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成长凝聚力量

标签:
青春校园真实再现懦弱与勇敢逃避与直面ppl |
分类: 我的心情 |
——观看电影《小情书》有感

近些年忽然冒出了很多有趣的日子,5月20日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情书》这部电影,据说就是去年的这个日子首发的。前两天得闲观看了这部描述高三年级学生生活的电影,自我感觉这是一部拍的不错的电影,值得经历过高三生活的人们、正在高中读书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花点时间观看一下。
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
在某北方小城的一所高中,孟老师做班主任的这个高三班级同学,虽然感受着高考前的压力,但校园生活依然是丰富多彩的。班级里转来一个新同学叶虹影,孟老师带着这个漂亮的女孩子准备走进教室时,差点被在楼道里嬉闹的同学传出的篮球砸到,男同学王凯下意识的顺手一挡,不仅接住了篮球,也让叶虹影瞬间喜欢上了他。
这是一个情犊初开的年龄。高三的男女学霸因为走得近,还写情书,被陆更年老师发现,他们被叫到了校长室,校长认为陆老师有点小题大做,这可把陆老师给急坏了。两个同学的“恋情”影响到了整个学校,写情书的情况此起彼伏。
王凯不仅喜欢打球,还积攒了很多球星卡,他的同桌老乔在课堂上玩王凯的球星卡,被陆更年老师发现,告到了家长这里。在铁路上做公安的父亲大怒,威逼王凯的妈妈把王凯所有的球星卡全部剪碎。王凯因此迁怒老乔,采用恶作剧的方式给他写了情书,约他寒冷的冬夜、或者凌晨在室外见面,差点没把老乔冻坏。看到老乔深陷其中之后,王凯害怕了,想找一个女同学假装喜欢上了老乔,约会老乔圆一下场,但找了几个人,大家都不答应。王凯无意之中发现叶虹影家就住在自己附近,于是鼓起勇气向叶虹影求援,没想到叶虹影竟然答应了。
叶虹影和老乔走到了一起,这立刻成了班级里最大的新闻,也让王凯心里很不是滋味。孟老师找叶虹影谈话,叶虹影明确告诉老师,他们之间没有恋爱关系,只是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和真诚友谊;陆更年老师着急了,直接跑去找开电车的叶虹影父亲,并因此导致了叶虹影剪去自己的长发、有半年多的时间不再和父亲说一句话。老乔的境遇更加悲惨了,在舆论的压力之下,他彻底崩溃,家族遗传的精神病诱发了出来,无奈之下只能退学回家。
叶虹影在班级话少了,学习却更加努力了,到高三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成绩提升了100多分,让大家刮目相看。相反,王凯却因为种种原因,成绩下降明显,为此遭到了父亲的惩罚,他准备出逃到北京去,没想到在火车站遇到了正在执勤的父亲,在一顿呵斥之下灰溜溜地返回了家中。
叶虹影找到王凯,说她因为持续努力学习,得了神经衰弱,希望能够坐到老乔的位置上,和王凯同桌。她让王凯去找孟老师商量此事,王凯没有这个勇气,又把皮球踢了回去,让叶虹影很是失望。叶虹影还是和王凯坐到了一起,王凯也因此慢慢喜欢上了她,不仅骗母亲准备了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带到学校里给叶虹影,还给叶虹影写了一封情书,表达了对她的喜爱之情。两人相约一起努力,并最终实现了各自的梦想。叶虹影考取了清华,王凯考取了北师大。两人坐着同一列火车前往北京,王凯梦想着甜蜜的未来,没想到叶虹影却拒绝了他,并告诉他“我又要留长发了,为我自己留的。”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拍的不错,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理由:
一是比较真实。这种真实反映在几个方面:
其一是对高三学生生活的描述比较真实。高三的生活是紧张的,但也是平凡的,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故事,也不会出现很多出格的行为。情犊初开是这个阶段孩子们的一大特征,各方面的压力让他们一个个身心疲惫,但这样的心理状态即使自己的父母也很难体会,遇到能说的来的朋友,特别是异性的朋友,就算没有恋情,只是学习和生活琐事的沟通和交流,也是一件身心愉悦的事情。当然这需要勇气,那些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不敢将自己的情书写出来、送出去,只能默默地关注对方了。《小情书》这部电影,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高三年级学生的特征,相信每一个经历了高三生活的人们,看了这部电影之后都会会心一笑的。
其二是对教育者的描述比较真实。在这部电影中,刻画了三个教育者的形象:吕校长、孟老师和陆更年老师。相对而言,吕校长和孟老师是较有学生立场的,他们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孟老师发现班级里的学生被关闭起来不能参加迎新年的各种活动,心思不定的时候,主动让他们到操场上去疯一场,打一场雪仗,就充分体现了他的学生立场。陆更年则是教师立场、学校立场的代言人。她看上去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实际上关心的是自己的地位以及学校在当地的影响,她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这样的立场。最有趣的是她的装扮,为这一形象的塑造增添了很多分。当然,她也不是一个无情的人,高考那天下着大雨,女学霸竟然找不到准考证了,正是陆更年老师一身雨水加汗水送来的证明,让她顺利地进入了考场。
