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繁忙中的抉择·读《深度工作》

(2018-09-03 06:19:51)
标签:

浮浅工作

深度工作

内在价值

刻意训练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卡尔·纽波特《深度工作》一书有感

繁忙中的抉择·读《深度工作》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应该有这样深刻的感受,就是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越来越大,工作任务越来越繁忙。每个人都像一个陀螺一样,旋转的速度不断加快,似乎总也没有停歇的时候。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该如何做才能让自己始终保持敏锐、始终拥有创造的活力呢?卡尔·纽波特的这本《深度工作》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一、浮浅工作与深度工作

 卡尔·纽波特认为,当下的人们有两种类型的工作状态:一是浮浅工作,另一个是深度工作。

 所谓浮浅工作,是指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的事务性任务,对认知要求不高。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看看现在的工作状态吧。进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情,是将电脑打开。在浏览焦点新闻的同时,又在手机上关注好友的微信推送,以及自己喜欢的微信圈里的奇闻异事;还没有看上几眼,同事过来找你,谈今天的一项工作安排;这个时候手机铃声响起来了,一个朋友在电话里说的一通话让你心烦意乱;抬头一看,QQ的头像闪烁不停,有几个文件等着你下载;而你还在犹豫,等下先干什么,今天有好几项工作任务需要自己去处理……

 当我们走进互联网的世界之后,每个人都在不经意之间被互联网所“绑架”,绝大多数的工作都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处理,在互联网上用去了大部分的时间。你可能认为互联网让你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这里所说的工作指的是什么,或许并不能理解得很清晰。互联网是培育“浅工作”的最佳场所。它的进入成本非常低,甚至人们常常会在“超链接”的思维中不断切换自己的在线状态:一个网页接着一个网页、一封邮件接着一封邮件、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

 会议越来越多,也是浮浅工作的一大特点。人们为什么喜欢开会?对那些管理者来说,例行会议是一种简单的、同时也是笨拙的人员管理形式。管理者和他的团队都不愿自己去管理时间和工作任务,因此要通过开会的形式,让每周逼近的例会迫使他们在给定的项目上采取一些行动,或者提供一些取得进展的可视幻象。北京十一学校现在已经很少有校级层面的教师大会,因为他们充分意识到了这种会议的低效,他们把会议的时间留出来交给教师,让教师个体或者小的团队自主安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谓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微软公司创立的故事被广为流传。1974年的冬天,比尔·盖茨在《大众电子》杂志的封面上看到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牵牛星”,他立刻意识到为这台机器编写程序是一个机会,于是在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里,他集中精力于此,全神贯注投入到编码之中,常常在写代码的时候睡倒在键盘上。在疲惫至极的情况下,他会睡上一两个小时,醒来之后继续写下去。终于,他为牵牛星设计了一套BASIC编程语言。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如果总是处于浮浅工作的状态,恐怕是没有多少机会的。必须要要让自己能够经常进入到深度工作的状态,聚精会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在深度工作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潜能。

 二、深度工作的价值

 阻碍你开展深度工作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网络。或许你看着这里,心里会很不服气,所以我要多说两句。科技成果本身是没有善恶的,人在使用它的时候的目的、方法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效果。互联网就是如此,作为一种工具,它和古代的人们创造出的石刀、石斧一样,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互联网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知识和信息的存储、提取功能,如果你想了解什么,只要在谷歌、度娘上搜索一番,答案立即出来。正是互联网这强大的功能,导致了人的记忆能力的退化,互联网成了人的外脑,使得人不再需要好的记忆了。而深度工作,恰恰是建立在熟练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的,它需要人们不断增强记忆水平,提升记忆力;二是不自信。如果有人给你提出一个超出自己现有薪酬额几倍的人生激励计划,或者让你在专业领域向同行业顶尖的专家看齐,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很可能就是“不可能!”我们往往被现实环境所困,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耐,也不清楚自己在极限状态下可以发挥出多大的能量。同时也不知道,自信心是可以在一次次的应用中重塑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深度工作的能力。有些人就喜欢整天忙忙碌碌,和各种琐事打交道,让自己沉湎于网络之中,这样的人生选择也未尝不可。但总的看来,在信息时代,不需要深度工作能力就能做好的职业是会慢慢减少的,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和能力,对顺应这个巨变的世界还是很有好处的。

