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年度书单学习理论课程建设评价改革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本周三的《中国教育报》,在第9版“读书周刊”中有一个栏目,叫“我的2021书单”,周刊的主编邀请我向大家推荐自己本年度读过的自己印象深刻的书籍。我坚持每周读一本书,而且读书的领域比较宽泛,考虑到报纸的受众以教育工作者为主,向大家推荐了三本与教育相关的图书。具体内容如下:
1.《看不见的力量:有关成功、学习和创造力的真相》 [加]江学勤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告诉我们,培养自控力、强化教育测评等举措虽然有可能让人成功,但促使一个人成功的核心因素是安全感,这是人的一生都需要精心培育的,也是一个人学习和成长的基础。学习的本质是在大脑中构建起新的神经突触回路,这没有捷径,而且需要情感上的极大投入。具有结构化的刻意训练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也需要学习者自己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评估。创造力需要具备开拓精神、想象力和黑客伦理,其本质就是开放、平等、利他。这是一本帮助教育工作者梳理各类教育观念、提升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好书,可以作为工具书放在案头时常翻阅。
2.《刘希娅与小梅花课程》 刘希娅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教育家成长丛书”中的一本,也是重庆谢家湾小学刘希娅校长的一本自传体著作。刘希娅校长提出的“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充满教育智慧、极富教育哲理,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办学中的充分体现。为了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学校大胆地将三级课程体系中的十几门课程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艺术等七门课程,形成了谢家湾小学独具特色的“小梅花课程”体系,只需要用原来60%的时间即可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节约出来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开展学科专题活动和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学校的文化建设也独具匠心,每一个走进这所校园的人,都能够深切感受到学校独特的文化气质,体悟到其在学生成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3.《上海高考研究报告(2017—2019)》 郑方贤等 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海作为首批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市,从2014年启动方案设计到现在,已经走过7年的探索历程。这期间,在考试制度方面做出了十余项重大变革,保障了新高考评价理念的顺利落地。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作为原始成绩计分的高考科目命题的理念和方式也有了大的调整,特别是英语学科,为了实现一年两考的可比性,构建了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标准化题库,这是国内此前没有过的探索。考试积累的大量数据还具有反拨教学的独特价值,有关考试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学校教育政策的制定、学校课程教学的建设、家长和学生有效选择的实现。这本书既是近些年上海高考综合改革经验的梳理总结,也具有方法论的价值,值得全国各地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市和高中学校加以借鉴和研究。
另外,在本周三《中国教育报》的第10版“教师书房”头条,刊登了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郝云亮校长撰写的题为“用阅读照亮教育人生”的书评,这是郝校长在阅读了我的新作《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终身学习,终身成长》一书之后,撰写的读后感。他在文章的开头写道:“每个老师都想成为优秀教师,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有效的路径。也许是因为现有的方法脱离实际,太过抽象和低效;或者现有的理念太过宏大,无法让人消化并及时转化;或者因教师工作太过忙碌,让老师没时间去反思和选择。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一书中,作者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何通过阅读构筑起教师成长的精神图谱,对教师专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感谢郝校长的阅读和书写。郝校长自己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并写出读后感也已经有数年,他的读后感写的很有特色,相信假以时日,我们也能看到他的读书评论的文章能够结集出版。期待着。

《中国教育报》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