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川仁志《失眠夜看的哲学书》有感
相信很多人都有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眠,让人既焦虑烦躁又觉得身体处处不对劲儿。如果是偶尔一次因为某件事情而激发还好受些,事情过了之后就没事了,如果像钱钟书所说的“有些人,临睡稍一思想,就会失眠;另有些人,清醒时胡思乱想,就会迷迷糊糊地入睡”,还真有些“头痛”呢。像钱钟书所描述的那样临睡前总是胡思乱想睡不着的人,称之为心因性失眠患者。
如果你晚上11:00就上床了,可到了12:00之后依然睡不着,除了烦躁之外,你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小川仁志的这本《失眠夜看的哲学书》向读者罗列了几十条心因性失眠患者临睡前的各种思虑,并从从哲学的视角做出了相应的分析。一个经常失眠的人,如果也能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所思所想的各种问题,或许心中的那些结就在无形之中给解开了,自己也会拥有一个好睡眠了。
作者的写作方式很有趣,他以时间为主线,从深夜11:15开始,每一刻钟为一个时间段,分别探讨了睡前的情绪波动、有关人生的探索、实际生活中的烦恼、对抽象事物的探索、提升未来生活品质的执念等问题,引导那些睡不着觉的人慢慢地平复自己焦躁的心,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并最终安然入睡。下面,我们就跟着作者,来一次失眠夜的哲学之旅吧。
一、睡前的情绪波动
为什么临睡前会产生大的情绪波动,让自己难以入眠?应该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开心。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惊喜、完成了一件艰难的任务、赢得了一场胜利等等;二是生气。因为一件事情让自己非常愤怒,就是生气典型的特征;三是不安。这是一种让人如鲠在喉的痛苦、身心疲惫的情绪状态……只要其中的一种情绪状态与你有关,要想躺在床上倒头就睡恐怕就比较困难了。
面对这样的状况,该如何处置呢?作者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所谓辩证法,就是不去忽略负面因素,而是将其包括在内,用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尼采的“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也是能治愈人心的很好的哲学理论,可以一并使用。
人总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愿直面痛苦,设法将开心的事情放大,一边让自己过的快乐一些。相信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过一些非常艰难的、痛苦的时刻,但过后回忆起来,那些痛苦的记忆会逐渐消退,快乐的因子一直活跃着,这就是很典型的体现。遇到开心的事情过了许久也平复不下自己的心情,也与此有关。但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不愿意直面痛苦、总是逃避的人是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快乐的。
开心和痛苦是一对孪生子,总是如影随风。没有开心的情绪体验,你就不会理解什么是痛苦,反过来也是如此。所以在面对痛苦的事情时,要像享受快乐一样来接受苦闷。比如说生气是出于愤怒,愤怒对一个人来说其实并不是完全负面的情绪,其中也包含着正面的因素。一个人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想用特别的方式来重申自己的主张,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在面对生气的情绪时,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如何厘清自己的思维逻辑上,而不是情绪本身。需要注意的是,憎恨是一种完全负面的情绪,以教训对方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
嫉妒,是在把别人的生活当作自己生活的标杆。以别人为标杆去看自己不足的地方,当然会觉得窝火,因为这样比较肯定会不如别人。一旦开始羡慕某个人,就很难忘不掉,当然会睡不着了。那么,为什么不将标准更换过来呢?如果用自己作标准,而不是别人,会怎么样呢?不安,也并不都是负面的情绪,正是因为感觉到不安,我们才能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改变思维,把不安当作是支撑我们生活的力量。你看,这样想想,心情是否会平静很多?
