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会心理控制实验增减效应现实运用ppl |
分类: 教育漫谈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邀请了80位大学生,将他们分为4组,每组都有7次机会听到测试者(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对他们的评价。第1组为贬抑组,即7次评价只说这些被试的缺点不说优点;第2组为褒扬组,即7次评价只说被试的优点不说缺点;第3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4次评价专门说被试缺点,后3次则专门说被试优点;第4组为先褒后贬组,即前4次评价专门说被试优点,后3次则专门说被试缺点。
当这4组被试都听完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他们各自说出对测试者本人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最喜欢测试者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而不是褒扬组。这些被试普遍觉得,如果只是褒扬或先褒后贬均显得虚伪,只贬不褒又不客观,而先贬后褒则显得客观且有诚意。
根据实验的结果,心理学家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又称“阿伦森效应”),即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
很多看似平常的现象,其实都蕴含着一些科学的道理。
比如说,你到商店里去购买散装的物品。如果售货员先少抓一点,然后往盘子里慢慢添加,直到达到你所需要的份量,你就会比较开心。反过来,如果抓了一大把,然后将物品再从盘子里一点点地拣出来,你可能感觉就没有那么爽了。
比如说,很多女性在结婚之后总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结婚后老公就不爱我了?”这或许就与增减效应有关。谈朋友的时候,男生每天包接包送,结婚后老公不接不送;恋爱时男生家务全包,结婚后家务全是女生的;恋爱时男生成天围着女生转,结婚后女生成天围着老公转……正是结了婚之后男生逐渐从以女朋友为中心转向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让妻子感受到“对自己的喜欢不断增加”,才导致了妻子的各种疑问。
比如说,一个员工新进单位时,因为对所有业务都不熟悉,他天天去的早、回的晚,凡事都任劳任怨,各方对他赞誉有加。当他熟悉了相关业务后,他就开始准时下班,有时还拒绝同事提出的一些不属于他权责范围的要求。这前后的落差就会导致同事对他慢慢失去好感。
明朝初年学者解缙,有一次为朋友的老母亲祝贺八十大寿。酒过三巡,宾客邀请他提联祝寿,解缙挥毫写下右联“八旬老母不是人”,左联“生来儿子都是贼”。众人惊讶,皱眉摆头,纷纷指责,说他大煞风景。只见解缙在右联下续写“却是仙女下凡尘”,左联下续写“偷来蟠桃献母亲”,即“八旬老母不是人,却是仙女下凡尘;生来儿子都是贼,偷来蟠桃献母亲”。众人释然,转怒为喜,满堂喝彩,一片哗然。这种先抑后扬,递增的赞美方式不同凡响,这种从递减批评到递增表扬,让人每次得有得的感觉,确实令人身心愉悦。
增减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别人进行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时,最能获得他人好感的并不是一味地实行肯定和奖励,最能给人恶感的也不是一味地施行否定和惩罚。能给人最大好感的是先否定后肯定,给人感觉最为不好的是先肯定后否定。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年累月地要接受家长、教师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评价。如果先说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孩子就能体会到家长、老师是在真诚地与他交流,是在平等地沟通,而不是用权威压制他。在这种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孩子更容易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家长、老师的适时引导也更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也不能机械地照搬“增减效应”。因为我们在评价孩子时,所涉及的具体因素很多,仅靠褒与贬的顺序变化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倘若不根据具体对象、内容、时机和环境,一味采取先贬后褒的方法,有时也会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