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自我发展之路

(2022-09-09 07:22:48)
标签:

知识生动

明指归向

分析方法

隐藏推理

ppl

分类: 教育漫谈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怀特海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当我们将目标定位为“人的自我发展”,在学习伊始,孩子就应该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能够帮助他理解在他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一、让知识生动活泼起来

2014年的冬天,有一个新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更让诸多科学家欣喜若狂,那就是“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经过10年跋涉,“菲莱”着陆器终于在1113日凌晨成功软装陆在彗星67P上。这项耗资13亿欧元的项目,想要满足的就是人类的一个好奇心,期望从中解开太阳系进化的奥秘,帮助我们理解太阳系的起源。

因为好奇而探索,因为发现而欣喜若狂,不光是科学家的传奇经历,也是每一个学习者都应该反复经历的学习历程。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启动了探索之旅。更会爬行的孩子,看到好奇的事物,会奋不顾身地爬过去;拿到手里的物品,会反复地琢磨和探究,了解它的质感、硬度、温度、重量……等信息,并不断感受发现世界的喜悦。孩子在实践中会发现,自己在探索中逐渐学到的东西,能够帮助他理解在他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因此更加执着地进行探索。

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发现了水的浮力定律,兴奋地光着身子从浴缸里跳出来,叫喊着“我发现了!”的故事,经常被老师们津津有味地讲给学生们听,但现在的老师教学生浮力定律时绝对没有那种兴奋感,学生对这条定律的理解也不如阿基米德这样深。35-40分钟一节课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不可能对一个问题持续开展探究,并获得深刻的认知体验;整齐划一的学校管理和课程编排,人为阻隔了学生和社会、和自然的联系。学生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坐在教室里被动地读书,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至于这些知识在今天到底有什么作用,学生是不知道的,也无需学生知道。

怀特海说:“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腐蚀。”僵化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仅是学校特有的现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有相当长的时间存在着。整个中世纪的欧洲,还有明朝之后闭关自守的中国,都深受其害。除了像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思想活跃,具有创新之外,其他时候都背上了沉重的知识的包袱。每一次人类社会进步举足轻重的知识革命,都是一次对陈腐呆滞思想的反抗。可惜的是,革命之后不久,在新的制度之下的僵化的知识、呆滞的思想又会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直到下一次革命的到来。

怀特海说:“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更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活跃的思想,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成为知识的灌输者。要努力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体悟到发现的喜悦,获得激情四溢的巅峰体验! 

二、让学习自主发生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习”产生?

记得台湾教育改革的先行者黄武雄先生讲过一个故事,题目是“父亲的脚后跟”。大意是小时候父亲带他入城,道路很长,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每次父亲走在前边,他跟在后头,父亲的步伐大而且快,黄武雄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的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

有一次,天色向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黄武雄的步子还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他爬过去,或索性抱着他过去,但那天父亲的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黄武雄爬过桥,抬头一看,父亲已经“失踪”了。

突然之间,黄武雄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

黄武雄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他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虽然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黄武雄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孩子早在半途就已丢失。

这个故事直指当今教育的弊端,读了引人深思。多像现在的课堂,老师们总是在上课,却没有谁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就像很多课堂上,数学演示解题时一样,一步步非常严密,非常工整,每写一行问学生一句:“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对。”这样热烈的上课情绪,该说是天衣无缝了。但事实上,学生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们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的换脚规则是知道的,可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孩子便觉得一片陌生。

我们或许可以设想,如果当时父亲让黄武雄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黄武雄必定在走过一趟,回到家之后便会十分熟悉整条路径。

如果父亲能在后头宁可随黄武雄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并事后画图比较出近路和远路,黄武雄或许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替父亲跑腿办事了。

