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的自我修身美德,被很多人所传颂。他给自己罗列出13条需要不断锤炼的美德,每周着重修炼其中的一条,一个季度一个轮回。这样的举措和身体力行,确实给他带来了很多益处。
我没有富兰克林那样的毅力,但也在每年元旦前后给自己提一条要求,希望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围绕着这些要求着力修炼,不断提升自己。2019年,我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多一些联结。
从心理学看,联结是意识形成的核心环节,意识的形成过程也是心理的形成过程。婴儿出生之后,就在努力和他所在的环境进行联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意识和心理特征。如果他生活在人类的环境之中,就会形成具有人性的联结,若处在非人性的环境中,必将形成非人性的习性。狼孩就是很明显的事例,那些被发现的狼孩,因为从小生活在狼群中,生活习性和狼一样,用四肢行走,像狼一样嚎叫,人们将其找回后,虽然教育了很多年,但依然改变不了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性。人的一生是一个持续成长的过程,也是意识不断形成形成、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联结是最为重要的基础。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联结是促进人的学习、提升智力的重要途径。婴儿生下来的时候,非常脆弱,犹如任人宰割的羔羊。但婴儿最大的特点就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和周遭的世界进行联结。在不能动弹的时候,他们用眼睛、身躯和声音和外界交流,一旦可以翻身、爬行,就努力拓展自己的疆域,学会走路之后,总是不愿意在房间里呆着,一旦会使用滑板车或者三轮车,那向外奔跑的节奏就更加频繁了……他们在忙什么呢?在忙着和大自然进行联结,逐渐明晰自己在世界、在自然中的位置;在忙着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通过“过家家”等角色扮演的方式了解成人世界的特点;在忙着学习人类交流的载体——语言,这个世界上最难学习的事情,他们很轻松地就将其完成了,看看3、4岁的孩子用流利的、充满哲理的语言和我们进行的交流,我们情不自禁就会感慨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大!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忙着学习如何从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去承担传承文明、创造新的时代的历史重任。
从脑科学的角度看,学习就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学”所对应的物质反应,就是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和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发生联结。对一个人而言,如果学会某一样东西,实际上它的反应是大概一千个以上这样的连接;“习”就是让这种联结方式不断重现,让联结的方式得到保持和巩固。有大量的实验证明,人们在学习和记忆新东西的时候,并没有在大脑里重新开辟新的区域,而是通过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结形成组块。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人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异于常人。以文言文为例,小学生阅读时痛苦不堪,而一名古汉语文学专业的教授,却觉得过于简单。原因在于,教授的脑海里有着大量背景知识的神经元组块,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他只需要调用记忆库里的相关记忆即可;小学生则不同,因为他从未接触过类似的知识,所以每读一个字需要耗费巨大的能量。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联结促进了人的三种原始志趣的形成。人生于世,有三种原始趣向:一是维生。设法取得食物维持生命,努力传宗接代延续生命。维持生命需要食物、保持健康需要合理安排饮食并有医疗卫生手段的跟进,这就要求人必须要和他人、与周遭的各种事物进行联结;传宗接代既是动物的本能,也是人类社会绵延发展的需求,需要我们既要遵守社会规则,又要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这其中几乎每一样事情都需要学习,都需要联结。二是互动。人出生后不可能再返子宫,融入社会成了他唯一的选择。社会犹似母体,一个人融入社会这个母体的信物是工作和关爱,工作和关爱都是人与社会的一种互动,一种联结。通过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互动和联结,找准自己在世界之中的位置,人才能心平气和、富有创造地去过好自己的每一天。三是创造。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是创造了工具,可以用人工方法来维生;是构建了群体性生活的人伦环境,创造了在这个环境里生活的规则系统,最终催生了人类社会的诞生。创造是人的天性,也是人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融入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源动力。而无论是制造、使用或创造新工具,还是完善社会体系,都离不开联结。
……
联结,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在的一些做法,似乎在有意无意之间阻碍人和他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结。
在学习上,我们倡导“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准学生带手机、看课外书,每天用满满的功课和作业将学生牢牢铆定在课桌和写字台前,导致学生和世界联结的渠道变得非常狭窄。人的大脑的生长机理跟肌肉锻炼是一样的,你越用,它越强壮。但由于大脑里的结构复杂,神经回路众多,按节能原则,大脑并不会每一条回路都保持活跃,它只会挑其中的常用功能持续供给能量。当很多回路不再使用的时候,大脑就会通过修剪,将它们一个个切断,很多高分低能的人,就是因此而导致的。
在工作上,我们倡导“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只要努力将自己的的事情做好就行,不要去多管闲事。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工作中的部门越多,相互之间的“篱笆”扎的就越紧,彼此之间的业务互不熟悉,要协调解决一个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难度很大。工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呆的时间长了,个人的视野和能力自然就会受到局限,一旦因为某种原因要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就变得非常困难。
在生活上,人们愿做“最熟悉的陌生人,对门相见不相识”,之所以这样的境况越来越突出,除了城镇化带来的住房结构本身的私密性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是出于“不要同陌生人说话”的保护心理;二是因为居住环境复杂,居民社会背景各异,邻里间共同语言减少。但邻里关系是和谐社会中最重要的单元,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如果首先隔绝与邻里之间的联结,其实就是在阻断社会关系的建立。这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来说,绝对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多一些联结,从我们自身开始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