 为什么我们需要深度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我们生活在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的淘汰和更新日新月异,新的职业、新的岗位层出不穷,用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往往不能应对自己在有生之年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学习。而这些新的知识大都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紧密相关,不是基础教育领域被专家反复简化、进行结构化处置之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的知识,而是具有综合性的、需要多种复杂技能的专业知识,必须具有深度工作和学习的能力,才能够理解、消化和掌握这些知识,让其为自己的前行增添新动能。

 第二,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如果我们整天关注的都是那些浮浅的工作,我们的思维就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事物所撕裂,思维的连贯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受到很大制约。如果让工作中全神贯注的状态占据了我们的感官器官,不仅可以使我们避免很多充斥在生活中难以回避的、细小不快的事情,还可以借助增加深度工作的时间来有效影响人脑这台复杂的“机器”,使我们对工作生活的意义和满意度得到最大的提升。

 第三,人在深度工作的时候最容易达到身心愉悦的美好境界。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一种叫“心流”的心理状态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深度工作可以唤醒意识,使生活更有价值。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比在休闲的时候会更加有可能达到愉悦状态,人类在深度沉浸于某项挑战时才是最好的自己。

 第四,影响力是通过你所提供的产品的深度体现出来的。特别是对从事知识工作的人们来说,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为什么大家会认同你的观点,并将其引用、传播呢?一定是因为你在这个领域的思考和研究比别人更加深刻,见解更为独到和有深度。培养手艺需要完成深度任务,因此需要致力于深度工作。不论是作家、营销人员、咨询师还是律师,这些工作就是一门手艺,只有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才可以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出意义,才能形成自己的影响力。

 三、如何提升深度工作能力

 前面举了比尔·盖茨在创业初期的故事,可能会给大家带来一些误解,以为深度工作就是盯住一件事情,不分昼夜地加以推进和落实。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深度工作是一种高度专注性的工作状态,在身心方面的消耗都非常大,所以一个人每天处于深度工作的时间不会太长。作者认为,对于新手而言,每天1小时左右的深度工作似乎已经是极限了,而对于专家而言,时间可以长达4小时,但基本不能再长了。

 换句话说,强调深度工作,并非排斥浮浅工作,毕竟每天那么多的时间,可以在高度关注的状态下开展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还有,那些整天加班加点做事情的人,其实大多数时间都处在浮浅工作的状态下,这样的工作是缺乏创造性的。如果你本身的工作性质需要不断有创新性的成果或作品出现,这样的工作状态就是非常不可取的。作者本人已经养成在工作的时间段内高度专注的习惯,所以他下班之后基本上不会再去做和工作有关的事情,而是将精力放在家庭假设上,但每年成果颇丰。

 深度工作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刻意的训练,来提升自己的专注力。而且还要努力去抵制各种欲望的诱惑。作者在书中写到:“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比如说,在排队等5分钟或者在餐厅坐等朋友时都需要用智能手机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心智残疾’。这是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工作……”对照作者的说法看看自己,是否已经处于“心智残疾”的状态?

 刻意训练为什么有效?这与髓磷脂有关。髓磷脂是生长在神经元周围的一层脂肪组织,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可保持神经元的干净和正常运转。神经元周围的髓磷脂越多,相应的大脑回路就能更轻松地有效运转,你在与此对应的领域的技能就会越强。刻意训练就是反复利用相同的大脑回路,这样的举措能够促进髓磷脂对神经元周围的包裹,从而有效地固化这种技能。

 刻意的训练需要把握一些要素。首先,你的注意力要全情投入到某个你希望提升的技能或要掌握的理念上,或者是当下的一项重点任务上。就像《哈利·波特》的作者J. K. 罗琳所做的那样,她的确使用电脑进行写作,还有一个自己的推特账号。但在最初的一年半时间里,她只发送了一条消息:“这的确是我,但是恐怕你们不会在这里经常看到我的消息,目前,笔和纸对我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其次,要努力克制自己的一些欲望。欲望并不是什么例外之事,而是生活的常态。人类最常见的欲望包括吃饭、睡觉、性行为,还有“从繁重工作中获得休息的欲望,这种休息包括查阅邮件和社交网站、网上冲浪、听音乐或看电视。”等等。再次,通过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刻意训练是否有效,需要及时进行评估,作出反馈,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在本书中,作者用很大的篇幅讨论了深度工作的四个基本原则,包括工作要深入、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和摒弃浮浅。旨在教会我们如何利用这个机会些原则,改变思维方式,转变工作习惯,使深度工作成为职业生活的核心。与这些原则向呼应的,是一些具体时间的方法和策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没一点脑力》  []卡尔·纽波特/  宋伟/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0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习俗的力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