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木耳菜开的花吗?

标签:
上等蔬菜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葵菜承露ppl |
分类: 旅途随记 |
木耳菜,菜场上经常能见到的蔬菜之一,买回家来清洗干净,炒菜或者烧汤,都很可口,是很受百姓欢迎的蔬菜之一。
不过,木耳菜这个名字是根据其口感等而起的俗名,很容易引起歧义,它的学名叫“落葵”,是落葵科落葵属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这种植物原产亚洲热带地区,很早就已经在我国进行栽培了。
葵、薤、葱、藿、韮,是我国最古老的五大蔬菜,春秋战国时就有大面积种植。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葵”并非是植物分类学范畴上的某种植物,而是具有某些相同特性的一群植物的统称。除了落葵之外,还还有很多以葵命名的植物,比如说蜀葵、秋葵、天竺葵、青天葵、蒲葵、海葵、忧葵、鸭脚葵、卫足葵、菟葵、兔葵、茙葵、戎葵、倾葵、绿葵、旅葵、闾葵、露葵、鬣葵、荆葵、黄蜀葵、黄葵、猴葵、凫葵、汾葵、房葵、杜葵、丹葵、楚葵、采葵、拔葵、锦葵、龙葵、冬葵、散尾葵……这些植物甚至都不是同一科的。之所以将这些植物命名为“葵”,据《尔雅翼》的解释,是因为:“葵者,挨也。葵叶倾日,不使照其根,乃智以掇之也”。《植物名实图考》则说:“古代于菜之滑者多曰葵”。想想看落葵等带“葵”字的植物,真的有这样的特点呢。
落葵花
落葵是一种草本植物。它喜欢温暖的气候,耐热和耐湿性较强,高温季节生长良好,即使遇到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只要不缺水分,仍可继续生长。但不耐寒,遇霜即枯死,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5-30度之间。它的茎肉质,长度可达数米,无毛。叶片呈卵形或近圆形,顶端渐尖,基部微心形或圆形,叶柄上有凹槽。
落葵的穗状花序腋生,长度一般在3-15厘米左右。苞片极小,早落。花被片呈淡红色或淡紫色,卵状长圆形,全缘,顶端钝圆,内摺,下部白色,连合成筒。雄蕊着生于花被筒口,花丝短,基部扁宽,白色,花药淡黄色,柱头椭圆形。落葵的一边生长一边开花结果,经常是穗状花序中的一部分已经结果了,另一部分还在开花之中。果实球形,红色至深红色或黑色,多汁液,外包宿存小苞片及花被。
落葵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至《尔雅·释草》,其中有载:蔠葵,蘩露。有一种观点认为,“蔠葵”名字来源于齐鲁方言,因为落葵的卵圆叶片和棒槌的前端相似,古时候棒槌也叫“椎”,齐鲁方言中“椎”与“终”发音相似,故“椎葵”遂化为“终葵”。因其是草本植物的缘故,最终演化为为“蔠葵”。关于这一说法,先秦时代《列女传》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鲁女忧葵”可以为证,李白的“将无七擒略,鲁女惜园葵”也可作为佐证。李时珍认为,由“蔠葵”到“落葵”是书写讹误所致,蔠与落从字体来看差不多,古人过去用毛笔书写,在草书的情况下,很容易将这两个字搞混淆。此外还有说法是因为它“常蔓延于篱落之间”(篱落即指篱笆)而得名。
落葵的花与果
《尔雅·释草》将落葵注释为蘩露,是根据其叶片肥大容易承载露水的生物学特性而命名的。落葵常以幼苗、嫩梢或叶作蔬菜用,质地滑嫩多汁,味鲜美,作汤料或炒食,可与西湖莼菜媲美。落葵鲜叶含水分92%、碳水化合物3.1%、蛋白质1.7%及维生素C、脂肪、粗纤维、胡萝卜素、钙、磷、铁、粘质等。在我国,落葵作为蔬菜食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公元前300年前就有关落葵栽培的记载。
落葵是一种藤本植物,所以也有“藤菜”、“篱笆菜”等别称。据记载,曾经贬至广东惠州的苏东坡,过着艰辛而质朴的耕读生活。在岭南度过的第二个新年,苏轼与幼子苏过同游白鹤峰,又游惠州丰湖,湖畔景致清奇,天落寒雨,簌簌冻结成冰屑,更助游览雅兴。在湖畔人家寻些粗茶淡饭,苏东坡但见一碗汤羹之中菜叶圆润,略似西湖知名的莼菜,再品滋味,只觉得嫩滑甜美,口感竟也不逊莼菜,询问起来,村人答复道:“此乃藤菜是也!”
