和欲望满足后的无聊、痛苦他都已尝遍,此时发现一切都毫无意义。他决定从卡玛拉的身边离去,而他们的最后一次缠绵却让卡玛拉懂得了爱情,并怀了身孕,从此闭门谢客。
感到生的绝望在河边自尽的悉达多,在沉入水底的那一刹那,被神圣的从心底发出的“唵”音唤醒,觉悟到“亲身经历尘世待了解的一切是件好事”,有了对生活、对生命新的体验和感悟。那个衰老的、疲惫的和虚弱的悉达多已经死亡,一个新的悉达多诞生了。他被河水那动听的声音和美丽的形态所吸引,他发现流水中似乎含有特别的秘密,因而决意留在河边,向摆渡人瓦苏德瓦学习。在瓦苏德瓦的身教下,悉达多学会了聆听河水,进而聆听石头和自然万物,掌握了“极少人懂得的聆听的艺术”。摆渡人和他的那条小船,在这里有着很典型的意象。
自我修行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听闻佛陀乔达摩即将圆寂的消息,那些在各地苦修的信徒们从四面八方赶回,他们等着瓦苏德瓦和悉达多将他们摆渡过岸。卡玛拉也皈依了佛门,带着小悉达多前来。不幸的是,卡玛拉被毒蛇所咬,倒在了悉达多的怀抱中;小悉达多根本不想过悉达多的生活,处处和他做对……当亲人之爱、父子之爱被唤醒之后,悉达多似乎有迷失了修行的方向,回到了凡夫俗子惯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小悉达多的逃离,让悉达多痛苦异常,但也从中看到了自己当年的逃离,再次从河水中听到了世界万物的各种声音,“而所有的音声,所有的目标,所有的渴望,所有的善与恶,悲伤与快乐,所有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同一的世界,所有这一切共同交融成万物奔流不息的进程,所有这一切共同谱成了生命永恒的旋律。”悉达多在瓦苏德瓦的引导下获得了圆润与统一,获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他的导师瓦苏德瓦则在佛陀乔达摩圆寂前,安心地离去,消失在丛林之中。
一直苦修着的果文达,也在亲吻悉达多额头的瞬间,获得了顿悟,心底一片光明。
(二)
这是一本读起来就很难放手的小说。虽然以印度佛教为故事的背景,但语言非常优美,心理活动的细节描述非常生动,悉达多的苦苦追求又和很多人的人生目标、价值追求有不同程度的契合,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小说讲述的是在古印度净饭王时代,一个婆罗门的后裔悉达多在本可以成为一名伟大祭司的光明前景下,厌弃世俗的生活,决心离家修行。期间经历了各种反复、挫折与磨难,终于觉悟的故事。悉达多的修行经历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一是孜孜不倦的求学阶段。他勤奋努力,学习大量婆罗门教的典籍,“常常觉得天堂之国就在近旁,但他从未真正到达那里,他也从未能止息那终极的渴望。”二是苦修沙门阶段。他怀疑自己的修行尚不够虔诚,于是抛弃一切,破却一切欲念和渴望,成为一个沙门,走向一条苦修之路。但虽然学到了一些神奇的技艺,却对这条道路是否正确产生了更多的怀疑。这样的怀疑越来越强烈,使得他决定改变修行之路,于是就有了第三阶段,即求教佛陀。悉达多和果文达去舍卫城中祇树给孤独园探访人门口口相传的觉悟者乔达摩,悉达多发现佛教的教义虽然完美,但却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佛陀虽然可以教授知识,却无法教授智慧以及洞察内心的自我。于是他决定反其道而为之,全身心地入世,在世俗中还原自我。四是世俗生活的阶段。在船夫瓦苏德瓦的帮助下,他渡过了一条大河,来到了一座城邑,结识了卡马拉和迦马斯瓦弥两位世俗导师。悉达多很快融入世俗生活之中,越来越不能自拔,最后完全沉沦和陷落。终于在某一天,“一阵颤栗袭过他的全身,感到自身之中的某种东西已经死去。”
五是自尽和新生阶段。对自己沉迷世俗的生活深恶痛绝,对自己的修行之路感到绝望,悉达多抛弃了自己的豪宅,自己拥有的一切,再次来到了那条大河边,准备在河中自尽。但通过聆听河水,他再次获得新生,坦然面对他思想的轮回,并且明白了自己修行历程的所有意义。于是,他决定留下来,成为一名船夫,拜瓦苏德为师,向他学习如何倾听,如何理解河水给出的各种信号,如何理解大自然。这就是悉达多修行历程中第六阶段。悉达多觉得自己已经走上了修行的正路,但在卡玛拉和小悉达多来到自己身边之后,他又发现自己所有的觉悟和智慧毫无用处,由此进入了亲子之痛的第七阶段,面对着卡玛拉的去世,小悉达多的不服管教、不辞而别,悉达多深切感受到此生第一次爱别离的痛苦。他“任凭这痛苦咬噬自己的心,并以此体验了所有爱的愚痴。这内心的烈焰并未自行熄灭。”八是河边觉悟阶段。悉达多带着亲子之痛来到河边聆听河水,却听到了河水的嘲笑。在瓦苏德瓦的引领下,他们再次聆听河水,悉达多终于完成觉悟……
