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师为爱点灯

标签:
传统教育管理主义以生为本读书成长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打开书的方式,就有一千种与众不同的感悟和体会。阅读“以书为师,为爱点灯”这篇文章,我就有这样的感受。这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心学校何燕灵老师在阅读了我的新作《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修订本)》之后撰写的读书体会文章。
以书为师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文/何燕灵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困难,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书籍中找到想要的那个“答案”。我坚信只有精神世界丰富的教师才能教出精神丰盈的学生。
本书的作者常生龙先生是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原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曾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这样一位兼具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特质的学者,他的书又会带给我们怎么的启示呢?
带着好奇,我轻轻打开此书。全书共五辑: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以及变革即未来。与其说这是一本“好书”,实则更像一本“好书菜单”,它为广大读者提供了阅读的清单,指明了阅读的方向。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个经典的故事,一篇篇用心的感言……如同一道道美味佳肴,旨在让更多的读者能根据自己的“口味”,从琳琅满目的书籍中挑选出适合自己需求的佳品,以书为师,找寻那打开心门的钥匙。
感悟一:Say
我们无力改变教育体制,却能与孩子一起创造奇迹。
约翰·霍特指出:学校,一个让学生变笨的地方。尽管这让广大教育工作者难堪,但事实的确如此。
孩子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是学习最努力、成效最为显著的一段时间。他们通过观察、模仿、练习等一系列自发行为,学会说话、走路、吃东西……特别重要的是,孩子们学得很愉快,很自主,也没有心理负担。但进入学校以后,情况似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课程、课堂教学、作业测试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学校想要优秀的应试者,学生时常感到恐惧和胆怯,他们不断怀疑自己、讨厌自己甚至放弃自己。
这种巨大的压力无时无刻笼罩着孩子们。学校,在孩子的眼中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地方。我们要改变,但如何改变?
提升入学期待值。一年级的孩子懵懵懂懂,从充满乐趣、游戏、玩具的幼儿生活而来,他们满心期待着小学的多姿多彩的生活:里交到更多的朋友、掌握更多的本领,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让孩子们保持这份“学习期待”。精心策划开学第一课、新生大舞台、主题班队课以及各种团体活动……让一年级的新生一走进校园就感受到关爱和接纳。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个成长中的个体总是在各种关系中遨游,但“海水”的质量,决定了“鱼儿”的健康状况。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气氛在校园也非常普遍。这导致了相互之间的戒备和抵触心理,也给师生关系带来了阻碍。如何修复这种关系,教师们要从“分数至上”转为学生“健康成长第一”的教育。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和高效。
设定高的学习期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在于爱护学生。”当它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的时候,教学工作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有极大的潜能,教师要始终相信这一点,并给学生设定高的学习期待。“杜绝退出”就是一种技巧,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意识到他们都是课堂的主人,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个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避提问。
努力寻找教育的起点:相信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一扇成长的门在虚掩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找到这扇门,然后温柔地将它推开,带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感悟二:管理主义,让教育变成“提线木偶”
我们没有见过这样的医生:他专给糖尿病患者吃糖,或者专给肾炎病患者吃盐。但是,我们却无处不见这样的教师:学生怕什么,他就教什么;学生怎样怕,他就怎样教。
当前的教育存在两个弊端:一是升学主义,二是管理主义。当威权内化为人的性格,升学恶化成同学间的明争暗斗,人性必然扭曲,教育的前途必然暗淡。
教育是慢的艺术。蔡兴蓉认为,教育是指向灵魂的,之所以“慢”,大致原因有三:一是耗时多,二是境界高,三是见效慢。这是教育的规律,更是教育的常识。可惜,在“分数至上”的压力下,大多数教师选择了妥协,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忘却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育人的初衷……快餐式的教育席卷全国。
学校长满了管理主义的毒瘤。纵观学校管理,从上到下的“管理主义”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教研组的功能只在于执行命令,统一命题,统一进度,统一考试……教师教学的个性被钉死在墙上的统一进度表中,学生的个性被抹平在统一的测试卷中。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日复一日、平淡无趣的“教书”。教师失去了思考、阅读、创新等种种能力,如一潭死水,了无生趣。这样的教师群体能教出有理想、有抱负、有自信、有创意的学生吗?
