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价值·读《哲学课》

标签:
哲学与科学道德的产生对美的渴望包罗万象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威尔·杜兰特《哲学课》一书有感
哲学一词是个舶来词,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意为“爱智慧”,近代日本学者西周将其翻译为“哲学”,后来传到了我国。
哲学原本是集大成的智慧之学,它将所有领域的知识都囊括于自己的领域,在推动知识和文明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又始终走在人类思想进步的最前沿。但在近阶段,随着一门门的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去,人们沉浸在一个个分科学科的研究之中,似乎忘记了哲学的存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科学。每一次的科学发现、每一次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社会各界无数的关注,但人们对哲学的膜拜,似乎越来越少了。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与哲学自身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类对哲学的价值的认识不够到位有关。威尔·杜兰特的《哲学课》,从与我们的思考、生活和工作的八大问题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哲学的价值和意义,并给出了重新认识哲学的路径和方法,“如果要参拜这位哲学的女王,我们要从她磨难重重的逻辑前厅出发,穿过认识论的黑暗廊道,途经形而上学、历史与政治的三片领地,看到她杖上的三颗宝石:美,伦理与宗教,最终得以一窥她的面容,成为这片土地新的子民。”
一、哲学和科学
哲学是科学的母体,科学在哲学之中孕育,并慢慢地脱离哲学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始终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科学是哲学观察世界的窗口,是对哲学的感知,而哲学是科学的灵魂;科学是有关部分的分析性描述,哲学是对整体的综合性解释,或者是对一个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解释。这并不是说,哲学是凌驾于科学至上的,这里强调的是哲学和学科关注问题的视角不同,需要通过将两者结合起来提升我们的智慧。没有科学,哲学会变得无能为力;没有合理获取的知识,没有真实的观察和研究,没有不偏不倚的记录和描绘,才智如何增长?没有科学,哲学会变得颓废而不切实际,脱离人类成长的进程,越来越陷入经院哲学沉闷的无意义之中。但如果没有哲学,科学不仅无所依靠,还具有破坏性和毁灭性。
科学是描述性的。它用眼睛或望远镜,用显微镜或光谱仪进行观察,并告诉我们看到的结果。它的作用是仔细观察手头的事实,并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比如说在制造各类原子弹等各类超能的武器方面,科学所关心的如何将其创造出来并让其威力最大化,对人类发挥威慑和震撼的作用。如果需要用它来毁灭一座城市,摧毁人类艺术中最美丽的神殿,包括所有美好的事物和智慧,科学会告诉操作者如何科学地、快速地加以实施。但文明是否应该被摧毁,心灵是否应该受到恐吓,纳税人的钱应该花在什么地方……科学很少考虑这些问题,并思考毁灭文明的结果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
科学研究经常发端于假设,但假设仅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起点。如果这个假设是科学的,那么它最终会被证实,客观上独立于个人的需求或奇思妙想。哲学比科学更具有假设性。哲学的假设往往以科学、事实和已经被证实的知识为出发点,针对那些还没有定论的终极问题做出更为广泛的假设。这是理解所进行的一个艰险而富有想象力的过程,它用实验无法证明的假设填补了我们当代科学知识中所存在的空白。上述的问题,正是哲学提出假设并着力去探求问题的答案的。我们经常会听到那些有影响的人物针对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所发出的声音、所做出的判断,尽管他们措辞迥异,但表达出来的核心思想却总是如此一致,这就是因为他们是站在哲学的立场上所作的思考。
科学是一个不断被颠覆、不断在创新的发展历程。亚里士多德的有关科学的很多观点,到了牛顿的时代已经基本上被颠覆殆尽;而牛顿的经典力学框架,在当下的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的框架下,又变得如此幼稚。可以想象,再过上一段时间,今天人们所信奉的科学原理又会被那个时代的人看作是一个笑话。然而,有一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哲学思想。你看,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至今都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世人以启迪。如果我们渴望思想和灵魂的稳定,那么我们最好还是多依靠哲学而不是科学。
二、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的存在比智人要早很多。从人类诞生并在漫长的人类演化过程中,就不断地继承了已有的社会习惯,并将其带进了自身的血液之中。人们发现,遵守那些被认为是对群体的健康和长治久安至关重要的习俗非常重要,它可以让自己更好地在这个社会生存,也能享受到社会给予的各种福利。威尔·杜兰特认为,道德就起源于社会的“风俗习惯”,是站在群体的角度对个体的约束。检验道德的标准是群体利益。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最基础的社会组织就是家庭了。家庭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在父母以及其他长辈、哥哥姐姐等的各种要求之下,把一个年幼的、充满着个人主义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愿意合作的社会人。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变成了一个随时为了人类大同的理想愿意离家出走的人。随着他学会忠诚于更大的社会组织,他的道德也在逐渐发展,直到最后,即使遥远的祖国边界也会束缚他的灵魂。家庭的这种作为社会道德的集成化中心的功能,是从它作为人类一个生产单位的地位发展起来的。但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家庭的这一中心地位正在逐渐消失,一个孩子赖以生长的道德基础也在逐渐消失。
