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书评由江苏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郝云亮校长所撰写,即将由《教师教育论坛》杂志刊发。郝校长热爱阅读,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并写出读后感。此前他阅读我的著作《给教师的5把钥匙》一书的书评,曾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被很多教师和网络媒体转载。
上海和苏州距离不是很远,不过我还没有和郝校长见过面。但藉由图书这一媒介和阅读这一共同的爱好,我们仿佛就像老朋友一般。祝愿郝校长一切顺利!
教育的初心
——读《让教育更明亮》
教育和每个人都有关系,不是现在有直接关系的,就是曾经或者将来都有关系。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对教育评头论足,以为自己很了解教育。的确,全社会都很关注教育,但这并不代表大家都很了解教育。过度的关注,让教育在我们的视野里,走入了一个胡同,我们只看到了教育,忽略了文化;只看到了学校,忽视了社会;只看到了技术,忽略了心灵。作者说,让教育更明亮,就是要让我们多些对教育本源的探讨,不被功利主义所羁绊,回归教育的初心,从一生发展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今天的教育行为,为孩子成长道路点一盏明灯。
一、教育为人生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相信太多人无暇考虑这个问题,大家关心的是,读书考试到底为什么?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我们已经把教育简化为考试了。这本没有错,谁不希望在人生的每一节点都走的很稳健呢?可问题是,目标设定的太近,远方就会变得模糊。
教育的终点在哪?好成绩和考大学,肯定不是教育的终点,我们更希望孩子终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既然如此,有几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考虑清楚:一是好成绩和人生幸福是否是必然的因果关系;二是幸福的生活状态到底需要人的哪些品质和能力;三是对成绩的关注是否或剥夺其他能力的发展;四是每个孩子各有不同,是否我们一定要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
教育的终点永远走在远方。只有远方,才让我们人生更加充满诗意,而不是只有物质和利益。教育不是只有学习和考试,学习和考试不是教育的全部,也不是唯一。即便学习失败了,也不能说人生就会失败。家长和老师,要放宽心态,放远眼光,从孩子的一生发展来设定培养目标,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的不想看到的案例,大学生在充满自由空气的校园里迷失自己,失去目标,不会学习和奋斗;工作之后在漫长人生路上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无法面对挫折和困难;人生的追求简化为金钱和享乐,丢了良知、理想和责任。这样的结果,从考试上来讲,教育是成功的,可老师和家长扪心自问的话,这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教育吗?
教育的重点到底在哪?和现在的父母经常和孩子说要好好学习不同,记得以前在村子里生活的时候,大人经常和孩子说,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人和好好学习有什么不同?好好学习,结果还是在成绩上,好好做人,是把人生发展的重点放在一生的发展上。
人刚出生的时候还不能说是“人”,英文单词都用“it”,不断的接受教育后,在社会的大学校里锤炼,才逐渐成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能够成人。教育的重点就是要让孩子脱离动物的原始属性,发展好属于人的特质和能力。人首先是会思考,要有批判精神,要学会判断。动物饿了就要吃,和你关系再好的狗,在吃东西的时候,你要靠近他,他都会发出叫声来威胁你不要靠近她。人不会,人能分辨是非善恶,人能区别轻重缓急,人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人有欲望但能克制。人有过精神生活的需要。动物吃饱了只会晒太阳,人可以喝茶做诗、听音乐会,人还舍弃小我、奉献社会的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灵魂上的升化。三是有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按部就班重复每一天,看上去衣食无忧,实际上内心空虚匮乏,对社会对自己,都没有大意义。人的根本在于能够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无论改变世界还是建立新世界,不局限于工作中的重复,而不断的改进方法,提高质量,体现自己价值。这都是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很显然,如果教育以考试为目的,孩子只会变成机器,不断大量的重复各种应答技巧,分数可以很高,但在成人的路上,依旧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教育的焦点在哪?无论多重要的品质,我们要教给孩子,都是教是教不会的,如果他不愿意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和实践的话。所以教育的焦点应该在激发孩子生命的自觉上。从学习的内容上讲,学知识、学能力、学做人、学生活,这些都是根本,但最最核心的,是要学会主动学习、学会独立学习、学会学习。父母和老师,都只能陪孩子走完人生的那么一小段路,后面的路怎么办呢?就像很多大学生做作业,如果书上没有答案可以抄写的话,就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个作业了。在漫长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没有父母的帮助,也没有老师的标准答案,只有靠自己。鹰的孩子是被老鹰丢下悬崖的,小鹰在急速坠落中学会了飞翔。然而我们经常会剥夺孩子独立思考,独自闯荡世界的机会。和教给他知识相比,给他创造条件,让他乐于求知;给他平台,让他有机会探索和实践;给他空间,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心酸,这些都是财富。有了这样体验,他才知道人生的各种况味,才会珍惜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成长机会,才有勇气迎接每一次挑战,才会不断发现和体验到生活的美好,才会逐渐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二、把孩子当人
