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直面变革畅想未来涉猎广泛渡人渡己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我今年6月份的新作《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终身学习,终身成长》一书,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2021年教师暑期阅读书目”,让我感受鼓舞!
新书出版后,得到了不少教师的积极响应。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中心幼儿园觉渡分园得陈丹丹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不仅在第一时间阅读了本书,还写下了一片洋洋洒洒的一篇读后感,有对本书整体概况的介绍,还有重点书目阅读比较分析,给人启发很多!
教师的阅读修行,渡人亦渡己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有感
文/陈丹丹
常生龙老师的新书《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是我近期阅读的一本书,这是一本适合所有教学段教师的书,更是一本能够在阅读中获得“50倍+”专业提升的书。其实,我与这本书还有特别的渊源,我所在的镇海区“研之乐”读书会曾于2017年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作为读书会的首读书目。而我在阅读之后,写下的一篇读书心得《始于读书,陷于好书,忠于阅读》也获得了第四届“大视野”杯“我的教育理想”教师读书征文三等奖。这一次,我得知《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出版后,第一时间购买并阅读,希望能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并运用到以后的教育实践中。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与第一本一样,常生龙老师将自己阅读过的50本书籍通过心得分享的形式,向读者推荐,同时也结合当下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解读。而我前面提到的“50倍+”则是每一辑的后面,还会推荐10本以上的延伸阅读书目。这对于喜欢阅读的教师来说,就如一个巨大的“彩蛋”,我们可以在常生龙老师的引领下,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而《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与第一本的差别则在于,这本是在之前的基础上,更加贴合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新的科学技术,更加体现了常生龙老师对于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以及对教师阅读的感性推动。根据常生龙老师对于这本书的自序,我把书中的五辑内容理解为这样几个关键词:规律—变革—历程—发展—拓展。而我也在阅读中,跟随常生龙老师的脚步,对他向教师推荐的50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非常幸运的是,常生龙老师在每一辑中提到的书籍,我都有1-2本也曾认真阅读,并写下了读书心得,且将其中的教育理念运用到了我的教育工作中,而我本人也从中收获颇丰。所以,阅读时我常常会在整辑阅读后,再读一次我与常生龙老师共读书籍的那几篇,以此去进一步了解每一辑的意义。就如常生龙老师说的,阅读时教师最好的修行,而这场修行对于教师来说,是渡人亦渡己的存在。因此,《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封面上写的“终身学习 终身成长”更是每一位教师应该以此为目标,不断前行与进步的方向。
那么,教师在阅读这场修行中,应该如何,才能获得成长呢?通过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一书,我发现,教师阅读中要平衡基础与变革两种类型的书籍;也要在过往与未来中寻求促进发展的书籍,更要在本职工作之余挑战更多类型的书籍。达成以上,才是教师阅读修行的有效之路。
一、教师需了解基础,也能直面变革
常生龙老师在第一辑中提到:教育的常识是教育实践的原点,只有遵守教育常识,才能走好教育变革之路。而后,第二辑中大量关于脑科学、人功能智能相关的书籍基础上,也指出:教育已经走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我们需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教育未来的新格局。这让我确定,教师通过阅读,必定能够对教育常规基础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敢于面对现代科技对教育的改变,敢于面对其带来的变革。这是“规律”与“变革”之间的正面交锋,是能够带来双赢局面的相互促进。
