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里,随风摇曳的丝瓜花

标签:
金黄花朵线性果实思念意象作用多元ppl |
分类: 旅途随记 |
经历了漫长的酷暑,更觉得秋高气爽日子的美好!
在道路上行走,发现路边的篱笆墙上,一朵朵硕大的黄花鲜艳地开着,在秋日的阳光下格外显眼。走过去仔细观看,原来是丝瓜的花儿,正不知疲倦地热热闹闹开着。花儿的周围,结出的根根果实,仿佛在宣告它们劳动的成果。
在自家的小院里,如果搭上棚架,撒下一把丝瓜的种子,那整个夏天和秋天,丝瓜那如荫的藤蔓,淡雅的黄花,拙朴的外形,还有那清甜脆嫩的口感,就能一直陪伴着你,在你的心中留下一片美好。
丝瓜是葫芦科丝瓜属一年生的攀援藤本植物,原产于印度,广泛栽培于世界温带、热带地区。丝瓜大约在唐末宋初传入我国,逐渐成为我国人们常吃的蔬菜之一。南宋初年编纂的《琐碎录》一书中已经有关于丝瓜播种期的记载:“种丝瓜,(春)社日为上。”在宋代,已经有不少关于丝瓜的诗词和文献记载,杜汝能就写有《丝瓜》一诗:“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描述一场秋雨过后的乡村景象:寂静的农家中传来山泉的水声,虽看不见踪迹声音却非常清晰。下了数日的雨后秋草长了起来,丝瓜沿着墙沿在瓦上生长。
丝瓜
丝瓜在春天里播种。阳春三月,万物回春的时节,在小院里或者菜园里翻土刨坑,将丝瓜的种子撒在其中填埋,不用几天的功夫,丝瓜的小苗就破土而出了。刚开始的时候,它们的头部还顶着像帽子一样黑色的种壳,努力向外伸展出翠绿的叶瓣。在不经意之间,那些种壳一个个脱落在泥土之中,小苗则伸展着肢体,开始努力地向上生长起来。一缕阳光、一瓢水,都是它们最欢喜的资源,要不了多久,丝瓜的藤蔓就开始在搭好的棚架上分孽长叶,伸枝放藤,很快就葳蕤满架了。宋代君端有首《春日田园杂兴》,诗的开端描述的就是丝瓜在春日里初长的境况:“白粉墙头红杏花,竹枪篱下种丝瓜。”
丝瓜的茎和枝粗糙,有棱沟,被微柔毛。卷须稍粗壮,被短柔毛。叶片呈三角形或近圆形,长、宽约10-20厘米,通常掌状5-7裂,裂片三角形,中间的较长,长8-12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边缘有锯齿。但看它的茎叶,似乎缺少一些美感,但当人们了解了它的价值之后,连这些茎叶似乎也可爱起来了。
丝瓜花
入夏之后,丝瓜那金黄色的花儿开始此起彼伏地绽放起来。丝瓜的花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5-20朵花,生于总状花序上部;每朵花通常有雄蕊5枚,花初开放时稍靠合,最后完全分离。雌花单生,花梗长2-10厘米;子房长圆柱状,有柔毛,柱头膨大。明代吴俨在《诸公以丝瓜诗韵险复赋一首》中说:“不向东陵学种瓜,偶携一本自邻家。苞中未见青丝缕,架上先看满眼花。”满棚满架金黄灿烂的的丝瓜花儿,把小小庭院照映得亮丽多彩,丝瓜花也成为夏季最明亮的一抹黄。
南宋文学家张镃在《漫兴》一诗中写道:“茆舍丝瓜弱蔓堆,漫陂鹎鸭去仍回。开帘正恨诗情少,风卷野香迎面来。”你看,诗人漫步乡间,正愁诗情寡淡,冥思苦想无着呢,蓦然望见茅舍旁蔓延的一架丝瓜,坡岭上的白头翁、野鸭飞去飞回,这野景花香不由得就让他诗兴大发。鲜活的生活是人们创作的无尽源泉呢。
丝瓜的花儿一批又一批地开着,丝瓜的果实也一个又一个地结了出来。它们悬挂在棚架上,或攀爬在房檐边,像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花黄果翠,绿茵丛丛,为酷热的夏天营造出浓郁的田园风情。丝瓜是夏日餐桌的佳肴,摘下带着顶花的嫩丝瓜,洗净切片,配上鸡蛋清炒,黄得耀眼,绿得可人,让人们的胃口大开。明代诗人黄衷为此在《丝瓜》诗中赞叹:“散走青蛇蔓,阴宜野鸭沙。溪翁三百岁,几食并头瓜。”
丝瓜
