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生活的更好·读《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学医生》

标签:
哲学心理学心理治疗美好生活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朱利安·巴吉尼等著《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学医生》一书有感
本书的两位作者中,朱利安·巴吉尼是英国作家、哲学家,被誉为“英国畅销哲普天王”,在普及哲学知识方面有很多佳作;安东尼娅·麦卡洛则是英国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在治疗成瘾症方面有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学医生》一书就是这两位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联袂创作的作品。
学科的分离与交融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中,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属于哲学范畴。虽然亚里士多德为人类创造了物理学、生物学、逻辑学、政治学等学科名词,并对各相关的领域做了针对性的研究,但各学科真正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了一门门独立的学科,是在近代才逐渐发生的。
有人认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人们也常把冯特称之为“心理学之父”。但其实冯特创建心理实验室,并不意味着哲学和心理学立马就开始分道扬镳,具体的分离时间要更晚。随着实验心理学的逐渐兴起,以及实验心理学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才被提到议事日程,而且还不是心理学家自己想脱离哲学的怀抱,反倒是一群哲学家要将心理学家分离出去。那是在1913年,107位德国、澳大利亚及瑞士的哲学家联名签署了一份请愿书,要求不再将哲学教授的职位授予实验心理学家。这些在哲学领域颇有影响力的人们虽然非常欢迎在实验心理学取得的令人可喜的进展,但他们认为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需要学者投入全部精力。强调对精神生活的实验研究需要有独立的系科和教授,希望把哲学教授的职位留给哲学家。
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之后,总是想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在当时,对科学的定义有两个标准:一是经验主义,强调科学的知识必须能经由经验证实或证伪,科学的概念要能下操作性得定义;二是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的知识必须基于精确测量和数学推演。心理学依据上述两个标准,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渐形成了以心理实验、心理统计、心理测量等为核心的心理学的发展架构。但如果深入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心理学和哲学至今依然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心理学的很多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其实仍然属于哲学的范畴。这或许会让一些心理学家感到不适,因为一门学科要真正独立起来,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才是。
本书的作者安东尼娅·麦卡洛就指出,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明显受到了斯多葛派哲学的影响,爱比克泰德认为“困扰人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这一思想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心理治疗中还有一派是所谓存在主义治疗,其思想基础离不开维特根斯坦有关理由和原因之分的观点。维特根斯坦批评弗洛伊德混淆了理由与原因,因而让他的精神分析陷入一团混乱。比如,一位年轻女士的歇斯底里被弗洛伊德解释为是性压抑引起的,但实际上这既不是理由(这与她的体验无关),也不是原因(这不是一个实证性假设)。”安东尼娅认为,许多治疗师仍在这种混乱中。人们常常误以为所有心理疗法的目标都是揭露隐藏的原因,而其实心理疗法更经常与人们的理由打交道。比如许多酗酒者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喝酒,他们想知道是什么遥远的原因(基因、教养等等)导致他们酗酒,但这通常不是最有用的。相反,只要我们发现人们喝酒的理由,就可以周密部署,明察这些理由的隐藏含义,进而对其提出挑战。
本书的作者认为,心理学的本质是一门描述性的学科,目地在于准确描述思维的实际运作方式。而哲学则是帮助你想明白应该做什么,通过了解外界与自我掌控命运。要让自己生活的更好,哲学和心理学应该握手言和,共同为理解世界、改变世界提出思维模式和解决方法。本书的作者为此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有关生活和心灵等的对话
心理学家所关注的问题,几乎也是哲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在这本书中,两位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选择了从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美、心智的内涵、人生为何总是后悔等20个人生问题,然后尝试着从哲学的角度和心理学的角度给予解释。他们的目的并非是为了给读者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而是希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经由这样的对话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考世界的方式。
