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威论教育目的·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2019-05-06 06:32:39)
标签:

杜威

教育目的

内在生发

外界强加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有感

杜威论教育目的·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2019年,有很多值得纪念的大事,杜威到中国讲学100年应该是教育领域最值得追忆的事件之一。1919年,杜威曾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由胡适先生等人担任讲学的翻译,把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直接播种在中国。他原打算在中国逗留一个夏天,因为五四运动,让他兴趣大增,决定留下来看个究竟,于是从19195月一直到19217月,在中国生活了两年多。胡适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

 经典值得一读再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就是这样的一本教育经典。在这个有特别意义的年份,阅读杜威的经典作品,别有一份滋味。《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我已经写过几篇读后感,今天再就他对“教育的目的”的论述,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一、教育目的是什么

 从词源上说,“目”就是眼睛,“的”即箭靶的中心目标。所谓目的,即用眼睛瞄准,射中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目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就拿教育孩子来说吧。很多家长其实并不确定自己的孩子将来会从事怎样的职业,做出怎样的成就来,但他们明白,在他人生成长的路途中,给孩子创设的教育环境、提供的教育资源不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就会不一样,由此而产生的结果也会不一样;家长们还明白,虽然长时间的预测很难,但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给孩子施加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所带来的改变还是可以预测的。家长通常会根据自己的这些预期来指导和改进孩子的行为,让他向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在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达成之后,紧接着又是一轮新的预测和影响,一步步地将孩子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

 这样的教育过程,非常清楚地体现出了教育目标的特质。杜威说:“目标是指预见到在特定情境下采取行动的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会不同,还指运用预测的东西指导观察和实验。在杜威看来,教育目的应该是在调查学生目前的经验状况之后产生的,与之相配套的还有一个实验性的实施计划。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在行动中检验计划是否得体和可靠的过程,如果计划不够周全,就进一步加以完善;如果计划不能实施,则需要推导重来。制订的计划能够在行动中得以检验时,学生就会不断地得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是无终极性的,对每个学生而言也不是固定的、统一的。好的教育是鼓励人、发展人,不会因刻意地寻求统一性而失去创造力,因寻求固定性而失去发展力。

 二、教育目的的本质

 由上可知,教育目的具有这样的本质特征:

 首先,教育目的取决于内在的经验增长,而不是由外部的命令来决定的。杜威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来自学生的内在,是学生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他们尽心竭智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这样学生便会一步步的迈进、获得进步,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一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已经给孩子确立了奋斗的目标,包括要让孩子高考考入什么样的学校,将来到什么样的领域去工作等,孩子不需要有其他的考虑,只要按照家长设定好的目标去“执行”就可以了。这样由外部的强加给孩子的目标有利于家长对孩子要求的一致性,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孩子总是按照家长的意图行事,自身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潜质就会被渐渐扼杀,孩子可能在学业上有出众的表现,但按部就班的生活习惯就成为他一生的生命逻辑。比如说总是以静态的结果论成败,不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孩子的成长经历,孩子生活中的很多精彩之处往往就体现在这些地方。再比如说孩子的某些优势智能将会被湮灭掉,在预设的轨道上行进,那些“无用”的东西经常会被抛弃,孩子原本立体化的生命姿态变得越来越扁平和单薄。所以杜威说:“要天真活泼的儿童依附或屈从各种遥远的渺茫的外加目的,儿童既不理解它,又不喜欢它,就无异于把他们捆绑在对他们毫无实际意义的链条上去折磨他们。”

 其次,教育目的关注事件之间内在的连续性。杜威强调,考察教育目的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考虑你所布置的工作是具有内在连续性的,还是一堆互不相关、相互孤立的事件。因为“目的的含义是指井井有条的有序活动,在这个有序活动中,次序就是一个过程的循序有序的完成。”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有具体的规划的,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先干的事情要为后续的工作做好哪些铺垫,自己是心中有数的,这些规划的背后,体现的就是教育目的。对于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来完成学习生活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内在连续性就显得更加重要了。遗憾的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都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他们的很多行动不是由自己来规划和决定的,总是听从学校和教师的指令。这样做的结果,常常割裂学生学习中的有序性和内在连续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谈教育目的,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第三,教育目的作为预见的结局给活动指明了方向。杜威认为,预见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仔细地观察特定的情况,以便选择恰当的手段来向终点迈进,并能发现中途可能遇到的障碍是什么;二是通过恰当的次序或者顺序的安排,让行动中所选择的的各种方法能有最佳的表现;三是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对备选方案做出明智的选择。如果我们总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突出预见的作用,当我们预见结果时,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作为一个与这个结果相联系的人,我们便成为了结果的过程的参加者,我们就会进行干预,使得最后取得所要的结果。杜威强调,预见一个行动的终就需要进行观察、选择和处理,要用心去做,要有一个考虑到各种力量和困难的计划,而不只是一种模糊的愿望。

 三、教育无目的

 因为教育目的具有内在的、连续的和预见的本质特征,所以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在这里,杜威所说的“无”,针对的是那种外界强加的、静止的、终极的、统一的“有”而言的,强调的是教育没有终极、固定的目的,他所理解的教育目的一直存在于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换句话说,“教育目的”是具体的,是当下的,是灵活的,是来自学生内部的,是促进学生生长和发展的。

 杜威特别举了风吹沙子、蜜蜂活动等两个例子来说明外界作用的“无”和教育目的内在的“有”。 风吹过沙漠,沙粒的位置因此发生了变化。很多人认为风对沙粒发生了作用,是对沙粒的有目的的教育,但如果你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你仅仅是从事件的结果来看问题的,没有将整个过程联系起来看。在风的作用下,沙粒位置的改变是空间的重新分配,但在位置改变前后的情况是没什么两样的,沙粒还是那颗沙粒,其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蜜蜂采蜜的过程就与此有很大的区别。在蜜蜂采集花粉、制造蜂蜡和构筑蜂房的时候,每一步骤都是在为下一步骤铺平道路。蜂房筑成后蜂后在其中产卵,将卵封存起来进行孵化,孵化时保持所需的温度,幼蜂孵出后用蜂蜜喂养、幼蜂成长起来成为工蜂参加劳动……在这个事件中,每一个要素所处的时空位置及其先后次序都有重要意义,前一件事情引发后一件事情,后一件事情又接受所提供的一切来供另一个阶段所用,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和预见性。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的这些说法绝非放任自流,放任自流就是断送教育。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他说“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他把教育与生长等同起来,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本质观,这样的教育本质观,决定了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的教育目的观。他认为,教育并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使教育成为这种外在目的的附属物。真正的目的乃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他们尽心竭智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这样儿童便会一步步的迈进、获得进步,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强调的是教育的目的是在塑造青年的同时改造社会,而塑造青年只是教育的起点,通过学校培养出适合社会生活需要的人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才是教育的归宿。

 

《民主主义与教育》  []约翰·杜威/  陶志琼/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