教育的基础是什么?是我们常常会忽视的孩子身上的日常言行、身心发展、生活常识等。孩子身上的一言一行,其实都蕴含着哲学的内涵,第一辑中提到的《孩子是个哲学家:重新发现孩子,重新发现自己》这本书,我也曾经阅读过。常生龙老师在阅读后提到,父母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和孩子共同成长。因此,也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形成了期待和理想、洞察与改变、哲学与成长三个方面的概括与分析。既然,第一辑以“教育的常识”为主题,势必也能够从这本辑中提取一些幼儿教育的策略。结合我之前的阅读心得,幼儿教师如果能够把孩子看作一位“哲学家”,关注孩子们日常言行的同时,对于孩子的目光发现、需求了解和成长感悟也能够结合哲学进行思考,必定能够更好地体现幼儿教育的基础所在。我也发现,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成人用更加长远的目光去寻找,用更加深刻的内心去领悟。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一定能够获得成长。当教师用哲学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日常言行,我们会发现:孩子,真的是个哲学家。我想,这就是教育常识中显而易见的规律了,更是真实的教育基础。
那么,教育的变革又是什么呢?关于核心素养,关于现代科技,关于人工智能……总之,指向教育未来的种种可能,都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探索。阅读中,我发现常生龙老师在第二辑“前沿的探索”中,大量地阅读了关于脑科学的书籍,并结合教学实践,用最新的科技去解读教育中的种种问题。这一辑中,我与常生龙老师共同阅读的书是《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结合本辑主要是关于教育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促进作用,我在“展望未来的学习”时,发现未来的教育中:教师存在且要求更高,除了基础和常规,教师的教育要及时结合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教育有更加新颖的实践;学习继续且形式更多,未来的学校是“学习中心”,让所有想要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够通过这样的形式,获得需求。无论未来学校如何,只要教师能够及时地接受新的知识,必定能够在未来仍然做好教育。因此,教师通过阅读,可以在探索最新科技的过程中,对教育的变革有自己的目标和应对措施,从而更好的构建未来的教育。
教师通过阅读,更好的了解教育的常识、本质、基础、规律,从而能够将这些带给学生,甚至是家长,这是阅读修行中的渡人。另外一方面,教师通过对现代科学的促进阅读,能够对新的教育观念和理念有自己的认识,不至于在教育变革中慌乱,这便是渡己。教师阅读修行中,这是第一种形式的渡人与渡己,用基础去做好教育本身,更用变革去挑战教育未来。
二、教师需沉淀过往,也会畅想未来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的第三辑以“思想的履痕”为主题,将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的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刻解读,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杜威、陶行知、布鲁纳等教育名家以及他们的著作,许多我只是在幼教职称备考的时候才看到过,大概了解他们的教育理论,基本上很少会系统性地阅读这一类书籍。我却在第三辑中看到常生龙老师进行了阅读后的解析,并联系当代中国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刻地分析,从而将教育名家的思想进行更好地运用。第四辑“个体的成长”则是用教师的榜样力量,唤醒专业的更好发展,并以此为基础,让每一位教师去规划未来的个人发展。也正是因为我们与这一辑中的许多榜样教师,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才需要我们在阅读中畅想自己的未来的个体发展。这是“过往”与“未来”的交接,我们既需要在回顾中了解教育的历程,更需要在学习中探析作为教师的未来发展。
关于教育史上的演变历程,杜威先生以及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定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常生龙先生在阅读之后,对杜威先生的教育哲学、教育观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伟大的教育家留下的教育思想有着充分的尊重,这也十分符合这一辑“思想的履痕”主题。当然,常生龙先生也结合了时代背景,提出了杜威教育思想在过于强调经验的价值、强调教育无目的论、教育即生长论等方面的局限性,文字的中肯正是体现了研究的深刻,也值得我们在学习杜威先生的教育思想时多多注意。我记得,2019年时,在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时,能够有幸与译者陶志琼教授共同在一个读书群里探讨。陶教授在群里提出:“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还是个人生命的成长?教育是为了培养有用的社会建设者还是成为有用的好人?”结合当时的阅读情况,与常生龙先生在书中关于这本书的分享,我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存在,杜威先生的教育理念值得每一位教师去研究,并结合当代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更好的改革。现在正是全民教育的时代,作为教师应该直面教育在改革方向、发展本质和深入哲学几个方面的价值,从而让教育有更好的走向。做一个教育者,尽自己所能更好地将教育的价值体现出来,这便是全民教育时代,我们可以为教育做的,最好的事。这也是我们沉淀前人的教育思想之后,让教育走向更好发展的形式。
