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权威,你会怎么办·读《对权威的服从》

(2022-11-21 06:12:36)
标签:

心理实验

服从权威

价值判断

代理状态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米尔格拉姆《对权威的服从》一书有感

面对权威,你会怎么办·读《对权威的服从》

 

上世纪六十年代,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实验,探讨人们面对权威时,是选择服从还是反抗。这些实验发人深省,永远地改变了人们对个人道德和自由意志的看法。

实验的设计

实验者通过在报纸上刊登广告、通过电话邀请等多种途径召集志愿者,他们的职业覆盖面广,年龄层次和性别都有兼顾,当然也包含了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都有。这些志愿者被告知将参加一项名为“惩罚对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该实验有两个角色,分别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将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决定各自的角色。而事实上,“学生”的角色是实验者事先安排好的,两个签中所写的都是“教师”,志愿者不知情,率先抽签并公布结果,很自然地就成了“教师”。

在实验中,“教师”将按照主持实验者(主试)的要求给“学生”做事先准备好的单词配对练习,一旦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就按下操作台上的一个按钮,对学生实施强度不等的电击。电压从15伏开始按照15伏的间隔逐渐提升,直到450伏。主试要求“教师”,“学生”每出现一次错误,就要将电击的强度增加一级,直到450伏为止。在实验的过程中,随着电击电压的增加,“学生”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大约在75伏时会发出嘟囔的声音,120伏时会痛叫,150V时说想退出实验,200V时大叫“血管里的血都冻住了”,300V之后拒绝回答问题,超过330V则处于静默状态……

“教师”在“学生”出现上述反应时,会有各不相同的表现,他们有的会征求主试的意见,希望主试决定是否停止实验。主试则用平淡的语气按照一下顺序回复“教师”:1)请继续;2)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3)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4)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如果经过四次这样的循环回复,“教师”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教师”施加的惩罚电压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一些“教师”对“学生”是否会因为电击而导致身体的创伤而表示担忧,主试告诉他们,电击确实很痛,也很不舒服,但不会造成永久性的创伤。

“教师”认为“学生”每次作答错误都会真的遭到电击,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隔壁房间里,由实验人员假冒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着“教师”按下电击按钮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着电击伏特数提升也会有更为惊人的尖叫声。当伏特数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假冒的“学生”会开始敲打墙壁,而在敲打墙壁数次后则会开始抱怨他患有心脏疾病。接下来当伏特数继续提升一定程度后,“学生”将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它反应。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每组的安排在40人左右。他不断改变实验的要素,比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实验的环境、主试是否在场、主试做“学生”等等,先后做了19个独立实验,实验对象多达1000人。这一实验的设计与结果震惊了全球心理学界,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的心理学家在不同时期重复了这一实验,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

不可思议的结果

实验者将这个实验构思介绍给了很多人(没告诉他们“学生”是假冒的),采访他们是否会对“学生”施加电击。采访者普遍认为,不会施加强度很高的电击。他们甚至还有这样的疑惑:一个具有正常心理状态的人,怎么会对他人进行电击,即使是最轻度的电击,也是不应该做的事情。但实验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大多数的“教师”都完成了整个实验,给学生施加了450V的电击。

无论被电击的“学生”提出多么激烈的请求,无论电击看起来造成了多大的痛苦,无论“学生”多少次请求离开,很多“教师”都服从了主试。尽管在这过程中,有一些“教师”自己也感到极度紧张,甚至向主试表达了抗议,但很大一部分“教师”坚持到了最后,对学生施加了电击器上最强级别的电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内心的情感冲突是明显的。一方面,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痛苦,他倍感压力,想要放弃。另一方面,作为合法权威的主试命令他继续,而他自己也觉得对主试负有某种责任,一旦自己放弃继续进行实验,似乎又辜负了主试对他的期望。

被采访的人认为连最轻微的电击都不能够给“学生”施加,那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走进实验室的“教师”,大多数则给“学生”施加了最高级别的电击,是因为实验室的环境让他们的道德沦陷了吗?这样的解释显然不靠谱。人的道德观念是在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不会换了一个环境就突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在本实验中,有一个角色非常重要,那就是主试。“教师”一走进实验室,就会感受到他的存在,主试通过给教师解释实验的操作要领、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在“教师”征询意见时给出明确的答复或指示等,无不在“教师”的心目中强化了自己作为权威的存在。人独立做事情的时候,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准则,一旦身边多了一个权威,而且所做的事情是权威布置给自己的,人就会或多或少地放弃自己的价值判断、道德准则,依循权威的要求来行事。在米尔格拉姆设计的系列实验中,成年人完全自愿、无限制地服从着权威的命令,成为该实验最重要的发现。