这是个很经典的教育故事,虽然内容浅显,但其中折射的教育含义却非常深刻。父子回家,父亲经常在前面带路,儿子就跟在父亲的脚后跟,只看到布鞋在晃动,却不知道前面是怎样的路、家到底在哪个方向。以致儿子虽然走了二三十趟,还是不能自己回家。想想看,教师平日里的教学不正是如此吗?上课之前,学生不知道教师今天会讲到哪里,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不知道教师会依循怎样的逻辑讲述这些知识,迷迷糊糊跟着教师上了一堂又一堂课,却始终不会自主学习,一旦哪天老师不在了,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呢?对于课堂教学设计,黄武雄先生强调三件事——明指归向、分析方法、隐藏推理。

第一,明指归向。如果计划一次外出旅行,人们最关心的是这段历程的起点、终点,以及旅程中所要经历的主要事件。当这些事情都清楚之后,人们会据此做出发前的准备,以便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地应对,保障旅途的顺利和安全。对每一位学生来说,学习活动何尝不是一次探索之旅呢?如果承认学习是一段旅程,那为什么不提前告诉孩子们这段旅程的起点、终点以及旅途中的重要事件,让孩子们可以有所准备呢?

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步伐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之间学习的步伐也有明显的差异。教师一个人教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很难兼顾到每一个人,于是像黄武雄的父亲那样将自己的孩子带丢的事情,在我们的教室里是经常发生的。如果不知道学习旅程的具体安排,学生一旦被丢失之后,就不可能再找到终点,只能自己开无轨电车,随处乱跑了。如果能够给学生“明指归向”,即使偶尔掉了队,他也循着路径慢慢找回来的。

第二,分析方法。欲登顶一座名山,有几种方法可以选择:一是从山脚下的任意一个位置开始,向山顶的方向攀爬;二是沿着景区开辟好的道路和给出的指示标牌,一步步地攀登上去;三是花钱乘坐缆车,避过最费力气的路段,凭借外力将自己送达山顶;四是花钱乘坐直升飞机,直接将自己送到山顶……每一种方法都有优点和缺陷。驴友们可能最喜欢选择第一种方法,但同时也要承担很多的风险;体力好有宽裕的时间又喜欢游览的游客,可能喜欢第二种方法,既锻炼了身体,也不会遗漏旅途之中的美丽景致;匆匆而过的、体质不佳的或者不愿意花费力气的游客,喜欢选择第三种方法,既快捷也不会遗漏最主要的景观;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客人,时间就是金钱,直接从驻地用直升飞机将其送到山顶。

我们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对学习来说,从起点到终点的这段旅程,也有很多种道路可以选择,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教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让学生知道有很多种路径可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路径,从起点走向终点。总是跟在老师后面走的学生,无论走了多少趟,也不大会去关注这具体的线路的,当某一天需要自己单独前行的时候,学生一定傻眼。

第三,隐藏推理。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大都喜欢玩游戏,很容易沉溺其中。为什么游戏有如此的吸引力呢?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戏者可以把控进程,这和课堂学习全部由教师来掌控学习进程完全不同;二是游戏可以提供及时的反馈,游戏者可以依据这些反馈,推测自己成功或者失败的缘由,然后调整策略再次实践;三是游戏总是让参与者充满成功的希望,让参与者不会因为经历了几次失败而被人耻笑。在教室里,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人,常常是被人另眼相待的。

学习能不能像游戏这般地进行?及时地反馈,不断地调整策略的过程,本身就隐藏着推理。孩子们在没有上学之前,已经学会了很多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其实就是采取“游戏”这种方式所得到的。比如说孩子发现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物品,他总是用力地看着,小心翼翼地将它摸来摸去。他闻它,咬它,拿它去敲击别的东西,能吃就将它吃下去,不能吃就将它丢的远远的,然后再找回来换个方式玩它……这个过程就是孩子对这个物品进行推断、并建构概念的过程,学习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这些事情老师都替学生做了,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走,看上去学生学的很辛苦,但真正的学习很难发生。

(此文摘选自我的著作《让教育更明亮》一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