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要有策略·读《为什么你只是看上去在陪孩子写作业》

标签:
学习习惯作业环境以身作则自我管理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王莉《为什么你只是看上去在陪孩子写作业》一书有感
陪伴孩子写作业,是大多数为人父母者重要的功课。但很多时候,这也是家长倍受煎熬、孩子倍感焦虑的过程。家长总希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在处理作业时游刃有余,轻轻松松就能把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搞定,但很多时候,孩子总是会在作业上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状况,让家长抓狂不已,稍不留神脾气就上来了。其实,陪伴孩子写作业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亲子交流和沟通的契机,那些看着孩子写作业就想“冒火”的家长,需要调整一下陪伴的策略。王莉的《为什么你只是看上去在陪孩子写作业》一书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养成习惯很重要
作业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布置的巩固知识、查漏补缺、促进关联的学习活动。孩子每天回来,都会带来不同学科教室布置的作业任务,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漫不经心、三心二意,则不仅不能发挥作业的效能,还会给学生、家长带来很多负面的效应。
好的作业习惯包括:
合理规划时间的习惯。能够根据教师每天布置的作业的数量,合理安排回家之后的时间,将作业作为其中的优先选项及时完成。有些孩子回到家里之后,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诉求,一会儿要吃水果,一会儿要看动画片,一会儿要喝杯奶,一会儿要玩会游戏……家长让他去写作业,他总是说“等一会儿”,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静心地坐下来写作业。总是要等到时间不够用了,才匆匆忙忙地将作业完成,作业的质量自然是不能保证的。
认真书写的习惯。写作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在检查自己所学知识掌握的如何的同时,还是一个良好习惯的培养、基本素养的形成过程。作业是由一个个的文字组成的,认真将每一个字写好、写的漂亮,不仅仅是为了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在写字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做事的态度。写字的过程还包含着对孩子观察力、意志力的培养,搞清楚没一个汉字的间架结构,善于从审美的视角来加以观察,作业的过程还会变得非常有趣味,这对培养孩子的学习毅力、提升他们的意志力也是很有帮助的。优秀的孩子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他有认真读题、认真思考、认真写字、认真画图、认真比对的习惯。
自主作业的习惯。作业是孩子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孩子必须承担的一项任务,或者是一个学生必须承担的责任。他应该自主地、独立地完成。家长陪伴孩子写作业,不是要对他的作业不停地指指点点,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识去做,而是鼓励孩子独立去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在孩子遇到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再出手。经常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的孩子,不光在作业问题上会表现的更加自信,在面对其他学习和生活的问题时,也会显得很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将事情做好。家庭是孩子自信心培育最好的土壤,自信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倾向来推动着人的行为,具有动力性的影响。
主动检查的习惯。作业不能一完了事,心理火燎地做完之后就将其撂倒一边去不再管了,要养成对自己的作业提出质疑、尝试换一个角度去分析,主动检查作业的结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的好习惯。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可以培养他们的诸多能力,比如说,责任感、提升知识的掌握能力、培养做事认真的态度等。
整理书包的习惯。很多家长认为写到练习本上才是作业,其他的事情都一带而过,不大去关注或过问,这样的想法显然是片面的。整理书包是不是作业呢?当然是!把书包收拾的有序整齐不仅可以避免浪费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也是对做事条理性的训练。帮助孩子收拾书包——越俎代庖;帮孩子决定先完成哪个作业——垂帘听政;在孩子耳边不停地督促——缺乏信任……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样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才能更加全面地发展。
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了。陪孩子写作业,是父母利用人世间最温暖的情感来抚慰孩子面对困难时胆怯的小心灵,让他们找到一种安全感;是让他们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发现身后有一双自己熟悉的大手在支撑自己,给予自己更大的勇气。家长需要将陪伴的尺度把握好,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有助于他健康成长的港湾。
创造适宜的作业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意义重大。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当人的大脑频率处于阿尔法波时,他的意识清醒,但身体却是放松的,它是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在这种状态下,身心能量耗费最少。相对的,脑部获得的能量较高,运作就会更加快速顺畅、敏锐。为此,作为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
良好的物质环境。要给孩子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孩子在这里做作业的时候,基本上不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下独立完成作业。孩子最好要有自己专用的书桌,可以根据孩子的身体变化调解桌面的高度,以便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坐姿,让身体处在较为舒适的状态之下。做作业的过程中,书桌上面要相对干净,不要放很多与本次作业无关的东西,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有的孩子铅笔盒里有20几支笔,七八块橡皮,这也是不妥的。过多的学习用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因为孩子会在挑选用具中浪费大量的时间。