苏轼随老乡进入菜园,但见那所谓的藤菜蜿蜒攀附于架上,茎叶肥厚多汁,无怪乎口感鲜嫩。观望良久,苏轼忽而抚掌大笑起来,继而对苏过说:“可知此菜由来?此乃古之葵菜是也。”后来,苏东坡欣欣然写就组诗《新年五首》,其中之一说:“海国空自暖,春山无限清。冰溪结瘴雨,雪菌到江城。更待清雷发,先催冰笋生。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在苏东坡看来,广东惠州的落葵是一种堪与莼菜比美的食材。的确,仅以细嫩滑腻的口感而言,两者确实颇有相似之处,“豆腐菜”、“木耳菜”等别名,应该便是根据其独特的口感而来的。因苏轼将丰湖落葵与西湖莼菜相提并论,后人也乐得将丰湖称作惠州西湖。
落葵花
落葵的全草都是中草药,为缓泻剂,有滑肠、散热、利大小便的功效,花汁有清血解毒作用,能解痘毒,外敷治痈毒及乳头破裂,其茎、叶有清热凉血、润肠及利大、小便的功能,并含烟碱等成分,可治高血压,其花可治痘毒及肿毒,外敷能治疮疖。而且,不像其它草药那样苦不堪咽。
据《本草纲目》中记载,将落葵的果子“揉取汁,红如燕脂(胭脂),女人饰面、点唇及染布物”,说明其是极好的天然染色剂,故而落葵又有了“胡燕脂”、“染绛子”等别名。时至今日落葵果汁液的提取物,亦被用作天然无害的食品着色剂,只不过若是用这红色汁液来染衣物,经日晒和浣洗,稍久便会逐渐退色。因为它的颜色美丽,所以古代的女人,相信落葵可以润泽颜面。南北朝医家陶弘景说落葵:“其子紫色,女人以渍粉敷面为假色。”唐人孟诜在《食疗本草》之中也记载了一则用落葵果实制作面膜的方法:把果实内的种子取出蒸熟,在烈日下晒干,去皮后研磨细碎,和以白蜜涂抹在脸上,“令人面鲜华可爱”。
相传,唐伯虎家里的仆人得了肺痨,因传染性很强,当时没有很好的医学手段治愈此病,没有办法,将其辞退了。10多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唐伯虎在街上碰到了这个仆人,当时他非常好奇,便问他病是怎么好的。仆人说,没钱看病,而且生活也比较困难,每顿只能在家里吃落葵稀饭,慢慢的,病也就好了。看来,即便经常作为食物,落葵也是具有食疗的效果的。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关于落葵的诸多记载。不过有一个应该是他的道听途说。李时珍说如果人被狗咬伤,切记万万不可食用落葵,不然会终身不愈。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有点不太科学!
