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正亦邪的毛曼陀罗

标签:
茄科家族外来物种本草纲目历史典故ppl |
分类: 旅途随记 |
国庆假期,偶遇毛曼陀罗。
这是一种类似灌木状的漫散开来生长的植物,一株植物铺展开来就能占据很大的空间。绿色的叶子上面,直立着一朵朵白色的花儿,很是夺人眼球,在很远的地方都能注意到它。
毛曼陀罗是茄科曼陀罗属一年生的直立草本或半灌木状植物,全世界约16种,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区。我国有4种,南北皆有分布,野生或栽培。
分布于我国的4种曼陀罗,根据习性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乔木的木本曼陀罗,喇叭状花冠和光滑的浆果向下垂悬是其独特的分类学特征。另一类有3个种,为草本或半灌木。其中花冠呈圆筒状的是曼陀罗,花冠呈喇叭状的为毛曼陀罗和洋金花,但毛曼陀罗整个植株、果实都被毛,蒴果附垂;而洋金花无毛被,蒴果斜升。
毛曼陀罗
曼陀罗属类植物的原产地是在遥远的热带美洲。起初,这种植物的主要靠鸟类食用其种子的方式向各地传播。在转播的过程中,有一些曼陀罗潜入了人类的田地中,通过将种子混入粮食,再通过粮食的全球贸易,曼陀罗得以传遍世界。
毛曼陀罗是何时传到我国的,学术上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在明朝时才传入中国,也有人认为最迟在唐朝初期就传入中国。因为唐朝初期佛教很兴盛,那时供奉神佛的一种最简单又最圣洁的供品是曼陀罗花。
从目前可以查阅到的文献看,北宋时期已经有曼陀罗的记载。北宋周师厚(1031-1087)在《洛阳花木记》中的“草花”部分录有“蔓陀罗花、千叶蔓陀罗花、重台蔓陀罗花”。这里的“千叶”“重台”应是曼陀罗的重瓣品种。据周师厚介绍,洛阳作为国都,“花卉之盛甲于天下”,这里王公将相之宅第园圃鳞次栉比,宦于四方者从穷山远徼(jiào,边界)带回奇花异草,“天下四方所产珍藂佳卉,得一于园馆足以为美景异致者,洛中靡不兼有之。”他结合耳闻目见,在参考前人著述的基础上补录“近世所出新花”,著成《洛阳花木记》。书中所录曼陀罗花,很可能就是当时引入洛阳的新种。这样看来,曼陀罗很可能在宋代才传入我国。
毛曼陀罗
洛阳当地诗人陈与义(1090-1138)家中的花园就种有曼陀罗,为此他还专门写过一首诗,其《曼佗罗》云:“我圃殊不俗,翠蕤敷玉房。秋风不敢吹,谓是天上香。烟迷金钱梦,露醉木蕖妆。同时不同调,晓月照低昂。”
“秋风不敢吹,谓是天上香”所用当是《法华经》“天雨曼陀罗花”的典故。李时珍在解释毛曼陀罗的名字时说:“《法华经》言: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又道家北斗有陀罗星使者,手执此花。故后人因以此为花名。”曼陀罗意译又为“坛”“坛场”,取平坦之义。所谓“坛”,是印度密教在修“密法”时为防止“魔鬼”侵入,在修法场地画上一圈或建一土坛,有时在上面画佛和菩萨像。这样以修法场地或坛场,通称曼陀罗。
曼陀罗不香,也无象征意义可供托物言志,是以历史上吟咏它的诗歌并不多,清代植物文化汇编《广群芳谱》中所录仅此一首。陈与义为何要写曼陀罗?可能也是因为这种花卉为“近世所出新花”。得此异域之花,便可称“我圃殊不俗”。
毛曼陀罗
毛曼陀罗有风茄儿、山茄子等别称。它的株高一般在1-2米之间,全体密被细腺毛和短柔毛。茎粗壮,下部灰白色,分枝灰绿色或微带紫色。叶片广卵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道:“曼陀罗,生北土,人家亦栽之。春生夏长,独茎直上,高四、五尺,生不旁引,绿茎碧叶,叶如茄叶。八月开白花,凡六瓣,状如牵牛花而大,攒花中坼,骈叶外包,而朝开夜合。结实圆而有丁拐,中有小子。八月采花,九月采实。”这种开着白色花儿的曼陀罗,就是我们今天介绍的主角——毛曼陀罗。
毛曼陀罗的花单生于枝叉间或叶腋,花朵绽放的过程中保持直立或斜升的姿态;它的花梗长1-2厘米,最初的时候和花朵一样是直立的,等到花朵萎谢后会逐渐转为向下弓曲。花萼圆筒状而不具棱角,长8-10厘米,直径2-3厘米,5裂,裂片狭三角形,有时不等大,花冠长漏斗状,长15-20厘米,檐部直径7-10厘米,下半部带淡绿色,上部白色,花开放后呈喇叭状,边缘有10尖头。
蒴果俯垂,近球状或卵球状,直径3-4厘米,密生细针刺,针刺有韧曲性,全果亦密生白色柔毛,成熟后淡褐色,由近顶端不规则开裂。种子扁肾形,褐色。
毛曼陀罗果实
