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plong
ppl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637
  • 关注人气:4,9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是为了找寻·读《阅读的故事》

(2021-02-08 07:02:52)
标签:

阅读困惑

书读不懂

树杈路径

追求共鸣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唐诺《阅读的故事》一书有感

阅读是为了找寻·读《阅读的故事》 

唐诺,本名谢材俊,曾任台湾脸谱出版社总编辑,现为自由读书人。《阅读的故事》是他为自己前半生的阅读所写的总结,几乎涉及到阅读的每个方面,以及身处读书人和出版人之间的微妙心态。在本书的篇章布局中,唐诺用马尔克斯的小说《迷宫中的将军》来做全书的线索,每一章开头均引用一段书中的文字,通过作者的叙述,小说中的故事与本章的阅读主题达到有机的融合,完全没有突兀之感,让人佩服作者文笔的精妙。

阅读有各种困惑

在我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真好看到两位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在阅读方面所倾诉的苦恼:其中一位说自己拿起书总是看不下午,要么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要么看着一个个的文字,却不理解其意思,感到非常苦恼。另一位说自己心里想学习,可好像面对的是一个刺猬,不知道从哪下手。

每一位读者的心中都有关于阅读的各种苦恼、问题或困难。比如“好书是不是越来越少了?”“书读不懂怎么办?”“从哪里开始阅读?”“太忙了没空读书怎么办?”唐诺作为一名读者,对读者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感同身受,在书中花了较多的篇幅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相信很多读者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很多人都感到周围的一切变化太快,有一种内在的不安和恐惧,有的购买了大量的书籍,有的加入到各种付费的APP读书频道,想从中找寻答案。关于阅读到底有什么用,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并不相同。在唐诺看来,阅读是因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是对现实的对抗和脱离。“阅读者……愈理解存放在书籍中种种更好的世界,相对便愈容易看清眼前世界的贫薄、粗陋、乏味和不义,甚至到达难以忍受的地步。”通过脱离,读者好像听到了别人接听不到的异样声音,生起一种被眷顾的惶恐幸福,或者说找到了阅读的幸福感。不知道这样的答案你是否认同?

书读不懂怎么办?唐诺认为,读不懂其实是一种瞻望。就像你在船上远远看到一个点,你知道那个点就是非洲,里面有狮子老虎大草原,但是你现在什么也看不到,但是你通过阅读,不断让船靠岸,逐渐变得清晰,这种瞻望,本身就很重要。就像我们知道孔子,但读不懂他,那没关系,你可以从各种介绍孔子。介绍《论语》的著作读起,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就能构建起有关孔子的较为清晰的图像了。当然,这并非是教你死磕,实在读不懂的时候可以暂时放下,只要那个点一直在你的心中即可。因为阅读并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而是积累到一定量之后豁然开朗,所以有时候只能是漫长而艰苦的探索。

没时间读书怎么办?唐诺认为,当你说你没时间读书时,不是你真的没有时间,而是读书不在你花时间的优先选项中,排在读书前面的可能是和朋友吃饭、看电影、上网、聊天、加班、带孩子等等现实且实在的生活细节。没时间读书背后的本质是你认为它不重要。

怎样读书更有效?每个人的阅读都有很深的自我的烙印,要用一种方法统一起来是不现实的,而且寻找方法本身就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唐诺研究了卡尔维诺、本雅明等一批作家,发现他们都没有留下阅读方法,因为阅读方法可能是阅读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是一种长久的行为,你在感到舒适的时候,才会长时间持续下去,这种舒适的状态就是适合你自己的好的阅读方法。过分去寻求方法,反而使得“原本可愉愉快快打开某本书直接来读的自由时光,却虚耗在阅读门外徒然的徘徊寻求;这很容易变成一种倨傲,把阅读窄化成某种‘投入/产出’的生产线作业,如此,阅读所能带给我们最美丽的礼物,那个意义充满的海洋,那个无限可能性的微妙世界就永远失落了。”

阅读之后记不住怎么办?书读完了,脑子却空空如也,似乎什么都没有记住,很多人为此感到很受挫。唐诺的记忆方法有点像旅行,他说要记住那些风景的方法不是去拍照,而是不断的观察它,所以他非常强调重读。你在读唐诺的这本书时也会发现,他引用了很多名家的观点,但并不是旁征博引,而是聚焦在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本雅明、艾柯、纳博科夫、昆德拉、曼古埃尔……等几位名家的作品中,或许就与他反复阅读他们的作品有关。关于记忆,还有一个观点,你不一定要将一本书的精华都记住,只要记住触动你的内心、联系你生活实际的部分即可。只有这些内容才会被你不断地咀嚼,最后融入到你的记忆体系之中。

……

树枝状的阅读路径

生活或工作中经常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惑,人们总想通过各种途径来寻找答案,而阅读就是其中最长见、最有效的路径。