二、充满未知的自己
一个人为什么会不断地成长,是因为他始终不停地在思考,在拓展自己的认识疆界,向内逐渐认识自己,向外不断加深对世界的了解。思考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怀疑!因为怀疑,才会让你的思考更有质量,才会让你发现那些没有被光照到的、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如果你现在正坐在电脑前看这篇文章,你有没有想过电脑、互联网、网页等是否是一个存在的“实体”?如果你不再使用它们,或外出办事看不到它们的时候,它们是否依然存在?用怀疑的方式来思考,你可能在下结论时就不会那么坚定和果断了。笛卡儿经过深思熟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有当自己抱有怀疑的意识时,才是毫无疑问存在着的。换句话说,因为自己在用怀疑的意识进行思考,所以自己是存在着的,其他的都不能保证。“我思故我在”,说明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人的烦恼,有许多是和家人有关的。在我们眼中,家人跟别人不一样,家人的各种各样的事情,都会让自己牵挂、揪心。我们将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血缘关系,认为这是不可逃脱的命运共同体。但英语中的“family”一词,并不只是血亲这样一层含义,还有其他的意义,比如说所谓家人,就是为了活下去而相互帮助的集体。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就算没有血缘关系也可以成为家人。现在不少企业、不少学校都在着力营造“家”的文化,其实就是从“相互帮助的集体”这个层面来理解的。你看,对司空见惯的关系做出一些怀疑和追问,就会有新的认识产生,而这样的新认识,可以让自己在处理家庭之间的各种关系时变得更加从容。
将目光聚焦在我们自己的身体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们是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世界的,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事物、触摸事物、感知事物,都必须要通过身体才能进行的。你有没有发现,身体并不是普通的机器,而是与世界联系的媒介,是世界与我们自己联系在一起的唯一途径。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在看待自己的身体时是否就会有更多的敬畏感?
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强调了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特征。如果我们就此引申出去,就会发现找回初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才有了“勿忘初衷”这句格言。
三、实际生活的烦恼
现实生活带给我们的烦恼更多。开门七件事,需要自己用心去打理;出门遇上了堵车,或许会耽误自己的行程,让自己很难保持淡定的心态;要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看看这件衣服,想想那件衣服,总是拿不定主意;在工作上时不时就会有烦心的事情发生,完全无法回避,必须要想出办法来面对……
大家感到最缺乏的,是自己独处的时间。在家有家人同处,为了家庭的和谐,自己经常需要调适自己的行为;到了单位和同事一起工作,言谈举止要呵护单位的工作规范,所思所想也是工作上的事情;和朋友相处,是为了维持人际关系,不仅为了现在着想,也联系着过去同时为将来做出储备。你会发现,真正属于你私人的时间,或许就在上下班的路途之中。不论是自己开车还是做公交、地铁,你都可以不用在乎周边的人和物,随意做这样或者那样的思考。如果能把实际生活的烦恼和哲学结合起来,做一些深入浅出的思考,或许就会在烦恼中找出许多乐趣,会发现平淡生活中的别样价值。
就拿穿衣服来说,你会发现一些名人穿衣的风格是相对固定的,尽管在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时衣服的色泽有明显的变化,但风格大体保持不变。这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服装不只是决定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也会成为今后本人的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说,服装从一个角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有了这样的思考,今后在购买衣服、穿衣的时候就不会你们随意,而是要多审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服饰,凸显自己的人格特征。
再比方说吵架。一个人为什么会和别人吵起来?一方面是因为对自己不够自信,需要通过不断地吼叫来给自己壮胆;另一方面是觉得对方不好,做事没有道理,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单方面地把自己的主张强加给对方。理解了这些,你在想和别人吵架的时候,就不会总是“关心”对方,而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学着冷静下来去听对方的陈述,然后经由讨论来得出大家协商之后的结果。你会发现,不用吵架,事情可以解决的更好。
工作上的烦恼,有很多来自自身的态度。两个人都做同样的工作内容,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两个人同时参加工作,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上会出现天壤之别,就是因为各自对待工作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如果自己感觉到工作是一种无奈之举,是被强迫的行为,就不会在工作上动脑子,所以工作时间再长,也不大会有长进;如果觉得工作很有趣,很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其更加有趣,工作中就会不断有创意产生,在提升工作品质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四、探索抽象的事物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仅是由具象世界组成的,还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抽象世界。我们现在正在阅读的文字、各种标点符号、数学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几何体、对美的感受等等,都是抽象的。他素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追寻等等。
0,通常意味着无,但它同时也意味着拥有了无限的某样东西。你看宇宙大爆炸理论,就认为宇宙是“无中生有”,从一个奇点演化过来的;老子的“道”,就是“无”的意识,但却具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特征。睡不着觉的时候,思考一下这个神奇的数字,会让你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了解。
一段文字中的双引号,也有很奇特的作用。你读一段文字,原本是很有节奏感、比较流畅地进行着的,但一遇到双引号就会让你产生停顿,重新思考其中字、词或句的内涵,然后在上下文中找到其更为准确得含义,从而改变了语言本来的意思。双引号有如此的功效,那其他文字符号呢,你要不要躺在床上仔细琢磨一番?