毛曼陀罗花硕大而美丽,很能吸引人的目光。但是毛曼陀罗全株有毒,特别是花后结的蒴果,内含的种子毒性最大,嫩叶次之,干叶的毒性比鲜叶小。我们常说“是药三分毒”,中医就合理运用毛曼陀罗的毒性,把花和叶子入药,利用其镇痛麻醉、止咳平喘的作用,治疗偏头痛、风湿痹痛、癫痫惊风、咳嗽哮喘等疾病。
李时珍对毛曼陀罗花很感兴趣,他翻山越岭跑了很多地方,最后在道教圣地武当山发现了其踪迹,从那里带回了许多毛曼陀罗花种子,自己进行栽培和研究。听到有人说“笑采其花酿酒饮,令人笑;舞采其花酿酒饮,令人舞。”李时珍半信半疑,于是准备了毛曼陀罗花酒,喊来徒弟共饮。李时珍先饮了两杯,不觉已有些醉意。徒弟望着师傅醉意朦胧的样子,忍不住合掌而笑。师徒二人亦笑亦舞而不知所终。后来,李时珍把自己亲自尝试毛曼陀罗花酒的情景写进《本草纲目》:“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现在我们知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毛曼陀罗本身具有这种致幻和麻醉的作用,与你是笑还是舞着采没有任何关系。
之所以具有这样的药效,是因为毛曼陀罗中含有莨菪碱、东莨菪碱和阿托品这类生物碱。其中,东莨菪碱可对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的某些部位产生抑制作用,使人意识消失,产生麻醉效果。
毛曼陀罗
其实早在北宋,曼陀罗已用于麻醉术。窦材(约1076-1146)《扁鹊心书》载“睡圣散: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其配方就是山茄花和火麻花。山茄即曼陀罗,火麻即大麻。元代危亦林(1277-1347)《世医得效方》中记载的麻醉剂“草乌散”也用到它:“治损伤骨节不归窠者,用此麻之。然后用手整顿……伤重刺痛,手近不得者,更加坐拿、草乌各五钱,及曼陀罗花五钱入药。”
麻醉的结果就是让人失去意识,如果不是用在治病上,而是用在其他方面,那就复杂了。比如说蒙汗药,就是文学作品经常出现的一种致幻剂。在《施公案》中,毛如虎就被蒙汗药麻翻误了大事;在《隋唐演义》中,王伯当客栈营救李玄邃,也是使用蒙汗药麻翻官差的;明代周履靖《锦笺记》中云:在极乐庵,何老娘同庵主设计让淑娘服蒙汗药,从而使梅玉亲近淑娘;小说《海公案》中,提及了严世蕃利用蒙汗药害人、玩弄伎俩的故事。在《水浒传》《七侠五义》之中,蒙汗药也是出场率最高的一种“奇药”,是绿林好汉的专利,可以伤人于无形。
蒙汗药客观存在,但是蒙汗药的配方是什么却难以明确化。根据古代文献中的只言片语和蛛丝马迹,有学者猜测蒙汗药或许和迷酒、麻沸散等古典奇药颇有渊源关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曼陀罗条中有记载:“七月采火麻子花,八月采此花,阴干,热酒调服三钱,少倾昏如醉,割疮炙火,则不觉苦也。”李时珍所收集的方剂法,与麻沸散的记录颇有类似。
毛曼陀罗
关于毛曼陀罗的麻醉效能,司马光(1019-1086)在《涑水纪闻》卷三中有这样记载:“杜杞字伟长,为湖南转运副使,五溪蛮反,杞以金帛官爵诱出之,因为设宴,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凡数千人。因立大宋平蛮碑,自拟马伏波,上疏论功。朝廷劾其弃信专杀之状,既而舍之,官至天章阁待制。”
北宋仁宗年间,广西进士区希范嫌弃政府给自己的待遇太低,就跑到朝廷去击鼓“鸣冤”,要求皇帝重用他。朝廷命区希范老家宜州的地方官来处理此事,谁想到地方官不但不重用区希范,反而将他贬到广西的边远山区。区希范一怒之下,跑回宜州策动乡民谋反,还建立“大唐国”,拥戴贵州蒙赶为皇帝,聚集起大小官员共三十多人,一起向北叩拜,表示受天命讨伐北宋,一时尘嚣甚上。
杜杞领命平定叛乱,他发现岭南一带地形复杂,难以短时间内剿灭叛军,就想出了一条计策,派人向区希范劝降,允诺给他金帛官爵等。有勇无谋的区希范不知是计,带着几百名士兵,大摇大摆前来杜杞营地,商议投降的条件和待遇。杜杞用曼陀罗制成药酒,宴请区希范及其部众。大部分兵士纷纷醉倒,不省人事。区希范在身边侍卫的保护下虽然侥幸脱围而去,但带去商谈的士兵大多被斩杀。三天之后,因军心涣散,区希范也被擒获。广西蛮族的叛兵就此被瓦解了。以金帛官爵诱之,灌以毒酒后残杀。这种手段卑劣又残忍,难怪杜杞邀功求赏时被朝廷弹劾“弃信专杀”。
毛曼陀罗
如果有时间详细研究一下毛曼陀罗,在不经意之间就会经历一场跨越时空的自然与人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