一个质地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通常不会正正好在某一本书中有不留缺憾的全部答案。更要命是,真实的问题几乎总是跨学科跨领域的,你所要追寻的独特答案往往散落在好几本、数十本甚至上百本不同领域的书中。有的时候,寻找答案的路径是明晰的,你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图书都找寻过来,一本本地阅读,然后让你心中的困惑逐渐明晰起来。但更多的时候,找寻答案的路径是不清楚的,你从一本书中切入,感觉到它应该告诉你答案是什么,或者至少给你一些提示,但读完之后却让自己大失所望。于是,又开始新的找寻,或者像战国的屈原那样不顾形容枯槁地追它一辈子誓不甘休,也或许像东晋日暮途穷放声大哭的阮籍般随时喊停。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感受,心中困扰的一个问题,想了好久,读了很多书都不得其解,就在自己非常失望以至于准备放弃的时候,随后翻起的一本似乎与该问题没有关联的书,却意外地发现了新大陆,那样的意外之喜,难以用语言形容。

读书的过程中还经常遇到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自己原本是因为某一缘由而开始阅读一本书的,但开始阅读之后不由自主地就沉浸其中,并在其中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原本不在自己计划之中的好书,于是一路岔开着阅读过去,一不小心就走出了好远好远。唐诺在书中用孔洞、缝隙来做比喻,说“这个世界处处是孔洞处处是缝隙,时空的缝隙(你可能念的是三千年前古希腊人一次传说中的壮丽远征)、视角的缝隙(神经质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和你一定是不一样的两个人,看事情的方式也肯定跟你不同)、语言符号的缝隙(蔓越莓、覆盆子、番红花、迷迭香等等我们有多长时间只在翻译小说中见过并想象它们的样子和滋味、香味)、知识的缝隙(黑体辐射到底是什么东西、重力陷缩又是什么东西)、经验的缝隙(在西伯利亚太阳不沉落的白夜睡觉会不会很奇怪)云云,每一个都足以令你心生惊异好奇,你不追则已,一不小心你就会由此缝隙又掉到另一本又一个不同世界的不同书中。”

读书还与自己的阅读时的情绪状态有关。有的时候突然心血来潮,翻开过去从未涉略的某一领域的图书,一不小心就被吸引了过去;有的时候为了写一段文字,将一二十本相关的图书搬到了自己的身边,不停地翻阅查询,而且往往有不期而遇的收获;有的时候正在阅读的一本书读不下去了,心情的微妙变化提醒自己要换一本书来阅读;有的时候忽然有了朗读的欲望,想把书中有趣的部分分享给别人听。

书的世界因此而变得多元,阅读的路径也不想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一条直线,而是从某个线索延伸出去的独特的路径,其展开的样子基本上是树枝状的,就像古生物学者用图像绘出生物的演化史的形状,他们称之为“演化树”。随着阅读的不仅进行,这一树枝状的阅读路径也在不断地随机分枝分岔,有些树枝越来越粗壮、枝叶繁茂,当然也有一些枝杈发展不下去逐渐走向灭绝。

追求共鸣的高境界

对作者而言,写作是一件惶恐的过程,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文字,一旦被正式出版,就随即弃他而去,独立地远游,越过意象的高山和草地,跨入奇幻的大街和混沌的小巷,消失不见。作者对写下的东西无能为力,不知道在被人阅读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许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担忧,达·芬奇对自己的创作的绘画作品,总是留在自己身边,改了又改,修了又修,就是不肯交付给他人。

阅读的过程则与此不同。如果读者沉浸在一本书中,就会有充满意外的收获、突如其来的惊喜、不期而遇的欣悦、心领神会的美丽。当读到其中那些精彩的言论时,仿佛感觉到了生命在血管中的震颤,那种不可企及的愉悦,令人感到一阵阵地眩晕。正如博尔赫斯所说,阅读是一种经验,就如同你看到一个女子,一见钟情,坠入情网,那是一种千真万确的经验。

和作者产生共鸣,是阅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前面曾提到过,阅读是为了和现实脱离,同时也为在自己周边之外的寻找,寻找和自己相近的人。喜欢一本书,是因为自己想说的话,作者替你说了出来,而且说得更贴切、更漂亮,更进一步说出再深一层你还没想到的意思来。只有这样的书,才会爱不释手,奉若至宝。

当你阅读时,你不仅仅是在吸收前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作出甄别,用自己有限的体悟去理解作者是否是自己精神上的同类。当你感受到那已经逝去的作者在不同的时空中对同一个问题竟然和自己有相同的判断,自然就会有一种不约而同、心领神会的精神契合,仿佛你和作者在进行一种跨越时空的神秘合作。着也促使你更加深刻地去了解作者,从而使毫无共同点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两人合成了一个大写的人,潺潺细流汇聚成大海,我们所有的文化传统就是这样汇聚而成的。

书写有时可能让人变得自大,唯有阅读永远令人谦卑。因为阅读的经验会时刻提醒我们,那些前赴后继的先驱者成就了现在我们的阅读,而我们也会在阅读中同化为他们中的一份子。

 

《阅读的故事》,唐诺著,九州出版社2020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