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
冬日给人的感觉总归是寒冷的、萧瑟的。尽管还有些树木保持着绿色,但和春夏之际蓬勃生长的时候相比,色泽上也灰暗了许多。再加上时不时的阴雨连绵,会让人更觉得潮湿、阴冷。但就在这风雨凄凄、万物凋零的时节,山茶花却逆势绽放,给这单调的冬季带来了一抹亮色。
山茶花是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是该种属多种植物和园艺品种的通称。山茶花是我国的本土植物,也是中国传统的观赏花卉,在“十大名花”中排名第八,有18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原生品种是单瓣的,经过历代的培育,目前世界上山茶花的品种已有上万种,我国山茶花的品种大概有3000多个。如果按照花瓣的特征来划分,山茶花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单瓣类。花瓣一般有1到2轮,花瓣5到7片左右;半重瓣类。花瓣一般有2到4轮,形态上面有五角型,松球型和花型;重瓣类。花瓣有多轮,花瓣数量可达50片以上,长得非常密集,也非常的美观。
山茶花
山茶花干美枝青叶秀。山茶树如果养护的好,可以生长很多年。据资料记载,云南省昆明市近郊太华寺院内,就有山茶老树一株,相传为明朝初年建文帝手植;而昆明东郊茶花寺,也有红山茶一株,据说为宋朝遗物,高达20米。山茶的树干就像一个不老的顽童,见证着一代代人的悲欢离合。山茶的枝条呈黄褐色,小枝呈绿色或绿紫色至紫褐色。叶片很厚,是深绿色的,总体上呈椭圆形,周围是锯齿形状的边缘。叶片光滑无毛,叶柄粗短,有柔毛或无毛。叶片正面是深绿色的,很有光泽,手摸的感觉很光滑细腻,像一张油纸。背面的颜色要淡一点,可以明显地看到叶脉。
山茶花
不同品种的山茶花开放的时间各不相同。就我国现有的品种而言,开花较早的,10月份就能开花;开花较晚的,要到翌年的4、5月份才开放。大多数山茶花开花的时间是1~3月份,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所以该花还有“耐冬”的别称。
山茶花的花骨朵孕育的时间非常长。从前面的花儿谢了开始,来年新花的骨朵就开始冒出来了,它就这样一个月又一个月地积蓄着,为这下一年的绽放做着精心的准备。等到了下一个冬季,花骨朵迎着寒风发育加速,原本包裹严实的花萼被撑开,露出粉红色的花蕾来,仿佛能看见那层层叠叠的花瓣。紧接着,一朵朵美丽的花儿就竞相绽放了。山茶花的鲜艳娇嫩欲滴,花色绚丽多彩,除了常见的深红大红,还有紫色、粉色、白色、黄色、花色等等。它的红,像五星红旗那样明艳耀眼;它的金黄,像刚刚升起的太阳那样光芒四射;它的紫,如刚刚采摘的带着露珠的紫葡萄那样晶莹透明;它的粉,是一抹十分娇嫩的粉色,开得落落大方;它的白,就是纯洁的象征,没有一丝一毫的不干净。山茶花的花型秀美多样,花姿优雅端庄。每当花季,那单瓣的、半重瓣的、重瓣的花儿此起彼伏,一时间红英覆树,花人如株,艳若桃花而不妖,状如牡丹而生辉,观后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山茶花
山茶花是两性花。它的雌蕊在花的中间,柱头全身是白色或绿色的,每朵茶花都只有宝贵的一根。它被雄蕊包裹着,如果不注意往往看不到。雄蕊有很多,环绕着雌蕊分布,雄蕊的顶上是密密麻麻的花心。有的山茶花雄蕊的下面,还有类似丝绒一样的薄纱把它们包裹起来,给人感觉就像一群小女孩围坐在一起聊天似的。蜜蜂、蝴蝶等昆虫都是山茶花授粉时的好帮手。
最初野生的山茶花都是单瓣的,花儿绽放后它的雌蕊、雄蕊都裸露在外,很容易看到。在人工培育山茶花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些山茶花在遗传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它的雄蕊、雌蕊等组织会变化形成花瓣,这在植物学上称之为“瓣化”。在花形成过程中,如果控制雄、雌蕊的遗传密码,或对其进行干扰、或改变其遗传特性,雄蕊和雌蕊就会逐渐扁化,扩大变成花瓣。此外,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导致“瓣化”。
人们将这些变异的花儿进行特别的培育,就造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山茶花群属。花型的丰富多样,使得花儿的观赏性大大增加。除了山茶花之外,像牡丹、芍药、睡莲、杜鹃、蜀葵等植物也有此“瓣化”的现象。
山茶花
山茶花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蜀汉时期。当时人们就非常看重茶花的地位,茶花被列为“七品三命”。在三国时代,山茶花已经有人工栽培,但一直到南北朝、隋代,庭院、花园里所栽种的山茶花,仍然是野生的茶花,是那种单瓣的、开着红色花儿的茶花。在当时,人们还给了它海石榴(海榴)、玉茗花、耐冬等别名。
人工培育之后,山茶花慢慢有了不同的品种,为了区分它们,需要给不同的品种命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记载茶花品种的是在唐代,在丞相李德裕(787-850年)所著的《平泉山居草木记》中写道:“是岁又得稽山之——贞桐山茗。”“贞桐山茗”是单瓣的山茶花,也就是我们今天常看到的红山茶花“金心大红”。李德裕还对此花做了更进一步的描述:“其花鲜红可爱,而且耐久。”
红山茶花
