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幸福来敲门·读《幸福之路》

(2022-08-22 08:09:40)
标签:

不幸福缘由

幸福奥秘

基本要素

安全感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罗素《幸福之路》一书有感

让幸福来敲门·读《幸福之路》

每个人都向往过上幸福的生活,为此而不懈奋斗。但什么是幸福呢,如何获得幸福呢?每个人的想法和采取的措施似乎都有不同。罗素认为,幸福大概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更深层更持久的快乐。在本书中,罗素尝试着从正反两个方面探讨获得幸福的路径。

不幸福的原因

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些人把着力点放在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上,认为幸福感就是满足感的叠加,但一个个欲望的满足似乎并没有让自己感受到多大的幸福。那么,有哪些原因经常导致自己不幸福呢?罗素认为,过度强调竞争、经常产生忧虑、充满嫉妒之心、整日感到疲劳、总是有种罪恶感、被虐狂以及有舆论恐惧症等,都是人不幸福的重要缘由。

当学生走在校园里、走在广阔的田野上,但对身边的各种事物熟视无睹,根本叫不出各种植物的名称,不知道它们开的是什么花儿的时候,你会有怎样的想法?人从很小的时候,就被人灌输着要和别人竞争。进入学校的孩子,把期末能考出好的成绩、能评上三好学生看作是成功的重要标志;走向社会的青年,则把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来界定自己是否成功。太过竞争的生活,让人变得越来越功利,凡是和自己未来的成功相关联的事情,都会竭尽全力去做,而另外那些看上去没有太多关联性的事情,则一概抛之脑外。这些人把人生就是比赛,人生就是竞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认为只有胜利者才能得到尊敬。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样做会让自己的意志和肌肉持续过度紧张,在经历了这种生活之后人一定会神经衰弱,寻找各种方式逃避。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可以让自己幸福的东西很多,执着于某个或少数几个显性的指标,却导致整个生活失了衡,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不能忍受无聊也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在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人们做什么事情都是急匆匆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做的激情四溢,让大家沉浸在兴奋之中,似乎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人们不能忍受无聊的生活已经到了极致,即便是走在十字路口等红灯的一小段时间里,也要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做,掏出手机翻看上几眼,看是否有漏掉的重要信息,就是常见的动作之一。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无聊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绪,一直是人类行为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无聊的本质之一,是现实环境与令人心向往之的更惬意的环境之间存在反差。它的另一本质是人的机能没有“全力以赴”。苏格拉底能够不时享用盛宴,但他生活的大多数时候是和妻子珊西比一起平淡度过的,下午散个步,路上或能遇到几个朋友。达尔文周游世界之后,剩下的时光全在家里度过。马克思掀起了几次革命之后,决定在大英博物馆度过余生。总体来说,伟人们的显著特征是生活得宁静,而他们的乐趣也绝不是外人眼中的刺激。无聊,有一部分是与避免过度兴奋有直接关系的,过度兴奋不仅会影响健康,还会让人对各种快乐的滋味变得迟钝,渐渐地以隔靴搔痒取代真实深入的满足,用小聪明代替大智慧,用猎奇代替审美。生活幸福的基础是要拥有一定的忍受无聊的能力,这是一个人年轻时的必修课之一。

情绪性疲劳,也是当下的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生活难题。人习惯于在熟悉的圈子里生活,面对陌生人自然就会产生出一种戒备或排斥的心态。那些在高峰时间乘坐地铁的人,经常体验到这种精神上的紧张,有的人还会因此而导致肠胃功能的失调。到了办公室,情绪也很难放松下来,担心工作出状况、担心自己被开除,会让自己整天提心吊胆,对别人毕恭毕敬,这种刻意的举止会让自己的神经更加紧张。情绪性疲劳的问题是它会干扰休息,遇到自己不快乐的事情,或者感到无能为力的事情,依然控制不住地反复思考,让自己带着烦恼工作和生活,带着烦恼进入梦乡,导致睡眠质量的低下以及情绪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罗素告诉读者,要解决这样的情绪性疲劳,一是要培养有序的思维,在一段时间里集中注意力思考一件事情,不要让各种烦心的事儿占据自己的脑海;二是要深刻思考一件事让自己烦心的内在根源,彻底地了解它,只有彻底的了解,才能让自己减少恐惧,真正将其放下。三是实时做出一些休假的计划,给自己一段远离当下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时空,让情绪能得到有效的调整。

还有诸如妒忌、舆论恐惧症、受虐狂……等因素,限于篇幅就不再继续讨论了。

幸福的奥秘

人总是不停地在探究世界,不断扩展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样的探究通常是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的:一是不断拓展自己的外部世界,让自己领略大千世界的无穷奥秘,洞悉其本质特征;而是不断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自省等多种途径来认识自己。罗素认为,幸福的奥秘就在于不过度自省,将内心的热情向外投射,让你的兴趣尽量广泛,对你关心的人与事表达出更多友善,而不是敌意。人们不快乐,很多时候是因为沉溺于自我。过分自省,体现出来的往往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候自我否定,有时候又过于自大。没完没了的自省会让自己变得软弱无力。

