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
(2021-09-10 06:41:51)
标签:
彼得原理人岗相适层级组织学奖励机制ppl |
分类: 教育漫谈 |
如果个员工在原有的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能胜任),他就会被提升到更高一级的职位上。如果他能继续胜任,则很有可能获得进一步的提升,直到他到达他不能胜任的职位为止。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推论: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会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员所占据。在现有的层级机构的组织中,大多数的工作任务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层级的员工完成的。这就是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的“彼得原理”。
1960年9月,在一次由美国联邦出资举办的研习会上,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首次公开发表了他的上述发现。他的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的主管,这些人当中有些确实具有研究的能力,但是这和他们获得的主管职位并无关联,而其它很多人并不擅于研究计划,他们只是拚命地复制一些老掉牙的统计习题。于是,彼得决定向他们引介“彼得原理”,用来说明他们的困境。但这些听了之后并不在意,敌意、嘲笑兼而有之。反倒是他们的顶头上司的脸一阵红一阵紫。
当时一位著名的记者胡尔对“彼得原理”很感兴趣,促使彼得把他的天才思想写成了《彼得原理》这一书籍。不过,这本书的出版却颇费周折,先后有14位出版社的编辑予以退稿。后来还是胡尔和彼得一道在报刊杂志上撰写文章介绍“彼得原理”,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这本书才得到了出版商的青睐。《彼得原理》一书于1969年2月出版后,渐渐登上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持续时间长达20周。该书还成为许多大学的必读课程,并成为许多研讨会争相讨论的主题。“彼得原理”成为二十世纪以来最具洞察力的社会、心理领域的创见。
“彼得原理”所描述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在教育领域也是比比皆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之后,被提拔当上了学校的中层干部甚至校级领导,结果在管理岗位上始终找不到方向。原本做教师的时候和教师之间关系和谐,但做了学校的中层之后,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了……如果一个员工被提拔到了自己不能胜任的层级上,他为了向别人说明自己是有管理才能的,经常会在机构的各种制度上做文章,注重员工是否遵守规范、仪式、表格之类的事,他所关心的是工作的程序,而不是员工的创造力如何发挥。可见,将一位员工提拔到一个无法很好地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他本人的奖励,反而会限制了他的才能,也会给组织的工作带来损失。
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得彼得在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也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世界上每一种工作,都会碰到无法胜任的人。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与升迁机会,这个能力不足的人终究会被调到一个不胜任的职务上,他会在这个位子上原地踏步,把工作搞得一塌糊涂。他的表现不仅会打击同事的士气,严重妨害整个组织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南郭先生”们自己也会掉进一个自寻烦恼的陷阱,而且无法自拔。
“彼得原理”告诉人们,提拔职员或干部一定要着眼于潜力,重视人与岗的匹配,目前的成绩并不能作为提升的理由,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另外,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