这个实验告诉人们,在一些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并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力量。人选择做一件事情,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多种力量的冲击,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而且可能还不是主要的力量。那么多人在实验的过程中一件坚持到给“学生”施加最高的电压,说明他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已经无法感知到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了。在实验后的采访中,“教师”们的回答也说明了这一点。他们认为有一系列的“绑定因素”让自己无法不做下去,比如说,自己在实验开始之前就已经承诺要完成实验任务,如果自己中途退出会带来诸如窘迫感之类的问题;比如说自己在内心里做了一些思维的调整,认为这件事情是主试坚持要做的,与自己无关,不必承担自身行为的责任。等等。他们将自己的行动权交给了主试这个法定的权威,从而推卸掉了自己的责任。

米尔格拉姆的系列实验中有一个变体实验,即为“教师”这个角色再配一个助手,“教师”不需要按下开关电击“学生”,只需要主持单词配对测试即可,电击行为由另一名受试者完成。实验结果是40名“教师”中,有37人坚持到电击器最大强度的电击。很显然,“教师”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借口,将责任推卸给了按下开关的另一名受试者。这个变体可能代表了一种典型的危险情境:如果一个人只是邪恶行为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远离行为的最终结果,他在心理上更容易忽略自我的责任。

这种情况在人们的身边非常普遍地存在着。一个士兵,自己独立行事时肯定不会去触碰别人,但在长官这个权威的命令下会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各种群体事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是随大流在行动的,不用负什么责任,结果却对这个社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服从背后的逻辑

人们面对权威,为什么会忽略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选择按照权威的指示去行事呢?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因素,就是人类在长期演化生存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等级鲜明的社会结构。对一个群体来说,这种层级鲜明的等级结构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让群体内部的各种摩擦降为最低,可以共同面对生存环境的各种挑战。越是有组织性、内部协调一致的组织,越具有竞争的优势,而这样的组织共同的特点,就是把服从作为先决条件。于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权威的服从能力慢慢地变成了有机体的一部分。

想想看,我们从小开始就在接受父母有关道德和服从的调教。“不许打小朋友”这句话的背后,就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对小朋友要和善、有礼貌;二是要服从家长的管教。进入到学校,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各种管理规则,明确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服从权威,对权威唯一恰当和轻松的反应就是顺从。进入到工作岗位,服从权威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其中还包括哪些非人格化的权威,如职级、勋章、制服、官衔等等。

从心理层面来看,个体对权威的服从在很多情况下是自愿的,是个体的自由意志。在他们看来,权威比自己要懂得多,在这件事情上有更大的发言权。因此,当权威对自己提出要求,让自己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个体就会进入到“代理状态”,产生了一种承诺感和义务感,按照权威的指示来做事。这样的“代理状态”所带的最明显的影响,就是个体责任的丢失,个体认为自己对指引其行为的权威负有义务,但对权威命令的行为内容却不承担任何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感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关注点:他会因为是否充分完成了权威要求的行为,而感到自豪或羞愧。有很多词语描述了这种类型的道德:忠诚、尽职、纪律,等等。所有这些词语都富含着道德意味,表明一个人履行他对权威的责任的程度。这些词语描述的不是个体自身的“善”,而是其完成社会定义角色的程度。

进入“代理状态”也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进入代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个体,会完全融入到权威的体系之中,无论权威给出的命令多么严苛,他在执行命令时都不会感觉到一丝紧张,因为这个命令的含义完全由权威定义,他只需全盘接受。另一种是部分进入到代理状态,也就是说在行动中不同程度地残留着自我意识,保持了个人的价值观。这样的个体在接受权威的命令而行动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所做的事情与自身的价值观、道德准则相违背而感到紧张,颤抖、紧张地大笑、强烈的困窘等,都是紧张的具体表现。为了缓释自己的紧张,有的人采取躲避的方式,屏蔽行动的各种后果;有的人采取否认的方式,回避那些显而易见的证据;有的人采取欺骗的方式,在努力不被权威发现的情况下做点让自己心理安慰一点的小手脚,等等。

如果这些都不能缓释自己的紧张,最终可能就会走向反抗,不再听从权威的命令。对个体来说,反抗会让自己觉得背信弃义,这是一个痛苦的代价。尽管在道德上选择了正确的行为,但却破坏了自己所处的社会秩序,他会为之深感困扰,有一种感觉挥之不去:他背弃了那个他承诺给予支持的事业。

我们生活在一个等级社会中,服从是等级社会中必然存在的现象,它在稳固社会体系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克服这些问题,它也会成为社会体系的破坏力量。我们需要自问:要怎样做,才能正确地服从?

 

《对权威的服从: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著,赵萍萍、王利群译,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

面对权威,你会怎么办·读《对权威的服从》
(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做更好的自己
后一篇:美丽的松果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