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活而学

标签:
育人规律教育目的贴近生活生命意义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在百度文库读到这篇读后感,是一位语文老师在阅读了我的著作《让教育更明亮》一书之后撰写的读后感。作者的单位和姓名不详。一本书,能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让教师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产生更多的追问和思考,作为作者我也是非常开心的。
为生活而学
——读《让教育更明亮》有感
《让教育更明亮》是上海特级教师常生龙老师写的一本适合所行教师、家长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阅读的教育类书籍。首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书名一一让教育更明亮。虽然已经从教20年,但面对新的社会大环境,新的学生,很多时候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还是会出现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困惑。细细品读,我觉得《让教育更明亮》正是一本能够让教育者心中更加明亮,把教育的本质看得更加清楚的一本书。
走在教育的路上,我时常告诫自己,不要凭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埋头苦干”,到头来学生苦,自己累,收效差。读常老师写的《让教育更明亮》,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需要回归教育的本源。
回归教育的本源就是要不断追问教育的目的。书中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能够帮助他理解在他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正如怀特海 、所说:“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一一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读到这里,我认为“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就是要让知识生动起来,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路径,从起点走向终点。
回归教育的本源就是要不断探寻育人的规律。书中引用的陶行知的一句话值得我们细细体味:“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某自由。”这句话的本质就是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总是存在着差异,但“差异”并不是等于“优劣”,“差异”同样是一种教育资源。个别差异是教育的依据,只有研究和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才能使每一名学生都获得发展,使每一名学生充满信心。
追问教育的目的,探寻育人的本源能够让我们少走弯路。反复读着书中第一辑(教育的目的)和笫二辑(育人的规律)的内容,“为生活而学”这几个字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教育从来就是生活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以来,教育就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的整个生活过程都同时也是教育的过程。正如杜威所说:‘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没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从何谈起。’”
教学必须紧贴学生的生活。为了帮助身处开放社会中的儿堂对人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个体的追求有更新的认识体悟,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要尽可能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融合。以我任教的语文课为例,语文和生活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矣感知能力,让“美”真情地流露在笔下,我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1.关注身边小事
一个人,只要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就能触动美丽的内心世界,就能编织出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随时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他们分享给门己的学生,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共鸣。当你看到早晨草地上挂满珍珠时,带着学生感受一番;当你看到石上青苔、墙角小草时,带着学生像林清玄一样对生命领悟一番;当你发现某个同学为了让腿受伤的同学吃上更热的菜而争分夺秒时,带着大家夸上一夸……久而久之,学生对美的敏感度提升了,更能发现成人没发现的美:饮食起居、友情师恩、邻里亲情、花鸟虫鱼、田园野趣、日出夕阳等身边小景、小事都可以成为学生发现美的源泉。
2.留意新闻材料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传递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每天可以从电视、网络、微信等各个渠道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或视频、或图片、或文字,在众多信息中不乏正能量的新闻素材。这些新闻材料是难得的审美感知材料,是社会赐予我们的难得的生活教材。我为此专门建了一个文件夹,随时存放这些素材,精挑一些呈现在学生面前,交流感受。时间久了,学生们也会参与其中,分享自己所收集到的美美的充满正能量的新闻材料,同时鼓励学生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进行有效的积累、练笔,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写道:“只有把教育当作一种生活,教育才能回归它的‘本位’”。为生活而学,这也是回归教育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