浓荫蔽日的丝瓜棚下,不仅有一根根悬挂的丝瓜,还有各种虫儿在鸣唱。这样的意境不仅会被诗人捕捉到,也常常是画家们的创作素材。齐白石老人就有一幅关于丝瓜的大写意画:两只蟋蟀头顶着头在一只丝瓜上嘶鸣。齐白石丝瓜作品常常将蜻蜓、蚂蚱、蜜蜂等昆虫连在一起,平凡细微,生动亲切。他借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丝瓜,表达了一种生活的趣味:怡然自得、心平气和、淡看得失的心态。齐白石曾经在京城待过很长时间,时常想念家乡的田园生活,他应该是看到院中的丝瓜硕果累累,暗香飘荡在整个小院,这样的景象激发了他的灵感,所以才有以丝瓜为主题的大量作品吧。“丝瓜生而蔓,蔓缘棚着花。棚成蔓斯衍,蔓远实转加。” 明代诗人顾清的这首诗,描述的也是类似的小院景象吧。
丝瓜的“丝”和思念的“思”谐音,因此丝瓜的这种意象中,还蕴藏着思念和牵挂。元末明初的张以宁就在思乡的梦里点种丝瓜,他在《丝瓜》中咏叹:“黄花翠蔓子累累,写出西风雨一篱。愁绝客怀浑怕见,老来万缕足秋思。”丝瓜花金黄,丝瓜儿鲜翠,秋风秋雨里爬满篱笆,这丝丝缕缕的秋思乡愁,让客居异乡的游子都不敢多觑几眼啊!
因为丝瓜属于葫芦科,葫芦和福禄有类似的读音,所以丝瓜还有另外一个寓意,即表现福禄。将丝瓜画在画中,有着比较美好的寓意。一方面可以表现出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另外也可以传达自己的美好祝福。这也是丝瓜经常成为国画中的形象的缘故。
齐白石的丝瓜图
在夏季的瓜果中,丝瓜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你看,惜字如金的李时珍,竟然在《本草纲目》中用这样的长的篇幅来介绍丝瓜。“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嫩时去皮,可烹可曝,点茶充蔬。老则大如杵,筋络缠纽如织成,经霜乃枯,涤釜器,故村人呼为洗锅罗瓜。内有隔,子在隔中,状如栝萎子,黑色而扁。其花苞及嫩叶卷须,皆可食也。”
李时珍说丝瓜在“唐宋以前无闻”,显然是有误的,我们前面已经列举了不少宋代诗人的诗,可以为证。他在这段话中重点介绍了丝瓜的作用,包括作为日常的蔬菜,种子的特征,老瓜瓤的作用等。秋风萧瑟天气凉,丝瓜慢慢地迎来了垂垂暮年,丰腴肥美的身姿逐渐干枯消瘦,变得轻飘飘的。瓜里的丝状物硬而又有弹性,去皮剔籽留下丝络,可用来清碗洗碟,还可用来洗面擦身,正如宋代诗人赵梅隐《咏丝瓜》一诗所说:“黄花褪束绿身长,百结丝包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
古代人书写,少不了砚台。砚台很名贵,使用起来须特别小心,还要有专门的清护方法,其中就有一种名为“谢景鱼涤砚法”,即“用蜀中贡余纸,先去墨,徐以丝瓜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这个用丝瓜络洗砚的方法,记载在宋代陆游编写的《老学庵笔记》中。你看,这全才的丝瓜,总是能给人带来惊喜呢。
丝瓜花
丝瓜的作用还不限于此。丝瓜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及维生素B1、维生素C,还有皂甙、植物粘液、木糖胶、丝瓜苦味质、瓜氨酸等。能保护皮肤、消除斑块,使皮肤洁白、细嫩,是不可多得的美容佳品,因此丝瓜汁还有“美人水”之称。在众多的瘦身食谱中,蛋炒丝瓜是十分理想的一种,不仅清淡可口,且营养价值也很高。
丝瓜也有较高的医用价值,有清热化痰、解毒、润燥、驱虫等作用。丝瓜提取物对乙型脑炎病毒有明显预防作用,在丝瓜组织培养液中还提取到一种具抗过敏性物质泻根醇酸,其有很强的抗过敏作用。
古人认为丝瓜性清寒、可解热毒,可以用来缝制薄被子。清代曹庭栋编写的《养生随笔》中记载了用丝瓜络缝薄被子的方法:“有摘玫瑰花囊被,去蒂晒干,先将丝瓜老存筋者,剪开捶软作片,约需数十;以线联络,花铺其上,纱制被囊之,密针行如麂眼方块式,乍凉时覆体最佳。”
丝瓜
丝瓜虽算不上高贵的植物,但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在很多人的心田中种下了一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