示范的学习环境。如果父母需要在孩子安静做作业的时候做点什么,最好的事情就是看书、做笔记,或者完成自己的书面工作,让家如同阅览室。很多父母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要么自己看电视,要么拿一部手机坐在孩子边上,一刻不停地刷页面,这些做法都是非常不妥的。孩子出生在数字时代,天生就对数字产品和亲和感,父母刷屏的举动和表情,会分散孩子作业的注意力,对学习产生干扰作用。
安静的支持环境。孩子沉下心来写作业的时候,父母最应该避免这样几个行为:一是动不动就对孩子的姿态提出警告,比如说“把头抬高,我已经说过无数次了。”等等。原本正在作业的世界里思考的孩子,会因为家长的这一警告而打断思路,等到意识到父母为什么批评自己,并设法调整好姿态后,却常常发现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在进入刚才的状态了。二是动不动就来一个安心的抚摸,或者爱心的问候,看上去是关心孩子,其实也对对孩子的思考产生干扰。三是看着孩子动作慢、或者在一个不是很难的作业上绕弯子走不出来,就急得不得了,情不自禁就会给出提示。但孩子思考问题的视角和大人的视角经常是不同的,父母用成人思维过多地对孩子的学习加以指点,习惯性地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来判断孩子行事的对错,会消解了孩子做作业的热情。很多时候,恰恰是这样独断专行的方式,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地扼杀了孩子对于作业的“忠诚度”。
环境是分散注意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孩子就像一个没有长熟的葫芦,你给他套上什么样的模具,它就会按照什么样的形状成长。作为家长,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
家长要学会管理自己
父母带着孩子坐飞机,如果在飞行的过程中发生氧气面罩脱落的状况时,规范的动作是父母一定要先自己带好氧气面罩才可以让孩子带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呢?这是因为人缺氧一小会儿,不会有什么事。如果成人自己带好了面罩,即使这时候孩子缺氧、昏迷了。赶快给他带上面罩也不会有事儿。但如果你先给孩子带,很可能自己还没带好就昏迷了。因为孩子不知道该怎么跟你戴面罩,于是就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父母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孩子。旅行时如此,陪伴孩子做作业也是如此。
家长是否注意到这样的情境:孩子做错了一道题后,用橡皮擦掉答案,会擦得格外用心,一下、两下、三下……字迹已经看不清楚了,还在用力地擦,直到家长说:“可以了,已经够干净了。”孩子才会用小手清清地掸掉纸上的橡皮沫,但也要掸上三四遍才会住手。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开始紧张了,在他决定擦的瞬间,他并不知道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他的大脑一片空白,他故意磨磨蹭蹭,一方面是为了回避面对的错误,也借此拖延一下下一个错误答案的出现时间。写作业是将课堂上能够上学习到的知识,借助习题这一外在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大脑存储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筛选,哪个信息是解决哪个问题的,要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打印过程,需要思维的二次加工。这对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长要有耐心,反复唠叨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自信。一个时刻背负着沉重十字架的人,是不可能面露阳光般的笑容的。
低年级的家长,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在面对有单位的作业时,经常会搞不清楚,问题百出?这是因为计量单位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一个很难建立起来的概念,比较大的单位更难理解。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有一些单位经常会遇到,比如说元角分,另外一些单位则很少用到,比如说平方米、公顷等。一个无法和现实构建联系的知识,掌握起来就是困难的。家长则完全不同,他们在学生时代学到的这些单位概念,被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所以一看到这些单位,就知道其换算的关系是什么,对应的数量大致是怎样的,家长可以很轻松的把知识还原到现实生活当中;而孩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恰恰是从生活中提取知识的过程,和家长的认知是相反的。如果为人父母对此没有清晰的认识,就会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表示怀疑。陪伴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功课,需要家长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
每个家长都希望培养出一个健康活泼、成绩优异的孩子来。但首先要对“培养”有清晰的认识。培养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促其成长。其中包含三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目标,要给自己、给孩子确立一个恰当的发展目标;第二是时间,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行为,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才可以达到目标;第三是教育和训练,也就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三者缺一不可。孩子所有的能力和素养,都不是通过一次训练就可以养成的,需要经过若干次相同形式的学习训练,孩子才可以慢慢地强大起来。
父母都有着陪伴强迫症。为了让孩子达到自己所要求的标准,会不停的对孩子进行帮扶教育。但这种教育会伤害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这种强迫症不仅摧残了父母的心理,同时也在破坏孩子的快乐,影响家庭的和谐。
《你只是看上去在陪孩子写作业》,王莉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