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的诀窍·读《学习之道》

标签:
专注模式发散模式思维组块提取练习学习法则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芭芭拉·奥克利《学习之道》一书有感
每个人都想掌握学习的诀窍,但又常会被一些错误的做法所误导。比如说,很多人坚信要在某一件事情上得到精通的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在这件事情上加以训练。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脑科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告诉我们,采用间隔式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如果在这期间,能够穿插学习其他一些事情,看上去似乎增加了学习的复杂性和难度,但也能提升学习的效果。芭芭拉·奥克利《学习之道》一书,向人们揭示了高效学习的奥秘,有助于促进人们更加高效地开展学习。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人类在漫长的以狩猎为生的游牧时期,想要生存下去并繁衍后代,就要面对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来找寻时机猎捕眼前的动物;二是警惕在自己的周围是否有天敌出现。处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任务,最好的方法是把它们区分对待,让一个大脑半球集中注意力获取食物,另一个则集中注意力巡视周围环境的危险上。当两个大脑半球倾向于分别完成各自不同类型的任务时,生存下去的机会就更大了。人类大脑的左半球与慎重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事项联系更紧密,似乎更擅长处理连贯性的、富于逻辑性的思考;而与大脑的右半球相关的,则更多是像四处扫视环境、与他人互动或是处理情绪之类的活动。
实际上,人的大脑就存在两种工作模式,即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专注模式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它就像是手电筒发出的一束强有力的灯光,照在一小块区域上,让我们看的更远更深。当你专注某件事物时,清醒专注的前额叶皮层就会自动沿着神经通路传递出信号。这些信号会奔向与你思考内容相关的各个脑区,将它们连接起来,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在大脑中留下了学习的轨迹。这样的连很重要,如果后续能够有规律地持续加以强化,它们就会保持并不断生长,还并最终融入到我们已有的神经链条之中。如果你正纠缠于一个全新的概念,或是要解决一个陌生的问题,大脑中就不会有相应的神经模式为你铺路搭桥,甚至连指出大概方向的路标都不会有。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必须深入更广阔的疆域以寻求潜在的解决方案,发散模式就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
要开展学习,首先必须要专注于它,以便“打开”大脑相应的区域,启动学习过程。使用专注模式的时候,就意味着自己正在集中注意力,让大脑的特定区域在努力工作。大脑究竟哪些区域在努力工作取决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但长时间让自己处于专注模式是有问题的。一方面,专注模式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时间过长能量供给会出现不平衡。通常情况下,幼儿集中注意力专注于一项事物的时间大约3-5分钟,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大约12-15分钟,成人专注于一件事物的时间达到1.5小时似乎已经是极限了。另一方面,死死盯着问题不放的专注模式,会形成很强的思维定势,反而束缚了自己的思维,沦陷于某一问题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发散模式是大脑处在放松和自由状态,没有思考任何特定的事情的一种模式。原本专注于思考某个问题的你,从专注模式转向发散模式的时候,大脑并没有停止对该问题的思考,只不过原来是在意识层面思考问题,现在则转移到潜意识的层面调动大脑各个区域的神经共同来思考,帮助你在各种想法之间建立充满想象力的联系。创意似乎经常是在发散模式中冒出来的。专注于某一问题迟迟没有找到突破口的时候,发散模式或许会冷不丁地提供一个新点子,比如数学解题的新思路、创意工作的新角度等。对于人的学习来说,这两种模式都很重要。
怎样从专注模式转向发散模式?据说,爱迪生在遇到棘手难题时往往会先去小睡一会儿,而非废寝忘食地努力攻克。他会拿着球坐在躺椅上,在身旁的地上放个盘子,然后逐渐放松下来,任由大脑进入自由开阔的发散思维模式。而一旦爱迪生睡着,他手中的球就会滑落,小球落进盘子的响声将他惊醒。在这一瞬间,伟大的发明家就会抓住发散思维留下的碎片,找到新的解决方案。疯狂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也会使用打盹和手中落物的方法挖掘他发散模式下的创造力。放下自己苦思冥想的问题,让自己小眠一会,或去洗个澡,或运动一番,以及绘画涂鸦、听音乐(纯音乐最好)、冥想、洗澡等,让自己的身心放松起来,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放松,会在不经意之间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呢。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这样的:运用专注模式调动全部注意力,启动发散模式让学习更有深度和创造力。两种思维模式交替使用,让学习更加高效。