落葵花
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能明确找到记载“葵”的史书是《诗经》和《左传》,这两本书的成书年代差不多,都是春秋中后期。《诗经》中多次出现“葵”,说明在春秋时期,“葵”已经是全民食用的一种菜。《诗经·国风·豳风·七月》这样记载:“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
除了《诗经》之外,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有“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的诗句,魏晋陆机的《园葵诗·种葵北园中》中也有“种葵北园中,葵生郁萋萋”的诗句。到了唐朝,很多著名诗人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词中也经常出现与葵有关的诗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那是属于乡村的清新滋味;李白《赠闾丘处士》中的“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是丰收后农家的喜悦,也是诗人情寄田园的淡泊;白居易的《烹葵》中“昨卧不夕食,今起乃朝饥。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红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诗人把对葵菜的情有独钟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这些古籍和诗词中所说的“葵”,是否就是今天所介绍的落葵呢?有部分可能是,但大多数可能并不是。比如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即轪侯夫人墓中曾经出土过一袋“葵”子,考古学家经过考证之后证实了它是冬葵的种子。冬葵是锦葵科锦葵属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它的幼苗或嫩茎叶和落葵一样可供食用,且营养丰富,是古代人们最常食用的一种葵菜,是古代先民餐桌上重要的蔬菜来源。直至元代,王祯还评价说,“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本丰而耐旱,味甘而无毒。”
冬葵花
据说在西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上,有人批评士大夫们奢侈不守礼仪,造成“百姓仿效,颇踰制度”,除了吃小肥羊、乳猪、幼鸟以外,“葵”也赫然在其列举的种种不良现象之中。或许因为其贵为菜蔬中的上品,又是多种礼仪中的必备菜品,“葵”在战国时代成为重要的蔬菜经济作物。据考证,当时食用的“葵”,应该是冬葵。
还有一则故事见于《史记·循吏列传》,讲鲁博士公仪休当了鲁相时如何“使食禄者不与下民争利”的。鲁国宰相公仪休下班回家,见妻子织帛,十分生气,吃饭时吃到自己菜园种的葵,更加生气。公仪休说:“我已经有了俸禄,足够养活全家,怎么又去同织妇、园公争利呢?”这则故事多被当作严于律己的良官典范来引用,意思是既然当了大官拿了国家的俸禄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为纳税的人民服务,农民种葵卖钱谋生,妇女织布谋生,当官的如果不用俸禄买葵和布匹而是让家人种葵、织布,那就是与农夫和织妇争利,就不是个好官。
就连孔夫子在批评齐人鲍庄子时,也拿“葵”来举例,说其“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说明人们当时对葵已非常熟悉和了解。
无论哪种葵,“葵菜承露”所蕴含的“短暂而美好”等文化意象却是相同的。除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之外,还有诸如王维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白居易的“宿雨林笋嫩,晨露园葵鲜”等等诸多名句。其中所描述的“葵”,应该不单单指的是冬葵,而是包含了各种葵类食物在内的。
落葵花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释的非常直接:葵,菜也。元代王禛所写的《农桑通决》中这样夸赞:“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本丰而耐旱,味甘而无毒,供食之馀,可为菹腊,枯蘖之遗,可为榜簇,咸无弃材,诚蔬茹之上品也。”“葵”作为上等的蔬菜,从古时开始一直延续到宋代。唐朝人李延寿所作的《北史·卢观传》中这样写:“观弟叔彪在朝通贵,魏收常来诣之,访以洛京旧事,不待食而起,云:难为子费。叔彪留之,良久食至,但有粟飧葵菜,木碗盛之,片脯而已。所将仆从,亦尽设食,一与此同。”
那时候没有炒菜,只有煮、烤、蒸。魏晋之前的植物类食材,大都制作成菜羹,因此口感滑嫩的各种葵菜大行其道。这也是“葵”长期被人们食用并被推举为上等蔬菜的重要原因之一。苏轼他在自己押元韵的七言律诗《新酿桂酒》中这样写道:“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酒材已遣门生致,菜把仍叨地主恩。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这首诗就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当时食“葵”的方式。
到了元代,随着炒菜等烹饪手段的兴起,食葵之风便渐渐不再盛行。明朝时期随着海上东方航线的开通,不少蔬菜得以流入,葵类蔬菜的食用率更是大大降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是这样总结的:“古人种为常食,今种之者颇鲜。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六七月种者为秋葵,八九月种者为冬葵,正月复种者为春葵。然宿根至春亦生。”这段话也向人们揭示了古人所说的“葵”,不是一种植物,经常食用的包括秋葵、冬葵、春葵等等。
落葵
虽然“葵”不再是上等蔬菜,但它始终没有远离人们的饮食圈。特别是落葵,自始自终都被人们广泛栽培着,丰富着人们的菜篮子。近些年来,除了落葵之外,秋葵也逐渐被人们重新重视,被推崇为养生的蔬菜。
宋代诗人郑獬的《画屏》一诗写道:““翠筱疏明临晚水,紫葵点缀落晴沙。山鸡对卧绿蒲叶,野鸭争衔黄荇花。”闭目想象一下,这不就是一幅绝妙的自然山水植物图画吗?这首诗,描述了落葵所接紫色果实的景象。那宽阔的绿叶,穗状花序中粉红色的花儿和紫色的浆果,所构成的画面也是非常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