把孩子当人,涉及到如何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的问题。传统的师长,是有绝对发言权和决定权的,孩子处于绝对的服从和被支配地位。让孩子独立自主的发展,就很难实现。
把孩子当成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和孩子都是人,站在人的角度理解孩子,这不是一件难的事。我们常犯这样两个错误:一是自己不愿做的事,却非要让孩子做;二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要让孩子做。这是个美丽的错误,以“为了孩子好”的名义绑架了孩子。可如果哪个人让我们做不愿意做、不能做的事,我们会怎样?有时候去听课,如果认真听的话,连着听两节课,就觉得很累了。可是孩子一天八节课,再加上晚自习,一定是非常疲劳了,可是大人还是没有休止的让孩子继续完成大量的作业。经常听有些孩子做作业做到凌晨,还是做不完。如果哪个老师常年如此,一定会大骂领导和体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孩子都各有特长,但我们会用统一标准要求孩子。我们不考虑他们是否擅长这件事,就一股脑的要求孩子如此,却常常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长处,抹杀他们某方面的天赋。当我们要求孩子、责备孩子、向孩子发布指令的时候,可以换个位置考虑一下,如果有人这样对我们,我们会怎样,如果是被动的执行,效果会怎样。长此以往,我们的身心健康又会怎样。把孩子当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和关心孩子。
把孩子当别人。做家长或者做老师,似乎就有绝对的权威,可以大声的发号施令,可以毫不顾及孩子的情面当着别人对面责备孩子,也可以自己在肆无忌惮的看电视玩游戏,而让孩子一人做作业。首先承认孩子也是人,和自己一样的人。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就考虑自己如何对待身边的任何一个同事或邻居。如果要处理好关系,你一定会做到这样几点:一是尊重别人,比如不过分关注别人隐私,不会对别人大呼小叫、不会要求别人做不愿做的事,不会对别人求全责备。二是理解别人,如果身边的人,遇到了困难,心情不好,受了委屈,你会怎么做,最合适的做法,你一定会安静的倾听他的倾诉,耐心的开导他,或者保持距离,让他自己冷静下来,但绝不会责备、不会孤立他,更不会用别人的强大来刺激和挖苦他。曾经一个学生英语没考好,已经很难过了,没想到父亲竟然骂了他,委屈的泪水自然控制不住的留下,孩子的心里会留下什么样的伤疤,谁会在意呢?三是和别人保持一定距离。距离产生美,人和人要保持友好和互助的关系,但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再好的关系,如果侵入了对方的私密空间,影响到了对方的生活,这样的友好关系就很难长久。孔子说,朋友数,则疏矣。大人是最愿意渗入孩子的生活空间的,交了什么朋友,业余时间都做些什么,日记上都写了什么等等。如果任何一个人对你这样,我们一定会非常反感,甚至觉得自己的隐私权已经被严重侵犯。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毫无顾忌的对孩子的生活进行干涉和参与。把孩子当成别人,就是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独立生活的空间。
把孩子当孩子。孩子还在成长中,就要遵循成长的规律。孩子在成长中每个阶段都没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学前阶段、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各自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我们很少区别对待。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并没有研究过不同学段孩子的特点,工作后如果不细心学习的话,就很难因材施教。家长就更要不断的学习,以填补自己家庭教育上的空白和缺失。一是孩子成长具有连续性。孩子前后发展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心理发展是由不断的量变和质变组成的。现在孩子每一天接触的每一件事,对将来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家长和老师不可不当心。二是成长有阶段性。由于各种因素,例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但阶段的长和短不一,所以有的孩子成熟早,有的晚。三是不平衡性。不是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是同样节奏,同样的重点。每个孩子都是天上的星星,但各有不同。不要用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孩子的不足比,也不要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孩子。认识到这些规律,就知道如何来要求孩子,给孩子更多的了解,尽可能满足不同阶段孩子的成长需求。把孩子当孩子,就是要顺应孩子成长规律,让孩子有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
三、育人先正己
空洞的说教是没用的。大人要做好表率,要创造积极向上、温暖和谐的环境,要不断改进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理想的教育才会逐渐成为可能。