用笔画一线段,这意味着什么?它不只是一种细长的、延伸的东西,还可以作为媒介使两样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它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比如说文字的下划线,表达了这段文字很重要的意思;比如说用线围成的边界,传递出某个区域属于你的,另外的区域属于我的信息;比如说一根电话线,就在你和我之间建立起了关联,不仅告诉我们这部电话是可以用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联系世界的方式除了身体之外,还有很多辅助的途径……
如果我们说一件事物是美的,这里的“美”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有些事物大家会有共同的判断,都认为其很美呢?中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曾十分致地研究了美,并告诉我们美的事物通常都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完整,二是符合比例,比如我们熟知的“黄金分割”,三是鲜明。看来,尽管我们平时没有将这些标准显性化,但其实也在下意识地用此来加以判断的呢。康德因此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告诉我们虽然审美观是主观性的感觉,但也有所有人共享这种感觉的可能性,同一集体就是以这种“共通感”为基础而存在的。当然,如果你在进一步去思考,就会发现,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是在发生改变的,比如说维纳斯,那种破缺的美令人窒息,就和阿奎那的“完整”的要素不相符合。这样想下去,会有很多新奇的、美的发现的。
五、提升生活的品质
每个人都在努力提升生活的品质,让自己能够过得更加幸福一些,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甚至可以在一次彩票投注中获得意料之外的大奖。我们对生活充满了期待,非常希望有美好的结局,当然也难免有希望落空闷闷不乐的时候。借助一点哲学的思考方法让我们回归平淡,或许就能宠辱不惊、朝气蓬勃地迎接次日的新篇章。
一般来说,未来在大多数人眼中都是具有积极性质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段中,人们总是会把未来描绘得最光辉。但圣·奥古斯丁认为,过去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而未来也一样是不存在的,因为还没有发生。所以,我们真正拥有的,只有现在。所以在不少哲学家那里,都特别强调立足当下、把握现在,把今天的事情用积极态度去做好。幸福是是偶然的产物,千万别把幸福想得太理所应当。
我们每天在意识的指导下忙忙碌碌地生活,但也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做梦。很多我们平时无法表露的愿望,会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这些梦是在白天里畅想的,通常又叫做“白日梦”。对待这些非现实的事物,我们也常常有两种态度,持肯定态度的,就是理想主义;持否定态度的,则是现实主义。比如说有个高中生很想成为歌手,理想主义者会激励她:“一定要为了梦想努力啊!”而现实主义者会说:“别做梦了,还是好好学习吧。”你看,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身边是否经常发生?
我们不是主动走到别的世界里,而是一睁开眼睛,就发现自己在别的世界,多具有戏剧性啊,就好像冬日的早晨一觉醒来,发现外面下了大雪一样。人们之所以活着,就是因为还有明天,有很多戏剧性的事物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感悟。因此萨特认为,人类并没有被事先存在的某种本质而支配,而是可以主动开拓人生的实际存在。我们可以在无数的选项里,自由地选择最想走的那条路来走下去。我们一次次地选择、一次次地采取行动,就这样创造出了明天。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
《失眠夜看的哲学书》
[日]小川仁志/著
张晶晶/译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0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