其三是对家庭生活的描述比较真实。叶虹影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中,对她的父亲来说,孩子就是全世界。虽然在电影中他的戏份不是很多,但那种“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的感觉,还是很传神地表达了出来。王凯的父亲在教育孩子上是简单粗暴的,他相信的就是棍棒之下出人才的理念,这也与他的工作有很好的映照。他的母亲对他非常溺爱,但又表现的有点过头,常常让王凯哭笑不得,特别是高考前专门去购买红内裤的情节,反映了很多父母的一种心态。前些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下午3:00 高考开考,母亲陪着孩子住在考点的对面,2:00左右母亲去烧香拜佛祈求各路神仙关照一下孩子,孩子想在再休息一会儿去考场,没想到一下子睡着了,等到醒过来已经错过了进场时间。
二是体现成长。青春不只是浪漫和充满朝气,更是在为自己的成长和成熟积蓄力量。
这部电影采取的是倒叙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年后的王凯在民政局工作,负责办理离婚手续,恰好遇到了来和丈夫离婚的叶虹影。叶虹影在办理现场的那种决然,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交流中,叶虹影抱怨自己的丈夫看上去风光无限,其实又懦弱又虚伪,关键时候不是逃避就是耍小聪明,这让王凯非常感慨,想起了高三那年的点点滴滴,感到叶虹影似乎在说以前的自己。
捉弄老乔的时候,王凯一肚子的馊主意,但当他看到这场面搞得有点无法收拾的时候,一下子就乱了阵脚,自己做的事情却不敢自己去担当,把叶虹影顶在前头来替自己收拾残局;叶虹影主动找到王凯,已经非常明确地向他暗示,自己喜欢他,希望他出面协调调整座位,让自己和王凯同桌,这个时候王凯胆怯了,让叶虹影自己去找孟老师,这使得叶虹影对他很失望;王凯通过母亲给叶虹影弄来了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还想办法跑到化学实验室用酒精灯去加热,不惜被陆更年老师处罚清理所有的烧杯和试管,但看到叶虹影不接这些中药,一气之下将其摔爆在墙上,这其中摔碎的,也有叶虹影的心;因为受到父亲的责骂,雄心勃勃要离家出走的王凯,在叶虹影的劝说下坚决不肯回家,没想到遇到正在值班的父亲,一声呵斥就吓得乖乖的回去了,这和叶虹影削发明志、拒绝和父亲说话的态度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一件件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叠加在一起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叶虹影也就是从中慢慢悟出了王凯,才决然地与他告别的。
王凯确实有这些缺点,但他绝不是一个没有担当、没有勇气的人。一天早晨,王凯和叶虹影都上学迟到了,为了让叶虹影避开迟到点名,他挺身而出去引诱那些查岗的班干部;为了能够将自己的情书送给叶虹影,他半夜里去敲她家的门,即使叶虹影的父亲出来查看也不放弃;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面对球友反复提出的打球诱惑而不动摇;为了能够帮助叶虹影减轻神经衰弱的痛苦,不惜用自残的方式让他的母亲去配置中药……
这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真是可爱的王凯,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一部分,并引起对自己成长和成熟的历程的回忆和深思。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人,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在自己还没有真正成熟、走向独立的这个阶段,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会有些薄弱,需要依赖家庭、依赖学校、甚至依赖社会各界的帮扶才能生存下去。在这样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懦弱,为了面子表现出一些虚伪,甚至在关键时刻表现出逃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没有这样的经历,可能也很难体会到什么是刚毅,什么是正直,什么是坚强。
三是给予启示。
高中阶段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阶段,从生理上看,是大脑基本上发育完成相对稳定的开始,也是人的动物本能萌发,寻求异性吸引并在异性的关注中获得存在感的重要阶段;从心理上看,是一个人渴望走向独立,希望远离家庭的束缚自己可以做主做一些事情的阶段。
我们常说教育要因势利导,这个“势”其实就是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因势利导,就是在把握这一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有价值的引导。这无论对家长还是老师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很多时候教育没有效果甚至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都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缺乏了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绝不仅仅是欢庆“520”这个新鲜的节日,向自己的心爱的人儿表达“我爱你”这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