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学习的答问(一)

(2019-09-04 06:18:21)
标签:

怎样学习

教育变革

学习规律

虚拟空间

ppl

分类: 教育漫谈

 《教学月刊》杂志于2019年暑期推出7-8期合刊“学习研究读本”,邀请来自全国各地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工作者就“学习”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其中的一个板块就是关于学习的答问。杂志社给出了有关学习的8个问题,请十位教育工作者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予以回答。这是参与回答的教育同仁以及他们回答的话题。

有关学习的答问(一)

十位教育同仁

 我的回答内容比较多,现分两次放在博客中。请大家批评指正。

 

 1.一九九〇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本超级畅销书:《学习的革命》。初版第一年就连印九次,一九九八年修订版,首印五百万册。这本书有一个副书名叫“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它反映了作者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的充分自信和对未来的判断,他们认为,“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对于这本书,你有何印象?如今回过头去看,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在社会、大众层面出现的这样一种对“学习”的广泛关注,你认为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文化状况和教育问题?

 

 1998年,我刚从安徽调动到上海工作。《学习的革命》一书修订版在当时被媒体广泛报道和推崇,我也被这一购书热潮感染买了一本学习。

 虽然改革开放已经有20年的历程,但学校教育依然比较传统,“两基”依然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育的时代气息还不够浓郁之后启动的跨世纪的第八次课程教学改革,虽然与这本书的出版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本书所介绍的有关脑科学多元智能、具身认知、学习模式等,后来都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书中所介绍的大前研一、汤姆彼得斯等业界领袖以及互联网、思维导图等工作和生活的工具,也逐渐被大家所理解。

 学习”的话题只所以受关注,与当时的社会和教育背景是有很大关系的。世纪之交,知识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以及把21世纪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是当时最为热门的话题。再加上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以及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资源短缺、人口急剧膨胀等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期望通过“学习”来寻求变革的策略就成了人们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当时的教育依然是采用全国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共同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本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因此而愈演愈烈,教育对社会、时代发展的关注和顺应明显不够。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引发了很多有识之士的思考和追问《学习的革命》一书的出笼恰逢其时,成为当时超级畅销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当前的中小学校,学生学习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应该怎么解决?

 

 当前的中小学学生学习的最大问题,就是学习不是出自内在的需求,主动地、自觉自愿地进行,而是在外界环境的迫使下学习的。我们都知道,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不用别人督促的,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废寝忘食地学习和研究。而外界要求下进行的学习,很难激发内在的学习热情,也是很不容易学好的。

 在人的整个求学生涯中,最快乐、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段,是进入小学之前的幼儿阶段,整个教育系统对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特征还缺乏比较系统的认识学生进入基础教育阶段之后,学校和老师立刻就会采取自以为很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按照教师所设定的学习思路开展学习,完全不考虑学生在此之前学习策略和方法,这让很多孩子无所适从。

 虽然学校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教师的专门化教育也日趋完备,每个教师在入职之前都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但总体来说,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和教师,还很少有意识地将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作为学校办学、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来抓,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和实践上。加强对学生如何学习研究,借鉴近年来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的相关成果来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自助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3.传统的学校学习主要是在相对固定的现实空间进行的,数字化、人工智能化时代,为其创造了一个新的虚拟空间。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如何兼容、互补?

 

 学习本来应该是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不受固定的时空限制你看那些幼儿的学习,身边的一草一木、及目的大千世界,都是他们学习的对象和内容,他们从来不会区分什么时间那些地点属于学习,其他的则与学习无关,在他们的世界中,学习一定是随时随地进行的。

 反倒是当下的学校教育,人为地创设了一个文化区域通过设计一个与家庭生活、社会环境的各不相同的特殊时空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加以培养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将它们培养成具备一定规格和素养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瀚无垠而人的一生非常短暂的巨大矛盾下,这样的文化制度设计无疑是很有价值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其过于强大,学生在期间经历的学习时间比较长,所以就会给大家强化了一种印象,以为在学校里从事的活动才叫学习,离开了学校就不再学习了。这是对学习的一种误解。

 互联网和智能通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创设了一个不同意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空间中找寻到新的学习资源发现新的学习方式、获得新的学习成果。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的平台。要做到兼容互补,就需要了解虚拟空间的特点,研究人们资源沉浸在虚拟空间的缘由,然后在虚拟空间中注入恰当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现在的人们最喜欢在虚拟空间做的事情就是打游戏。所有的游戏都有四个决定性的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自愿参与。这其中,游戏的及时反馈对玩家来说至关重要。游戏的反馈力度越大,玩家越愿意花费时间投入其中,那种强烈投入的状态常常比获胜的满足感更令人愉悦。尽管电脑游戏是虚拟体验,但它们给了玩家真实的能动性,提供了可靠的工作和奖励流。玩家看重的,是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情绪奖励。但在现实的学校,学生却很少能获得这样的情绪体验。在自己以满意的方式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后,很难能直接、立刻、生动地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让自己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感。这不仅是一个严峻的道德问题,也是人类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我们要做的事情,一方面是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认同的机会,另外校外活动的设计、在虚拟空间的资源建设中,充分借鉴游戏的特征,助推学习的深度开展。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