到隋唐时代,我国山茶花的栽培已经进入到百姓的庭院了。到了宋代,栽培山茶花之风日盛。南宋诗人范成大曾以“门巷欢呼十里寺,腊前风物已知春”的诗句,来描写当时成都海六寺山茶花的盛况。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象晋《群芳谱》,清代朴静子的《茶花谱》等都对山茶花有详细的记述。世界上90%以上的山茶都引种自中国,到了七世纪时,山茶花首传日本;一直到16世纪末,才由少数葡萄牙、荷兰海员带到了非洲好望角;自十八世纪起,山茶花才传到欧美等国家。
说到这里,大家想必会自然联想到小仲马的不朽名作《茶花女》。山茶花于18世纪末引进法国后,首先被种植在凡尔赛宫,整个欧洲宫廷也盛行种植这种美丽大气的花朵。拿破仑一生挚爱的皇后约瑟芬酷爱山茶花,曾在她居住的城堡种满各色的山茶花儿。巴黎则是19世纪山茶花历史最重要的舞台。她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十分适合山茶花的移植需求,山茶花层层叠叠依序盛开的娇美姿态,雍容又典雅,很快成为巴黎上流社会独特的“法式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仲马就是在这个时候抓住了山茶花这个可贵的“文学象征”,让这种气质不凡的花儿引领了浪漫的文学之路,《茶花女》也让山茶花从爱美人士的时尚装饰,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高雅标配。
山茶花
山茶花天生丽质、纯真无邪,它那傲梅花之风骨、凌牡丹之鲜艳的品格和气质,自古以来为世人所喜爱,为文人墨客所倾倒。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它弄文舞墨、赋诗作画,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佳作。
我国最早为山茶花赋诗的,是南朝陈代官至尚书令的江总,他在《山庭春日》诗中写道:“岸绿开河柳,池江照海榴。”这里的“海榴”就是山茶花。隋炀帝杨广在他的《宴东堂》诗中也写到:“雨罢春光润,日落是暝霞辉。海榴舒欲尽,山樱开未飞。”诗中的“春光润”和“舒欲尽”,点明了栽种于东堂的海榴正处于花期盛极将衰之际。
唐代的诗人中,贯休《山茶花》一诗,立意与构思别具一格,不同凡响。“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红谬。今朝一朵坠阶前,应有看人怨孙秀。”在风和日丽的优美环境之中,看到了山茶花“色死”衰败的景象,借用“绿珠坠楼”的著名典故,表达了对“孙秀”残害绿珠的怨恨,抒发了自己的惜花(人)之情。陆游也有一首《山茶一树自冬至清明后著花不已》的诗:“东园三日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惟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诗人不写花在长冬中的傲霜斗雪,而写在清明后斗雨战风。紧紧抓住了山茶花最突出、最珍贵的特性。
山茶花
王安中的《蝶恋花•山茶花》是最早的茶花词,词曰:“巧剪明霞成片片,欲笑还颦,金蕊依稀见。拾翠人寒妆易浅,浓香别注唇膏点。竹雀喧喧烟岫远,晚色溟?六出花飞遍。此际一枝红绿眩,画工难写银屏面。”这首词从山茶的含苞始,到首枝花的开放,采用了许多比喻,把山茶花写得生龙活现。
画坛大师张大千为一幅茶花图所作《题茶花园》写道:“玉佩瑶光翠,归来油壁车。不须烧凤烛,明镜艳朝霞。”短短二十个字,将如翠玉般的茶花树及艳如朝霞的茶花,描绘得淋漓尽致。
山茶花
当代著名散文家杨朔写于云南昆明的《茶花赋》也很有味道:“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
邓丽君是影响了我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几代人的实力派歌手,她有一首《山茶花》的歌曲相信很多人也是耳熟能详的。“你说他的家,开满山茶花。每当那春天三月,乡野如图画……羞答答
羞答答,梦里总是梦见他。”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放着她这首歌陪伴呢。
山茶花
山茶花不仅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还是很好的中药材。它独特的药用奇效,始见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乾隆名医吴仪洛的《本草从新》中也有详述:“山茶花微辛、甘寒、凉血。治吐衄肠风下血,汤、火伤灼(麻油调涂)用红者。子、妇人发,研末掺之。”在西南地区,民间常取山茶花花蕾供药用,视红色宝珠茶花为药用茶花。其他山茶花也有类似的作用。山茶花含有花白甙及花色甙等敛止血剂,有止血、散瘀消肿之功用,主治咳血、鼻出血、肠胃山血、子宫出血以及烧伤、烫伤、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等症。泡酒成茶花酒,或煮糯粥时加入成茶花糯米粥,以治痢。
据《清宫秘史》记载,晚清时期的慈禧太后,每日命人精心采摘山茶鲜花来浸泡,并提取精油敷于全身,以玉棍按摩以求养颜滋润,自此山茶花油成为宫廷嫔妃滋养身体的必备良品。这种被视为“山珍贡品”的山茶花油,原料便是取自天然的野生山茶花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