人类历史上有过两次这样深刻的转变:一次是从狩猎社会到农业社会的过渡,另一次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每一次的转变都会到来道德观念的重塑。在旧生活方式中为群体福利服务的道德准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都会遭受阻碍,并且在新制度下会发生缓慢而翻天覆地的改变。就拿我们来说,大量的农民离开他们辛勤耕耘的土地走进工厂,是近几十年的事情。那些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土地、生活的家庭的男人和女人,一个个离开了宗族的权威和集体,以个人身份出去工作,拿着付给个人的工资,在与家庭氛围完全不同的厂房中工作。他们所接触的,不再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而是各种各样的机械装置、电子化产品,虽然不断有新的产品被发明和创造出来,但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难以处理和难以理解。人的心智成熟比在原本的家庭和农业社会里要晚很多。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里,面对着一个变化莫测、错综复杂的世界,一个男人在20岁的时候还只是个孩子,他还得再花费10年时间才能认清他心中关于男人、女人和国家的主要幻象。也许在他40岁的时候,他的思想能够接近于成熟。人的青春期延长了,为了使人的大脑适应现代生活的新任务,大量的延展教育成了必需品。
大规模的工业和因此而形成的中央集权国家联合在一起,造成了家庭的毁灭,然而它们仅在理论上受到了谴责。家庭式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正在枯竭,人们的情感寄托正在被爱国主义转移。曾经维持整个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却败给了城市工业的个人主义,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变得支离破碎。这种破碎往往还是潜移默化的,我们未曾意识到,更别提防备,道德的界限已经悄悄发生了转移。就如杜兰特所说,人类的道德“就像一只小船,解开系绳离开原来的港口,却没有找到下一个登岸的地方”。
三、对美的渴望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世人为美所动,并为此不倦追寻。但美的本质是什么呢?这本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但是心理学家却把这个难题丢给了哲学家。每一门学科都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扔给哲学,这也是由来已久的传统。
看看古希腊的哲学家是如何理解美的。苏格拉底之前的希腊人,处于物理和数学的控制之下,试图用空间和数量术语来定义美:音乐就是声音的规则呈现,立体美就是比例的规则呈现。柏拉图是一个纯粹的道德学家,他为制止国民的堕落殚精竭虑,他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把美和善与高贵的身份融为一体。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则体现了典型的希腊式思维,美就是一个整体中的对称、比例和一个有机的秩序。为什么对称、比例、秩序和完整让人心情愉悦?这个问题太有诱惑力了,让我们的思考超越了公式。
康德和叔本华对美进行了新的阐释:一样东西,不管其实用性如何,只要能取悦于人,就具有美的特质,它会激发起我们一种随性的思绪,一种无意识的幸福感。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观点或许更容易打动我们的心,样物品,如果不想要它,即使它很好,我们也不会说它好;但是如果我们内心渴望得到它,我们就会说它好。美也是如此,因此,即使它很美,我们如果无所欲,就不觉得它美;但是我们的内心如果渴望得到它,就会觉得它美。也就是说,一样东西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被渴求。
阿纳托尔·法朗士曾说:“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一样东西美的因由。”不过尽管如此,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永恒的,甚至超过事物的实用性。杜兰特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当年达尔文看到一个火地岛人,天寒地冻,身无裹物,顿生可怜之心,给他一件红色的衣服包裹身体,那位原住民很高兴地把那件亮红色的外套撕成细条,分发给他的族人,他们立刻将红布条绑在胳膊上做装饰。他们十分开心地牺牲了一件衣服的实用性,成就了对美的追求。
美起源于人类的爱。爱把它的温暖和热情撒播到灵魂之上,突然之间,每一样自然的东西看起来都那么美好。爱,由人及物,弥漫世间,使我们脚下的土地也得以美化,最终发展到艺术的创造狂潮。人类一旦认识到了美,就把美的图片保存在记忆中,从他们看到的很多美丽的事物中编织出美的典范,把它们所有美的部分融合到一个想象的视野中。
那么,人所渴望的到底是什么呢?苏轼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好的琴声到底是存在于琴上还是指上呢?这本身也是哲学领域的一个经典思辨。唯心主义者认为除了思想,我们一无所知。外部世界看似独立于人而存在,是客观的,但我们认识世界所采用的却是主观的方式,于是就有了美学史上的永恒叩问,美存在于物体本身,还是来自旁观者的欲望?
这样讨论下去,你会发现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如果美存在于人的眼中,那我们要如何才能看到物体的本来面目呢?或者说,我们从来不会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当事物进入我们眼睛的那一刻,它的本来面目就已经瞬间抽离,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人为规定、约定俗成下的美和价值呢。
在《哲学课》这本书中,杜兰特无所不谈,他哲学与科学,谈生物与天文,谈历史与伦理,谈自由与道德……他将各种理论与观点信手拈来,但他又时刻提醒我们,哲学是一种不确定性,一知半解是一件危险的事。所以,这本书未必是要让我们相信什么,因为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它们的本质都是怀疑。没有一种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深信不疑。
《哲学课》,[美国]威尔·杜兰特著,姜贵梅、赵晓燕译,中信出版社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