如果你在街头看到别人掉落的一顶帽子,会有怎样的念想和行动?福尔摩斯有一次就在街头捡到了这样一顶帽子,他在端详了片刻之后,推断出这顶帽子的主人因为酗酒而落魄,妻子也不像从前那样在意他了。生活中会有各种偶遇,有的人对其漠不关心,有的人在兴致盎然。一个人如果对偶遇之事都能有如此强烈的兴趣,这种人的生活决不会无聊。兴趣广泛地人,乐趣自然就会多,受制于命运的情况就会少。因为即便他失去了某种东西,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可以做。相反,如果一个人对外界的事物缺乏兴趣,惘然不顾绚丽多彩的世界,自然就会紧盯着自己内心的空虚。

幸福不仅仅来源于生活中的偶遇,更有可能在工作之中实现。工作是否有趣,有两个因素来决定:一是需要运用技能。如果一项工作总是重复过去的故事,没有技术含量,不需要技术上的改进,这项工作的乐趣就不复存在。有一些人觉得工作是度日如年,有一些人则将工作做得津津有味,其中的差异就在于自己如何对待工作,是否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艺。那些优秀的教师之所以在教学研究上乐此不疲,就是因为他从来不满足于当下,总是希望通过教育理念、教学教法等方面的改进和完善,来抬高自身的专业水准。二是具有建设性。当一个人在工作中有了技能改进的意愿后,他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实践。最初的探索可能是随性的、试探的,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改变的路径和方法,然后将自己原初并不是很成熟的想法转化为一个可以切切实实提升工作效益的建设性方案,在让自己获得成功的同时,也带领别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永无止境。投身一项伟大的建设事业而能成功,由此获得的满足是生活为人提供的最大幸福。这不仅仅是少数人的特权,每一个致力于工作改进的人们,都有可能从中感受到这样的满足感。

所有的不幸福都是由分裂或缺乏整合导致的,心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缺乏协调造成了自我的分裂,客观兴趣与情爱不能提供联结的力量,自我与社会就失去了整合。幸福的人是真实地生活着的,他们有着自由的情爱和广泛的兴趣,他们通过这些情感和兴趣把握住了自己的幸福,而这又让他们自身成为其他很多人的兴趣和情爱目标。幸福的重要源泉是得到爱,但是索要爱的人是得不到爱的。只要外部环境不是极端糟糕,只要一个人的激情和兴趣是向外而不是向内的,他就有可能获得幸福感。

幸福的基本要素

幸福是一个拥有多个定义和维度的心理学概念,也是被众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们广泛研究的一个概念。在心理学领域,幸福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是心理健康领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被定义为一种可持续的方法和愉悦的感觉。在许多心理学家看来,幸福至少有三个基本要素:情感、社会和认知观念。情感成分导致积极的情绪状态,社交成分导致与他人的广泛而积极的社交关系,认知成分是个人以乐观的态度诠释日常事件。

哈佛大学从1938年开始启动的一项名为“哈佛成人发展研究”的人类追踪记录项目,它应该是历史上关于成人发展研究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项。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快乐、健康。”积极心理学的两位开创人马丁·塞利格曼和埃德·迪纳在2002年对伊利诺伊大学个人幸福感调查中得分最高的10%的学生进行研究后也发现,那些经常处于积极状态、很少陷入负面情绪的人所拥有的最显着特征是“他们与朋友和家人建立了牢固联系,并且经常与朋友和家人共度时光”。当然,仅是与朋友、家人以及恋人建立联系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能够彼此依赖的牢固联系。

健康与幸福之间也会相互影响,不同层面的健康对于一个人的幸福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幸福感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幸福感高的人可以很好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更有能力接受和面对挑战与问题;高幸福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血压,改善睡眠,改善饮食等。在一个社区内,心理健康差异对于每个人的幸福感的影响远高于收入不平等。儿童的情绪健康不仅关乎当下,还可以预测他们是否能够拥有幸福的成年生活,且学校对孩子的情绪健康有很大影响,孩子上哪所学校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健康以及对考试成绩的影响。

理查德·莱亚德提出了影响幸福的七个要素,其中不仅包括以上提到的家庭关系、社区与朋友和健康,还包括:经济状况、工作、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观。平均而言,较为富裕的国家的人比贫穷国家的人更幸福;在同一个国家的富人比穷人更幸福。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幸福随着收入和财富的增加而增加,但收入较低的人却能从收入增加中获得更大的幸福感,幸福水平只有在收入非常高时才趋于稳定。理查德·莱亚德还提出,相对于那些更自由的国家,生活在自由有限国度里的人们的幸福水平往往会大幅下降。同样,特定的缺乏自由的群体的幸福感则相对更低。也就是说,自由对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价值。个人价值观也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水平。有研究表明,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幸福,至少在许多社会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影响幸福的因素确实是非常复杂的,但我还是觉得罗素在书中指出的“安全感”是更为接近问题核心的要素。一个生活在安全无忧的环境中的人,自然就会少了很多烦心事,在走向幸福的道路上可能比其他人所要遇到的障碍和困难要小很多。

 

《幸福之路》,[]伯特兰·罗素著,黄菡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紫茉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