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设润泽的教室·读《静悄悄的革命》

(2022-07-25 06:33:44)
标签:

润泽的教室

登山型课程

学习共同体

平等和倾听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再读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有感

建设润泽的教室·读《静悄悄的革命》 

最伟大的教育家,是那些有着原创思想的人,他们提出的教育主张、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时空穿透力,尽管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依然对当下的教育、未来的教育产生着深远影响。他们就像一座灯塔,照亮着教育发展的道路,改变着教育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佐藤学就是这样一位教育家。他的《静悄悄的革命》翻译到我国已经有20年的时间了,在这20年内,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依然根深蒂固。佐藤学在书中所罗列的上世纪的日本学校所出现的各种状况,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中依然普遍存在,佐藤学提出的教育变革的思想和路径,对当下的教育依然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全面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重温佐藤学的这本教育著作,很有必要。

暑假开始前,中国教育报启动教师读书会,让我承担读书会第一个领读人的任务,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平时专注于自己读书,几乎没有带领众多教师共读的经验,更何况这次的读书会面向全国,大家在读书方面的需求各不相同。我很“勇敢”地承担了这一任务,并选择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作为共读书目,寄希望于在面对各种改革要求的今天,让教师们明晰自己的位置,抓住改革的关键环节,用尽可能少的“折腾”通过静悄悄的方式实现教与学的变革与学校的转型发展。我也因此和老师们一道,用21天的时间再次仔细阅读了本书,并每天就其中的热点问题和老师开展交流和互动。

润泽的教室

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对这个副标题,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加以理解:一个教育变革的要求,大多是“自上而下”的,而要让着这样的变革真正实现,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呼应和配合,教育改革最终是从课堂发生的;二是要想改变一所学校的面貌,其逻辑起点就在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里。只有洞悉每一间教室正在发生的事情,指导教师向希望发生的事情方向静悄悄地改变,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

也正是因为如此,佐藤学首先引导读者将目光聚焦在“润泽的教室”建设上。强调要在教室里营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相互倾听的人际关系,教师以“应对”的方式开展教学,和学生之间进行充满着温情和智慧的抛接球思维活动,学生以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方式来开展学习,“量体裁衣”和“交响乐演奏”是两种最应该在课堂上常见的学习形态。

“润泽的教室”的标志,就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着和谐的关系,学生在这里会有一种情感上的安全感,无论在教室里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都能得到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不会被他人讥讽、嘲笑甚至被孤立对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理学家一直在研究决定人的成功、幸福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最开始的时候以为是智商,由智商测试开辟的各种考试制度,到今天依然是选拔高智商、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手段;后来心理学家发现自控力似乎更加重要,但在经过半个世纪的深入研究之后,他们发现事情并非像最初想象的那样简单;接着心理学家又提出了成长型思维的概念,人们在研究中又发现,自控力和成长型思维,都与学生的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联。现在人们逐渐相信,人的情感上的安全感,才是孩子智力、身体、情绪成长的基石,是获得成功、幸福、健康的终生保障。这种安全感来自何处?一个就是家庭,一个就是教室。我们把给孩子提供这种安全感的教室叫“润泽的教室”。

教师该怎样创设“润泽的教室”呢?佐藤学认为,要围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中体验到所处的安全无忧的学习环境,能够放宽身心地投身到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之中并乐此不彼。学习,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脑神经链接回路的形成与巩固,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游戏、运动和阅读是促进大脑不断生长、促使脑神经链接回路不断生成和壮大的法宝,这些都与学习活动的设计有关。而学习是社会体制,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习俗对其大脑的发育、学习行为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除了学科知识的学习之外,学生与周围环境、同伴和老师之间通过互动交流而引发的隐形学习,对学生的成长作用更大,合作自然成为学习方式的不二选择。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不断的反省、概括和抽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化。就像我们去一个城市,刚开始的时候两眼一抹黑,经过一段时间的走动和了解,对这个城市的认识就会逐渐明晰起来一样,这其中就有很多的归纳、比较、反思等的学习活动。

登山型课程

对很多教师来说,构建这样的“润泽教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涉及到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整等,还要花更多的心思去研究学生,倾听学生表达出来的声音以及声音背后的弦外之意,教师个体去实践实在太难。所以佐藤学提出要打开教室的门,拔除学科之间横亘的壁垒,同时精简学校的机构和活动安排,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潜心研究教学,通过各类公开的教学展示活动和教研活动,来感悟和体会什么样的教室才是润泽的,什么样的教学姿态才是倾听的、合作的。