在从专注模式转向发散模式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一是你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很有限,甚至没有弄懂说明文字。如果你是你这样的方式陷入“困境”,那即便进入到发散模式也不会有太多的帮助。二是当你在认真学习或是在专注处理问题一段时间后,仍然保持将注意力聚焦在所研究的问题之上,很难从关注的焦点上移开。这会导致你的发散模式无法启动。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找另外一项任务,交叉式地开展学习或者研究。学生写作业或者考试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处理,先从比较困难的问题开始,当发现自己陷入困境时,切换到比较容易的问题上,然后反复进行。千万不要把最困难的问题留到最后去处理,因为那个时候你已经很累了,也没有时间进行发散式学习了。
思维组块与提取练习
人的工作记忆只能记住有限的信息,如果信息量过大,有一些信息将无法被处理,或者很快就被遗忘掉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大脑催生了一种机制,即根据意义将相关的信息碎片组织在一起,变成一个组块,既防止各种零碎信息的丢失,也为工作记忆开展工作提供方便。思维组块是各学科知识的构成基础,它让我们不必纠缠于所有微观的基础信息,学会提纲挈领来把握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规律,助推大脑高效地运转。
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在不由自主地构建思维组块,以帮助自己增强记忆、理解新知。但不同的人采取的构建组块的方式不同,最终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妨以学生学习一个新知识的解题思路为例。当我们接触学科的新知识时,例题非常重要,它就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的向导一样,帮助学生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刚开始的时候,这一新知识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信息点,解题思路的每一个步骤也包含了诸多信息点,学生会顾此失彼,但在逐渐熟悉这一新知识、新的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学生会将整个解题思路看作是一个思维组块,到了这个时候,思维的流畅性就会大大提升。当然,就像我们不可能始终依赖向导工作和生活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始终依据例题所给的解题步骤“依葫芦画瓢”。通过模仿解题步骤,可以让我们看清问题的关键特征和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思维组块,会让自己有能力独立探索,甚至开始另辟蹊径,找到向导不曾告诉过你的路。
尝试着借助例题来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构建思维组块的过程。它通常由如下几个步骤来组成:一是仔细研究例题中解题思路由那些步骤组成,搞清楚每一个步骤为什么必须。在此基础上,利用该解题步骤尝试着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促进该解题过程在大脑中神经连接的产生。二是重复做一次,要格外注意关键步骤。如果你觉得重做同一道题有点奇怪,可以想想你不可能只弹一遍吉他就能熟练地弹唱一首歌。三是休息一下,或者去研究下这门学科的其他内容,之后就去干点别的。四是在睡觉之前,把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再回忆一次,最好将这个问题的解题细节都能够过一遍。五是第二天尽快地把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再重复一遍,多关注问题中最困扰你的那个部分。这种持续关注难点的做法,叫作“刻意练习”。尽管这样做有时让人疲惫,但它是高效学习的最重要方面之一。六是给自己添新题。再挑一道重难点题目,用之前做第一道题的相同方法来解这道题。本题的解答过程、答案以及思路会变成你组块资料库中的第二个组块。在解这道新题时,重复此前的一到五步。如果已对这个题目得心应手,就去做下一道。你会惊喜地发现,尽管你的组块库只有几个固化组块,但已经可以大大提高你对学习材料的掌握程度,以及高效解决新题的能力。七是主动重复。在去上学的路上,或是锻炼的时候,可以在头脑中回想解决某个题目的关键步骤。上述七步就是搭建组块资料库的关键步骤,由此可以建立和强化不断联结在一起的神经元网络,让你的组块更丰富、更强大。
构建思维组块的过程,就是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协同作用的过程。首先,你要发挥专注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然后你要设法理解这些信息或者概念,理解力就像强力胶,能把基础的记忆痕迹黏合在一起。它铺展出各种各样的痕迹路径,将记忆痕迹联结起来,这就是将信息和概念打包成组块的过程。其次,你要发挥发散模式来获取背景信息。你所看到的将不仅是如何进行组块,还有何时何地使用它们。背景信息意味着跳出初始问题,用更宽广的视角看问题。在相关或不相关的问题上反复推敲、练习,使你不仅能了解组块的用武之地,也能清楚它何时派不上用场。学习活动的发生有两个方向:一是“以上至下”的组块过程,通过必要的练习与重复帮助自己建立和巩固每个组块,以便可以轻松地在记忆中获取;二是“从下至上”的纵览全局的过程,能让你看到所学知识在宏观图景中的位置。