自己要努力做到最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孩子的身上,总是能够看到父母的影子。孩子的后续发展,受三方面影响最大,一是遗传二是环境,三是接触到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因素大都取决于父母,孩子成长的环境大都是父母创造的,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人。孩子生下来就放到狼群里生活,孩子就成了狼孩。这是最直接的证据来说明父母和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常犯的错误是,一是我们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但我们并不知道龙凤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成长的目标很盲目;二是我们也没有能力为孩子创造成为龙凤的基本条件,我们错误的以为物质的丰富就是成功的基础,而忽视品格和道德的重要意义;三是自己也不愿为此而做多少的改变。希望孩子多读书,自己天天打游戏看电视;希望孩子做个正直对社会有用的人,自己却爱占小便宜没有公德心;希望孩子考上好的大学,自己却不愿意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在精神上理解和支持孩子。其实教育远没有那么复杂,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和理论。很多父母没有读过多少书,工作也很平凡,但是在子女的教育上是很成功的。关键的问题不是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父母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作为父母,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能够与人为善,这样的环境长大的孩子虽然未必大富大贵,但一定会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生活踏实和自足的人。
自己和他人关系融洽。家庭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关系越是融洽、稳定,越是有利于孩子成长。同样,学校教育的根本也是关系,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也不是什么深奥的问题,很容易想的明白,却一直被实践所忽略。高大上的理论有很多,却往往不接地气,不解决问题。一个学生不喜欢的老师,他讲的内容,学生也大都不感兴趣。我们常说不能因其人而废其言,这是很难做到的,孩子也没有那么多的理性来克制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很讨厌一个人,他的话大都不会进入我们大脑。反过来我们喜欢这个人,无论他说什么,我们都愿意听。皇帝身边总是有那么多佞臣,理性的双眼总是被迷惑,很多时候我们失去了客观判断的能力,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家庭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又是第一位,然后才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一个积极向上、快乐平和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而健康积极的社区文化对孩子的心灵成长同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教育者,老师和父母应该是这种文化或关系的主导者,我们有义务为创造这种关系,让孩子在民主和平等的环境成长,在爱的陪伴下感受温暖。
和孩子共同成长。没有谁天生就是合格的教育者,包括父母和老师。但我们是天生的学习者。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改变自己、否定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过程。在这样过程中,我们不断的适应世界,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事物。人最可悲的就是,生活的一成不变,让我们现在就能看到几十年后的自己,人生没有惊喜、没有希望、没有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成人和孩子是一样。我们都在学习,都在改变,都在提高。我们不讲教育,教育讲的多了,好像教育就是为了孩子。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让自己活的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自己的人生成功了,我们自然就会影响孩子、鼓励孩子、指导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不需要太多的刻意。不要以为只有孩子才需要学习,我们更需要学习。学习如何生活、如果面对困难、如何思考人生。学习如何通过阅读和游历提高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这无关考试和升学,但这是更重要的事。学生的学习也不仅仅停留在考试阶段,除了考试,人生真的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却一直被我们忽略,或是把这些重要的事情排在后面几位。成长是一生都要去实现的事情,唯有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才能收获不平凡的幸福。对于成年人 而言,就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看看自己的行为是否还是一个学生,不断学习,积极向上,目标明确,对社会、对他人能贡献自己的责任,让他人因此自己的存在感到幸福。如果自己能做到,我们不谈教育,孩子的一定会健康成长。
读完此书,我隐约的感觉到,教育的问题,根本上说是哲学的问题。对教育的理解,就是对生命的理解,不理解生命,不尊重生命,不遵循生命成长规律,把教育当做一件任务、当做一项技术,教育是无法融入生命,催发生命的。甚至我在想,我们可以抛开教育来理解教育。不谈教育,只谈如何做人做事,对孩子如此,对老师和家长也是如此。自己做的好了,按照生命基本成长规律,按照社会发展需要,塑造自己,那孩子也一定跟随我们,健康成长。教育不是孤岛,或者说原本就没有教育。最初的教育是融入在我们的一言一行,出发于我们宇宙、苍生、人类和大自然的理解中。我们走的太远,建起了高楼大厦,却忘了初心。作者希望让教育明亮,就是让我们不要忘了教育的初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