悉达多的修行之路显然是充满着波折,历经坎坷的。这多像我们的人生,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遭遇挫折,不断地重新回头,努力在求索和修行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和信念的升华。这样的探索历程,恰恰体现了生命的永恒。悉达多的修行历程告诉我们,觉悟是一个过程,绝不会是一个终极的目标。每一次的经历,都会给只留下深刻的体验,都会让自己有一些觉悟,这或许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多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润,可以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三)
小说的篇幅不长,但读完之后留给人们思考的空间似乎是无限的。人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来解读、来品味,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
比如说,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很多有关佛教的知识。悉达多在修行之路中,时常会有所顿悟,而与之相伴的,往往是一个很重要的“唵”字。唵是印度梵文的根本音,以后佛教的根本咒“唵啊吽”,以及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都以“唵”音起首。在古印度传统中,从“唵”音中可以体会宇宙的根本“阿特曼”,世界由这个音变化而来。阿特曼有呼吸的意思,它把整个宇宙看成生命体,有一呼一吸、一阴一阳的律动。修习体会阿特曼,类似于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悉达多和果文达,其实代表了两类修心者,悉达多是入世的,果文达则一生云游四方,追随佛主,苦苦修行,他是出世的代表。二者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修行的方式不同而已。
比如说,小说中的心理描述。黑塞在撰写这部小说期间,自身就有心理问题,是求助于荣格的学生以及荣格的心理辅导才度过难关的。或许是受到荣格精神分析的影响,黑塞在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方法也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非常深入地挖掘,对悉达多那波涛起伏,不断变化的心理现实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比如当悉达多沉溺于骄奢淫逸的物质享受时,作者这样描写他的心理现实:“就像湿气一样,一点一点进入快死的树身里面,一点一点多起来,一点一点把树身腐烂掉;这个凡俗的世界和它的生活惯性也是同样,它们一点一点地偷偷钻进悉达多的灵魂,充满他的灵魂,使他的灵魂变得沉重、忧郁,感到疲倦,最后沉入睡乡。”全书像这样的心理描写非常多,既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值得读者仔细品味。
比如说,小说中借由人物和自然景物所呈现的各种意象。大河就是一个意象,它可以代表生命,也可以代表永恒,也可以代表时间,或者它代表着佛陀的色空,或者它就是老子所阐述的至大之“道”,或者它仅仅就是一条河,一个客体。渡船更是一个意象,将此岸和彼岸之间建立了联系。生命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要从此岸走向彼岸的过程,但彼岸似乎永远不可抵达,而抛离此岸又是我们旅人的宿命,又或许此岸与彼岸并无分别,抵达了彼岸,彼岸成此岸,远方还有彼岸,而生命有限,世事无常。船夫瓦苏德瓦也是一个意象,他是一个智者,一位圣贤,他包容万物,耐心倾听,他完成了对悉达多的度化。在度完悉达多以后,他飘然而去,不拘泥于河,又圆融于河。黑塞对他的推崇,似乎还在佛陀之上。在书中,这样的意象还有很多。
比如说,有关知识和智慧的区别。悉达多通过修行获得了这样的感悟: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来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当所有的语言已无法承载他的思想时,悉达多请求旧友吻他的额头,那一瞬间,果文达在悉达多的面孔上看到的是一长串川流不息成百上千的面孔,出现、消失、更新;一条濒死的鱼的面孔,一个初生婴儿的面孔,一个谋杀者杀人与被处决的两种面孔,男人与女人赤裸的身体,横卧的尸体和许多动物的头全都纠缠在爱、恨、毁灭、再生的关系里,既静止又流动,铺开在一层玻璃般的薄冰或水的面具上面那是悉达多的脸,那脸上是只有俯瞰与亲历了这一切的人才有的半优雅半嘲弄的微笑。
比如说,……
《悉达多》,[德]赫尔曼·黑塞著,巴蜀译翁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