要提高对新知识、新概念的理解程度,提取练习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基本的做法是:将书本中相关的内容或者例题读上一遍,然后将书拿开,努力让自己回忆,并试着理解正在回忆的内容,然后再把目光转回来,重新阅读,再试着回忆一次。在练习的最后,你可能会惊讶,仅凭这样简单的回想就能大幅度地增进你对此概念的认识。这样的过程称之为提取练习。提取过程本身增加了学习深度,并帮助逐渐形成思维组块。很多人以为将所学内容看几遍就能够理解,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如果没有提取练习、强化回想的过程,是不可能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的。你越努力回想学习材料,它在记忆中植入得就越深。相比纯粹的重复阅读,回想才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刻意练习方式。
我们的记忆有个奇怪的特质,即主动重复比被动重复让人记忆更深刻。回想这样主动的提取练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自己主动进行的知识小测试,它可以改造你已有的知识体系或是为其添砖加瓦,同时可以显著地提高你记住学习材料的能力。在搭建组块的过程中,你就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穿插进去各种回想、小测试,以便让某个概念整合到联结流畅的神经思维模型当中。
十个好的学习法则
一是运用回想。读完一页书,要将书合上并回想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有人经常在书本上划线,以为这样就能够将书中的重点内容记住,但事实并非如此,画线的动作会让你欺骗自己大脑在工作,其实只是手在动而已。如果你太想在书上做标记,在此之前要先训练自己找到主要观点,并把所做标记数量降到最少——很多时候只需一句话就行了。通过回忆来得到自己心中的想法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标志之一。
二是自我测试。任何内容皆可测试,无论何时都能测试。通过测试发现自己哪些知识已经掌握,那些知识还是磕磕绊绊的。测试是最好的学习形式之一:第一可以帮你习惯压力;第二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第三可以给出反馈,检验成果,并帮助你发现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重复以自欺欺人。
三是搭建组块。搭建组块的过程就是理解问题、练习解题方法的过程,有了组块才能在脑中瞬间闪现答案。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要将其重新排演,并确保在许久没接触这一问题时,还能流程地运用解题步骤顺利解答问题。如果有可能,可以把相关的问题编成一个叙事故事、当成一首歌,在心里一遍遍地讲述或吟唱,这样会让信息合成为一个流畅的组块,任何时候都能任你提取使用。
四是间隔重复。将一个新知识连续重复学习5遍,远不如每隔一个时间段重复一次效果好。如果两次重复之间间隔一个睡眠的时间,效果会更好。最开始的时候,为了避免信息的遗忘,要在较短的间隔时间里重复,随着脑海中知识组块和神经链接的不断巩固,后续的间隔时间可以越来越长。
五是穿插学习。当你对某个基本概念了解清楚后,如果仍继续训练,在体育运动项目上好处多多,因为这有助于形成肌肉记忆。但是在学习文化知识时,这样做可能只是浪费你的时间。与其在同类技巧、概念上投入太长时间去学和练,不如把精力分配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上,一旦理解了某个概念,学习的重心就应该转移到别的知识上,过些时间再来回顾概念这个概念。解决混杂交错的各种问题,最开始的时候会让自己觉得有点乱,而且有一段时间看不到很好的效果。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发现其妙处的。
六是劳逸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难以解答或理解一些初次遇到的问题或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每天学一点,比集中在一天学会好很多。当你面对一道难题灰心丧气时,可以休息一下,这样你大脑的另一部分就能在后台接着工作。
七是简化概念。在刚开始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需要关注细节。但一直关注太多的细节不仅会让你更加痛苦而且不会对创造力和记住它有益。深入理解关键概念,其他细节通过练习与重复形成组块围绕在核心概念周围才是上策。专家最擅长的一件事便是:可以将一个极为复杂的事情可以解释给低年级小孩子听。向他人解释问题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甚至不是你懂了才去解释,而是你解释了才会懂。教师常有这样的体验,当给学生们上完这门课时,才真正地懂得了这门课。所以,不要畏惧因为解释不够清楚条理而出丑。
八是做到专注。至少要让自己在20-30分钟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关掉手机和电脑上所有会干扰你的提示音和闹铃,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个计时器。计时器的时间一到,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有趣的奖励。一天中安排几个这样的工作期间,能实实在在地推进你的学习进度。试着规定学习时间和地点,不要瞄电脑和手机,让学习变得自然而然。
九是难事优先。困难的事情最先做。在自己头脑最清醒的时候,去做一天中最困难的事情。学会在多个事情之间穿插推进,先做难的事情,碰到障碍后换做容易的,然后再回到难事上来,几次重复之后,难事就被克服了。
十是心理对照。想象过去的你,对比通过学习能够成就的那个自己。在合适的位置贴一张图或几句话来提醒自己的梦想。如果觉得自己缺乏动力了,就看看它们。
《学习之道》,[美]芭芭拉·奥克利著,教育无边界字幕组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