德育上的管理主义更是司空见惯。是非对错的观念,只有经过孩子与外界的互动,才能逐步建立并内化为孩子自身的价值观。但现在看到、听到的是各式各样“美化”的标语、口号、宣传、教导、训斥、奖励……难道这就是真正的德育吗?在这样的长期循环中,我们的孩子学会了乖巧与顺从,迎合家长和老师的心理,但事实并非如我们想象的美好。这种阳奉阴违,一旦离开大人的“保护伞”,他们就会把之前的教诲统统抛掷脑后,危险也随之发生。这难道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德育吗?
管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学校管理应该“以生为本”,努力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理念,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温暖、创新的书香校园。
感悟三:以生为本,做有温度的教育
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给孩子的都是一颗珍珠,当他长大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穿起来,就成为人生宝贵的项链。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牵着6岁的孩子去商场购物。她原以为孩子会开心,没想到孩子哭哭啼啼,无休无止。这时,她蹲下身子才发现,孩子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哪里有什么快乐可言?故事发人省心。是呀,孩子的思考方式、观察角度、处理事物的方式都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爱孩子,自己先变成孩子。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给孩子留出玩的时间,你会发现,孩子常常能玩出新花样、学到新本领。而这些学习往往是孩子自主的、愉快的。所以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特色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例如丰富多彩的学伴小组和研学活动,让孩子们走进自然、走进乡村、走进科学……想必是童年的一抹重彩。
遵循教育规律。什么是好的教育?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育就是好教育。以语文教学为例,我们要努力落实:一不越位,不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多关注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二要到位,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蔡兴蓉强调:“语文教师的使命,一是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二是给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两件事情是融为一体的。一旦语文老师放弃了文字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只专注于知识的默写和背诵,名族的未来也会荡然无存。
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叶圣陶说过,要养成好习惯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例如让一年级孩子打扫,如果教师只发布命令,而不手把手教孩具体步骤,那么半天过去了,你会发现地面上的垃圾只是从一头到了另一头,甚至更多。这是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教师没有教给孩子扫地的基本技能。扫地如此,读书亦是如此。二是要发挥教师以身示范的作用。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特别会观察、模仿,又缺乏辨别好坏的能力。所以,老师们请记住——“你要求学生做到的,你必须先做到。”
知识分子的思考是一条直线,永远通向未知;而“作业技术人员”的思考则是一条线段,不越雷池半步。我们都不想成为一条可以量出长度的线段,而想成为一条可以无限延伸的直线。所以,老师们,以生为本,做有温度的教育吧!
感悟四: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
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吴正宪说,本领不是天生的,学习的路径是多渠道的。拜书为师,不断阅读、反思、实践。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也是积淀和创生的过程。
正如薛瑞萍所言,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虽然,高强度的工作让我们疲于应付,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不阅读的借口。如果我们把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它就会如呼吸一样自然。
阅读,让课堂有底气。华应龙先生曾做过这样的分析,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纳,缺少那么一点自信,不敢偏离教学计划,更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我们不难发现,刚入职的新教师在展示课上最害怕学生“意料之外”的回答,面对学生的“意外之言”,他们的做法往往是简单粗暴的。例如:不回应,直接请他坐下;避而不答,再请另一个学生……希望快点儿有学生来“救场”,让课堂回到“正轨”。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教师心里没底,不敢放。大有一种“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祖”之意。
读书有方法,读出真自我。李镇西说:“读书的秘诀无非是联想与思考。”读出自己的共鸣,不断思考、质疑,寻找答案。王菘舟认为,阅读最重要的是融会贯通,即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文理贯通。只有做到“三个贯通”,你的文化底蕴才能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样变得宽厚、坚实。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方向不断探索的过程,向内为找回自我、感知自我,向外是构建对世界的认识、思考与探索。
信息时代的到来,从纸页到屏幕,快捷化的阅读方式无疑充斥着我们的世界。这种浅阅读,不仅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和深入程度。作为教师,我们要沉下心来,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愉快的、沉浸式的阅读环境。身体力行,做孩子阅读路上的引路人。
……
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可以促进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阅读,可以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思考和筹划,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在探索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成功。
所以,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爱阅读、乐思索、敢创新的教育者,成为有温度、有智慧、有理想的教育者,以书为师、为爱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