教师如何更好地获得个体的成长?榜样的力量必不可少,教师自己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也是十分重要的。第四辑中《走出恐惧,在共同体中发展自己》这篇文章所对应的书籍《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我比较熟悉的。这不仅是我们“研之乐”读书会的共读书籍,关于这本书的阅读分享会还是在我们幼儿园举办的。常生龙老师从厚植成长的内在沃土、打造教学的共同体、给教育改革注入新活力三个方面阐述教师教学中的勇气,这与第四辑的主题“个体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关键。基于常生龙老师对于这本书与教师个体成长的解读,回顾我阅读这本书时,则是将教学勇气聚焦在“专业”二字上。我认为,教师要有专业的准备、认知和挑战,要用专业表达对教育的敬畏之心,从而更加认真地对待教育,用更好的方法将教育的内容教给孩子们,让教育意义更好地体现。现在看来,我的读书有感虽然过于简单与片面,但是专业也是教师个体成长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指标。专业的基础上,教师成长中要寻找到共同体,才能够更好地在未来发展个体,这样更符合“个体成长”的要求与概念。
教师阅读经典,结合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理论等,与现代教育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最适合的教育形式,这是渡人;教师阅读成长相关的著作,在榜样的引领下,获得更好的个体发展,从而对教育生涯的未来有规划、有畅想,这便是渡己。教师阅读修行中,这是第二种形式的渡人与渡己,用回顾历程去做好当下教育,用榜样推动去成就个人发展。
三、教师需做好本职,也要涉猎广泛
当我阅读本书第五辑“窗外的风景”时,更像是一种“拓展阅读”。常生龙先生说:“工作和生活若始终局限于一个狭小的领域,会让自己的思维受限,目光短浅。”因此,第五辑中所关联的书籍涉及人物传记、人类历史、科学探索、技术发展和哲学追问等,也让我在阅读时发现自己阅读领域的局限性,我发现自己的阅读范围是远远不足的,我也希望以此辑为开始,尝试阅读更多类型的书籍,打开阅读量的同时也打开自己的思维。
为什么教师需要在专业知识之外,还能够有更多的拓展知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带着疑问的孩子,他们随时会提出一些特别的“问题”,如果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就会失去孩子们的信任。因此,教师一定要在阅读上涉猎广泛,从而更好地解答孩子的疑惑。这个想法在我阅读《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一书时,有了直观的认知。就如常生龙老师说的:这是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科学角度来分析人类历史的演变。其中的三场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论述了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变化。而这其中涉及的关于人类历史的内容,也是我最好的知识储备。虽然,作为幼儿教师,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并不会过多涉及这些内容。但是,孩子的思维是跳跃的,他们接受知识的心更是积极的,孩子们常常会在区域游戏、集体教学、个别化学习、自主游戏中提出一些关于人类历史或者偏向科学方面的问题,这是我原来比较缺乏的领域。但是,我能够根据阅读《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一书的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去解答孩子们。另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幼儿教师的知识储备也有了更多的要求。《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这一类型的书籍阅读,也让我在课程方案的规划、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课程实施的践行中,有了更多的依据。因此,“窗外的风景”这一辑中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的书籍,也应该成为教师阅读的重要选择,以便拓展教师思维,成就教育发展。
当教师的阅读有了更多方面的涉猎,对于教师面对的孩子或者同事、同行来说,都能够形成更好的正面促进,这便是渡人;而教师本人,通过这样的阅读,不但获得自身知识储备的提升,也有了更加坦然地心态,这其实就是渡己。教师阅读修行中,这是第三种形式的渡人与渡己,阅读涉猎广泛,能够及时解答教育对象的疑问,更能够促进教育者本身的能力与思维。
阅读的最后,我又去查阅关于“修行”这个词语的解释:这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等,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那么,教师阅读就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到终身的修行,这场阅读修行一定能够让教师在渡人与渡己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