佐藤学认为,为了构建润泽的教室,让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成为教室里的一道风景线,师生仅仅通过一次两次的活动体验是不够的,要通过建设以主题、探究、表现为特征的综合学习课程,让学生持续体验新的学习方式,佐藤学将这种课程命名为“登山型课程”。“登山型课程”的主题或源自学科学习中引申出来的问题,或源自学生的现实生活,重在促进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由于这样的主题较多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也是不明晰的,所以需要采用探究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开展实践和研究,尝试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探求问题的可能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正在学习的主题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做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尝试,他们通过与现实世界的对话、与学习伙伴的对话以及自己的深度反思,逐渐地理清思路,并推动主题学习向更深刻的方向去发展。

和学科学习的“阶梯型课程”相比较,“登山型课程”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所要探究的内容都是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这样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亲近感;二是基于实践的学习。学科学习大都是知识性的学习,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到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学习的都是他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基于实践的学习为学生创设了理解知识产生过程的契机,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会给学生的实践带来很多困扰,但也因此积累经验,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三是教师共同参与其中的学习。因为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明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学习者,这种与老师共同学习、共同探究问题的学习经历会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让他们在感受到教师另一面的同时,进一步增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四是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学习。探究性的问题往往没有确切的答案,这对整天刷题寻求答案准确和追求满分的学科知识学习来说是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五是课程是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建设起来的。它不像学科课程那样由专家预先设定好,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去学就行,“登山型课程”有预设,但更多是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

佐藤学认为,“登山型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公民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关心现实生活的习惯,学会和异质群体的人们交流对话,能够在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就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共同来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二是学习“学习的方法”,学生总归要走向社会,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难题,在“登山型课程”中学习的这些面向实际问题的应对思路和举措以及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方法,对他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学习共同体

佐藤学还意识到,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其实并不在教师这里,是在其他教师、在家长、在社区中。为此,需要教师打开教室的门,拔出学科之前的壁垒,需要学校打开自己的大门,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家长以及社区的贤达、教育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到学校变革的实践中来,打造共同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家长及市民之间实现密切协作和相互学习,共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

佐藤学倡导的“学习共同体”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强调学校是公共性。学校是各种各样的人共同学习的公共空间,是为了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建设民主主义社会这一公共使命而构建起来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意味着相信每一个孩子在得到恰当的支持和帮助的情况下,都能够学得会、学得好,学校不会轻易地通过甄别等手段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二是秉持平等与倾听这两个核心理念。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建构起来的是相互尊重、互相平等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是学校的主角,都有各自的权力和义务,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大家协同一致,共同将学校建设成个性交响的场所。三是始终追求教育的高标准、高境界。无论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会降低学校办学的标准,不会降低对学生学习的高要求。高要求带来高期待,挑战性的学习无论是学生的成长还是教师的专业提升都是非常有益的。

佐藤学认为,“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应该聚焦于如下三个中心任务:一是着力建设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课堂并非给教师的提供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学习的场所,是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机会的场所。教师要从自己如何讲的“精彩”转向如何让学生学的快乐,要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二是促进教师成为教育专家,引导教师之间形成同伴互助式的团队。芬兰的教育之所以全球领先,除了他们的育人理念与众不同之外,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功不可没。亚洲国家的教师,大都是学科教师,完成任教学科的教学游刃有余,但涉及到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往往就捉襟见肘。要将佐藤学倡导的“登山型课程”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尊重教材、尊重每一个儿童,以及对自身教育工作的尊重。教师之间没有上下级和专家,有的是对学生学习权的共同关注和对教师工作的欣赏和认可。三是家长和社区中热心教育的人士能够顺利地参与到学校、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他们不是学校教育和儿童学习的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到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之中,形成一种强大的支持力量。

“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还会有一个重要的效应,就是促进各方对学习、对教育的深度理解。这样的深度理解使得大家更有可能在教育的问题上、在学生的学习上达成共识,实现和解,这将有利于“润泽的教室”的形成。由此而形成的一个闭环,为学生的学习权构建起了保障体系。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佐藤学著,李季楣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鸡蛋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