比如说,人做事是有目标性的,因为有了目标,生活和工作才会有动力,而不会让自己陷于消极、静态的状态之中。问题是,我们设定的目标是应该重视结果还是应该重视过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不要全心全意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是选择一种生存的价值观。目标就像是我们在旅途中想要参观的名胜古迹,在行进途中可以将它们一一勾去。而价值观就像是指南针,帮我们指明心中所想的旅途方向,只要愿意,可以朝着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所以在树立目标之前需要反思一下价值观问题,因为价值观能为人们思考人生创造更广阔的环境。这样的观点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全心全意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目标,比如“成为医生”,而是选择一种生存的价值观,比如“帮助他人”。这有助于我们贴近真正重要的东西,让我们可以更灵活,选择不同方式来实现更广泛的价值观。哲学家则告诉我们要了解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好的目标是那些关注“做”和“成为”的目标,而不是关注“做到”。如果目标是“做到”某事,那么一旦达成目标后你便无事可做了,除非你又设立另一个目标,然后循环往复,直到你厌倦生活,或者生活厌倦你。相反,多关注那些与“做”和“成为”有关的目标,去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才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正如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顺应理智生活,才是最恰当的生活方式。
丰富的生活可以是这样一种生活:所做的事情不多,却体验得很深入。法国作家蒙田说,如果以为没有成就的日子就是被闲度或浪费了,那我们就是傻子。“什么!难道你没有活着吗?”他写道,“这不仅是根本的,而且是你所做事情中最高尚的……你是否能反思自己的生活并控制它?如果是,那么你就获得了最伟大的成就……我们伟大而光荣的杰作就是好好地活着。其他的一切——统治他人、积累财富、建造城池——至多算是锦上添花。”那么,“怎样在有限的人生里让生活更加丰富?”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精彩对话也很值得我们品味。生活是一种现在时现象,我们可以回忆过去,期待未来,但是只能存在于当下。这只是部分真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通过回忆、树立目标和做计划,我们其实既存在于某个时间点,也存在于一段时间中。生活的伦理阶段要求我们不能只是关注当前是否快乐。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意识到,审美和伦理生活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他认为,没有什么理性的方法让这两者达成和解。前进的唯一途径,就是接受冲突,只有通过牺牲理性,审美和伦理才能达成和解。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则在实验的基础上,发现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体验自我,只存在于此时,这个自我通常依靠直觉、自发、无意识运作;另一个是记忆自我,这是反思、理性的部分,思考体验自我做了什么,将会做什么,并把片段的体验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自传式叙述。哪个自我对我们更重要?答案肯定是记忆自我,因为记忆自我具备反思能力,能真正判断什么东西是重要的,而体验自我只是一种感觉。巴吉尼认为,克尔凯郭尔的诊断是准确的,但他开的处方有点轻率。要让生活更加丰富,不在于尽可能多做事情,而是要去做那些对自己来说重要的、能让自己更满意的事情。安东尼娅也认为,“闲下来的时候,你会觉得生活中有太多好玩的东西,到处都有可看的东西、可读的书籍、可听的音乐,你永远都不会厌烦。有许多网站给你提供帮助,告诉你在死之前要去爬的最雄伟的山,要去欣赏的最壮观的日落景象,要去拍摄的野生动物。体验新的东西无疑是好事,不要日复一日地沿着习惯的轨道前进。”
这样的对话,在这本书的20个话题中,都有充分的展示。几乎每一个话题,我们都非常熟悉,但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就有新的意义出现了。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例举。
哲学和心理学是美好生活的监护人
哲学和心理学相分离之后,两门学科在发展上似乎存在者一种紧张关系和目标上的冲突。就拿人类理性为例,哲学给出逻辑原则、合理论述和强有力的推理,并对这些原则的价值推崇备至,坚持认为这就是我们应该在很多领域(如果不是所有领域)进行推理的方式。心理学家则认为哲学所描述的并非人们实际上如何思考的事实。他们通过对大脑运作机制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极少通过逻辑方法得出结论,而是会利用各种快速、不择手段的捷径与“启发法”,迅速得出结论,以此来让我们能够有效地生存下来。再比如心理治疗和哲学之间,也存在相类似的紧张关系和冲突。紧张关系是指哲学想尽办法详细盘问价值观问题,心理治疗则想尽办法避免触碰这些问题。目标上的冲突是指心理治疗旨在让人恢复正常,而哲学旨在寻找真理。
马克思有一句话广为人知:哲学家解释世界,目的就在于改变世界。心理学的问题似乎在于,它过于热切地试图改变世界,而实际上它的主要任务只是理解世界。本书的作者提醒我们,不过尽管从心理学研究中得出的关于应该如何生活的结论是靠不住的,但若因此而对有关思维的科学和实验研究所得出的洞见视而不见,那就是愚蠢的。我们应该予以借鉴,但不能尽信之。
人们还是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哲学和心理学都是人类美好生活的监护人。如果我们想知道如何生活,需要融合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两者的洞见。人们经常会思考我们想要什么、什么是可能的等问题,经常会思考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事实以及应该具备怎样的价值观等问题,经常会思考什么是真善美以及怎样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哲学问题,也是心理学问题,我们不能将它们孤立起来,分别选择不同学科的理论来加以分析和研究,而应该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形成有关这些问题属于自己的更加丰满的解释。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学医生》,[英]朱利安·巴吉尼、安东尼娅·麦卡洛著, 裘白莲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