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与“育”并行,以”育”见长

(2019-03-29 05:50:36)
标签:

学生

教师

家庭

社会

ppl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教”与“育”并行,以”育”见长


     
有句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在教育领域浸淫久了,按道理应该对“教育”二字有比较深刻的认知,但有时候并非如此。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的徐海燕老师,在阅读了我的著作《让教育更明亮》一书后,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表达了自己对学生、教师、家庭、社会的认识,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教”与“育”并行,以”育”见长

——读常生龙《让教育更明亮》有感

/徐海燕

 

 “教育”一词从学校开设以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但就如何培养出既符合人自身发展规律又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常常在教育界中引发争论。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常老师的《让教育更明亮》一书,使我受益匪浅。常老师以其深邃的慧眼深入教育的瓶颈,点燃教育的希望之灯,认为应该让教育发挥其应有的内在价值。“教”与“育”并行,以“育”见长。

 我们谈及教育,常常将两字合并起来理解,其实不然。“教”和“育”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许慎就曾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和“育”,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教也”;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是一种方法,一种策略,而“育”是一种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才能“使作善也”。但是现在人们常常重视“教”而忽略了“育”,导致一些以分数为取向的教育模式,最终出现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学生成为统一的被输送对象,个性得不到解放,成为理论的奴隶,却让实践成为他们的短板。长此以往,他们长大以后很难很好地融入社会。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地反思,到底可以从哪里进行修整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提出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也给未来的中国学生指名了道路。但是如何具体而有成效地实施还需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常老师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时代中为我们教育者提供了一些方向,他认为“教育”不是单方面进行的,而需要全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才能培养好未来全面的孩子,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他从学生、教师、家庭、社会这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让“教育”中“育”更突显,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现在我将从这四个方面来一一论述:

 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我们作为教育者集中力量就是为了他们更好地成长,学生来学校学习,表面上我们通过教材交给学生相应的知识,其实最关键的是通过教材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学会学习。“习惯是积久养成的”,而“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他良好的习惯”“不良的习惯,则是孩子成长的大敌”。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观察学生当中,很容易地发现有些孩子的行为习惯与平常孩子不一样,而深入家校沟通,不难知道类似行为的他们具有相同的教养方式,平时不太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任其自由随性的发展,完全不加正确引导。其实孩子在没入学前就已经开始接受教育了,家庭教育尤其关键,如果引导不当,他们在入学时就会表现的过于随便任性,而面对这种情况时,一方面与家长沟通,在家需要正确引导,另一方面我在校也会努力纠正他,让其能够为“成为合格的公民”打下基础,与此同时,在倡导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时,进一步的则是引导学生的“自觉意识”,刺激学生的思维,让知识在学生脑海中活跃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让“育”更为凸显。

 教师:

 作为教师,应该懂得相应的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的知识,通过这些教育大家的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进而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加以借鉴,指导自己的教育行动。常老师通过总结归纳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自己的教育实践,将一些教育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加以系统阐述,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他借鉴总结出来的七条重要的学习原理,引导我们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善于了解和分析学生,发挥他们的才能,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为主动和有效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还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向好的”,那么既然这样,就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去“育”好每一个有差异的孩子,拯救好每一朵祖国的花朵。

 家庭: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与家长关系不大,但是真是这样吗?宋庆龄说过“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没的印记却是家庭。”从孩子出生那刻起,就受到来自家庭的一系列的影响和教育,如果父母自身品行不良,那么孩子就会深受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在孩子面前,我们家长要做好典范。家长还需了解相应的儿童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入学前的成长规律,把握其成长关键点,促进其更好地发展。除此之外,父母还需构建良好的环境,呵护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其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一些行为有问题的孩子时,我总会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其教养方式,通过沟通,我发现孩子身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大多是家庭教养出现了问题。现如今独生子女盛行,很多家庭中几代人,甚至几个家庭宠爱一个孩子,而出现最多的则是老人的过度溺爱,他们天真地认为孩子小就应该全面呵护,即使他出现了许多行为上的问题也不加以制止和纠正,导致孩子习惯成自然,将坏习惯一直保持而引以自豪,这类孩子一方面会将坏习惯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当有人指责时,他还会不屑一顾,认为没什么大不了,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教”不当,“育”缺失。

 社会:

 现在的教育,已经打破了学校的围墙,倡导开放式地学习,社区、图书馆等各类社会场所都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场地,而这样的实践性学习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将“育”落到实处。常老师举出的“手抓羊肉”和“臭鲑鱼”的例子给我们当头一棒,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找寻学生的教学资源,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成效好。除此之外,通过家校互动,让家长进入课堂,也有利于学校“育”人的开展,听听家长的需求和建议,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总之,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以及教育的各类资源都可以被利用起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让“教”与“育”并行,并以“育”见长,从而提升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国家输送一批批有质感的人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