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表在《上海教育》杂志2019年6B期上)
品格,是人的道德素质的核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品格多指向正面的人格,如公义、慈爱、怜悯、饶恕、谦卑、圣洁、无私、和平、良善、温柔等。我国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给出了如下的定义:“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之所以特别突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因为品格是对能力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定位和价值滋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品格的涵养,品格的锻造也需要能力的支撑。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恰似“人”的一撇一捺,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目标得以有效落实。
在《品格之路》的作者布鲁克斯看来,每个人的内心里都住着两个小人,一个叫“亚当一号”,一个叫“亚当二号”。“亚当一号”渴望成功,想要出名,想要赚钱,想要听到人们的表扬,他遵从的是实用主义逻辑:有投入,就有产出;下了功夫,就必然有回报;不断练习,就会熟练掌握;追求私利和效用最大化。“亚当二号”则很谦卑,他对名利的兴趣不大,愿意帮助别人,愿意服从真理,愿意付出爱和友谊。他遵从的是道德逻辑:要收获,必先付出;要加强内心的精神世界,必先向外部世界做出某种妥协;要使自己渴盼的事情得以实现,必先战胜你的欲望。
如果你只听“亚当一号”的话,或许会很成功,但是你无法了解生活的意义。只有听了“亚当二号”的话,你才会锤炼自己的道德内核,培养自己的智慧心。人的一生就生活在这两个“亚当”的矛盾之中,既要同时拥有这两种人格,还必须掌握生活的艺术,在这两种天性的抗争中左右逢源。
1948~1954年,几名心理学家对一万多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询问他们是否认为自己非常重要。当时,有12%的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在2003年进行的同样内容的调查中,认为自己十分重要的人的比例男性达到80%,女性为77%。除了自恋程度明显上升之外,人们对名声的渴望程度也显著增强了。1976年,有一项调查要求人们列出自己的人生目标,结果,在全部16项目标中,名声排在第15位。而到了2007年,有51%的年轻人声称,显赫的名声是他们最想追求的个人目标之一。这样的数据告诉我们,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文化的多元和繁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在逐渐发生的改变,人内心中两个“亚当”在相互抗争下的天平也在不断发生着倾斜。首先,变得更关注物质利益。比如,现在的大学生们更加看重金钱与事业。其次,道德能力在不断弱化,在努力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现实环境已经如此,未来的社会变化更加剧烈。这让各方充分意识到,必须着力锻造青少年的必备品格,以便他们在未来纷繁多变的世界里能够行稳致远。
锻造必备品格之路始于谦逊,始于人对自身缺点有深刻和理性的认识。在平常的日子里,人们往往会处于自我欺骗、自我掌控的幻觉之中,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能够做出与众不同的事业来,只有面对危机或严峻考验时,人们才会对自己的本性有清晰的认识。所以,从道德层面上看,必备品格的锻造之路通常包含危机阶段、对抗阶段和恢复阶段。面对危机时,如果能将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上,置于谦虚低调的谷底,就会心平气和。一旦心平气和了,就能看到周围的世界,就能理解周围的人,就会发现自己内心中的两个“亚当”,就会愿意同自己的缺点展开对抗和斗争。对抗的结果,常常就是打败自身的缺点而形成高尚的品格。
锻造必备品格贵在坚持。品格的养成重在实践,而且要持之以恒地加以践行。我们都知道,养成一个好习惯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而要将这一好习惯延续下去,必须坚持不懈。一个个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身品格锻造的过程。西塞罗在《图斯库勒论辩》中也写道:“一个人,如果可以通过始终如一的自我控制做到心如止水,学会知足,既不会在逆境中妥协,也不会在战斗中崩溃,既不会因为生理欲望而冲动,也不会因为情绪激动而迷失,那么无论这个人是谁,他都是我们要找的智者和幸福的人。”
锻造必备品格需要榜样。人是群体性生活的动物。在群体活动中,个体大都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即认同群体中的榜样的品格特质的心理趋势。这种对品格的认同感会导致个体去模仿榜样的行为,并产生良性的互动。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党中央表彰的100个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群体,涵盖了科学、经济、文化、教育、农业、体育等各个领域的榜样,看着这些人的名字就会让人热血沸腾。榜样影响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影响人的成长,树立榜样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指引人生方向,探索奋斗轨迹。
人人都渴望幸福的人生,幸福其实是我们在追求道德目标和培养高尚品格的过程中意外收获的副产品。只要我们培养了高尚的品格,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人生的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