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的情绪吗?读《情绪是什么》

标签:
进化产物七种情绪愤怒缘由一见钟情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乔瓦尼·弗契多《情绪是什么》一书有感
情绪如影随风,与我们朝夕相伴。有些人是情绪的奴隶,整天被自己的情绪牵着鼻子走;有些人有着很好的自控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它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还有些人善于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以此来调节自己的身心,强化与他人的沟通,成为驾驭情绪的高情商人士。
乔瓦尼·弗契多(Giovanni Frazzetto)是一位意大利籍的神经科学家,他在《情绪是什么》这本书中,围绕愤怒、内疚、焦虑、悲伤、共情、快乐和爱这7种情绪,向读者介绍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对这些情绪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检讨了科学方法的不足与争议。
一、情绪从何而来
讨论情绪这个话题,要从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说起。1872年,在《物种起源》出版12年后,达尔文出版了《人和动物的感情表达》一书。在这本书中,达尔文详细描述了动物和人类的感情表达,指出情绪是发生在身体上的首要大事,是对环境中事件的生理反应,体现为各种生理改变,认为情绪在整个动物界具有相似性。这是达尔文给心理学领域留下的最大遗产,也是人们系统地探讨情绪的开端。
《人和动物的感情表达》一书的主要价值在于认为情绪是进化的结果。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有机体都展现出了天生的、原始的、有助于生存的情绪机制。这种机制连续体的两极分别是“趋近”和“回避”,也就是应对愉悦和痛苦的策略。比如,可获得的食物和性会促使有机体趋近,因为除了有意义的生存繁衍之外,它们还能带来快乐和满足;相反,导致恐惧的捕食者或其他危险的情况会促使有机体回避。人们通常会把情绪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种,消极的是坏情绪,积极的是好情绪,但在达尔文看来,情绪并没有好与坏的区分,只有趋近与回避的差别,消极情绪包括愤怒、内疚、羞愧、懊悔、恐惧和悲痛等,这些都暗示我们要抵御或者回避某种事物;积极情绪包括共情、快乐、欢笑、好奇和希望快等,它们暗示着我们倾向于渴望拥抱某种事物。
达尔文在情绪研究上的第二个重要成就是证明了情绪的普遍性。如果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是进化的产物,那么情绪就应该是普遍的,具有跨文化的相似性。
人的大脑也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扩容的。在进化的过程中,大致形成了三层的脑结构。最里面的是原始脑,是人在爬行动物时代发育出来的大脑,包括脑干和小脑;中间一层是哺乳脑,是人类在家庭生存的需求状态下逐渐发育起来的,主要包括下丘脑、海马体以及杏仁核等;最外层的视觉脑,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脑皮层了。
那么,大脑在什么地方产生情绪呢?作者认为是边缘系统,也就是包裹着脑干的那部分脑区,主要在哺乳脑区域。边缘系统究竟包括哪些脑结构,并没有一个大家都一致认可的答案。但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下丘脑、杏仁核等负责情绪的产生,大脑皮层负责思考、逻辑推理等理性思考。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理性和情绪是大脑的两种相反的属性,彼此矛盾、相互竞争,如果要做决策,需要的是理性思考,就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等等。但心理学和脑科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即便在决策的时候,情绪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书的作者认为,情绪和感受是两个很容易被混淆的概念,但事实上它们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感受进入意识的情绪。大多数情况下,人的情绪是潜意识的,自己根本没有感受到。人能感受到的情绪,或许只是自己情绪之海中的沧海一粟。
作者在书中从“回避”到“趋近”的情绪连续谱中重点分析了7种情绪,限于篇幅,接下来我将选择其中的两种极端情绪——愤怒和爱,做一些介绍和分享。
二、愤怒的内在机制
愤怒是一种让人激动的情绪,体现了一种情绪无法压抑的力量。当感觉到被冒犯、遭遇不公正的待遇、或者不能容忍某种行为时,就会表达自己的愤怒。其最常见的表现包括:脸发红甚至发紫、眼睛瞪大、嘴唇紧闭咬紧牙关、声音变调等等。愤怒是穿戴着盔甲的恐惧,是在别人伤害我们之前做出的防御性反应。
那么,哪些因素会对人的是否产生愤怒的情绪产生影响呢?
1)前额叶皮层。
我们知道,愤怒往往与冲动的行为相伴。科学家在大量的研究中发现,那些冲动杀人者的大脑中,前额叶皮层的很多区域都表现出不正常或者功能降低。在前额叶皮层正常的情况下,它能抑制冲动的爆发,控制人做出过激的行为。一旦其受损或者发生了问题,这种控制力就会大大减弱,人一旦遭受不公,就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
在神经科学史上有一个传奇的案例,就是美国铁路工人盖奇。因为一次操作事故,使得一根1米长、直径超过3厘米的铁棍随着爆炸插入了盖奇的头部,导致了前额叶皮层的损伤。虽然后来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他的性格却发生了一些改变。原来大家公认盖奇是一个体贴、忠诚、友善的人,但在康复之后却变得粗鲁、冲动、愤怒无比,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会被他人所接受。
2)基因
人的基因序列绝大部分是相同的,不同的人之间往往只有十分细微的差别,但正是DNA碱基的这些细微差异造就了独特的个体,使每个人都互不相同。
人们发现,有一些家族的人们普遍容易冲动、容易发怒,这是否与基因有关呢?199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具有低活性单胺氧化酶A基因的人更有可能出现冲动和攻击行为。在研究中还发现,单胺氧化酶A基因被改造掉的啮齿类动物的5-羟色胺水平升高,这类啮齿类动物中雄性的攻击行为会明显增加。在发现了单胺氧化酶A基因对攻击性和暴力的影响之后,它很快被起了一个绰号叫“战士基因”。
需要注意的是,单独的基因并不会转化为情绪。基因不是行为的本质,单胺氧化酶A也不是攻击性行为或犯罪的同义词。
3)环境
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受损或者具有低活性单胺氧化酶A基因的人,出现愤怒情绪的可能性确实比其他人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上述状况的人一定就会经常愤怒。如果具备上述症状的人在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没有受到过虐待、暴力等事件的侵袭,那么他们就不大会表现出愤怒的情绪,顶多就是喜欢冒险。反过来,如果这些人在童年的成长经历中受到虐待或忽视、不稳定的家庭关系,或接触到暴力,那其中的大部分人在成年之后往往表现的易于愤怒,充满攻击性的行为,甚至具有反社会的倾向。
行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表现出来,而且某个行为的出现也有环境作用的影响。后天教养和创伤性经历对人格的发展影响很大。环境会干扰基因的某些作用,并与个人发展的结果相互影响并形成折中方案。愤怒与攻击性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愤怒虽然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但是经常发怒会伤害心脏,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会增加,因此它是一种需要避免和克制的情绪。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适当地发泄以及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控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每个人都会愤怒。但在适当的时候,为了适当的目的,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愤怒还需要细心的判断和一点美德。这是我们从孩提时就开始练习的一种能力,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应对遭遇的不公正。
今天的这个世界鼓励人们去追求成就和成功,而不是追求爱和依恋。这个世界似乎更奖励独处,而不是陪伴,这使得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所需的谦逊态度和奉献精神受到了损害。对爱的恐惧变得很普遍。所以,在开始寻觅未来伴侣之前,先要看看你有多爱自己。只有爱自己,才有可能将这种爱拓展出去。
《情绪是什么》,[意]乔瓦尼·弗契多著,黄珏苹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