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是一个整体·读《童年的王国》

(2018-03-12 06:31:21)
标签:

人智学

整体性

周期性

阶段特征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斯坦纳《童年的王国》一书有感

教育是一个整体·读《童年的王国》

 《童年的王国》是鲁道夫·斯坦纳对即将在英国开办华德福学校的教师们做了一系列的演讲。内容涉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教育的本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等等。斯坦纳强调,教育是一个整体,对儿童的教育需要建立在对人真正的了解之上,而教育者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

(一)

 鲁道夫·斯坦纳,社会改革家、艺术家、教育家,开创了名为人类智慧学(简称人智学的精神科学,也是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

 1861年,鲁道夫·斯坦纳出生于奥地利邦(今位于克罗地亚)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位铁路公务员,因工作关系经常在奥地利邦境内搬家。斯坦纳在小学期间的少量课堂之余便开始独立自修,求取知识,尤其对几何学感到兴趣。他自称在十六岁那年已经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他在维也纳科技大学攻读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同时到维也纳大学旁听哲学、文学和历史相关的课程。

 在读大学期间,斯坦纳潜心研究科学和歌德的科学著作,并深受歌德的认知理论影响,并因此受聘在魏玛刚成立的档案馆工作,负责编辑歌德与席勒的著作,并在各种场合进行演讲。十九世纪后期,神智学兴起。该学说认为,历史上所有宗教都是由久已失传的“神秘信条”演化出来的。并为此成立了神智学学会,专门研究心理、精神、超能力、通灵等。从1902年到1909年,斯坦纳任世界神智学会德国分会主席,并以神智学讲师身份受邀于欧洲四处旅行演讲。法国古老的神秘学权威爱德华·稀雷1906年写道:“斯坦纳在描绘精神世界中的事件与事实时,非常肯定和有把握,他看到未知领域中的景象和物体,他让人们看到宇宙现象的现状。听他演讲时,你没法不相信他对精神世界的洞察力。”一直到他去世前的二十五年之间,他总共演讲过6000多次。他的演讲由他的学生记录并让他修改成书出版,这些著作占了斯坦纳现存作品大部分。

 自七岁开始,斯坦纳就常有心灵体验。渐渐长大之后,他才了解,他所经验的世界有一部份是超越一般人感觉之外的灵性世界。成为神智学者之后,斯坦纳仍然继续自己在灵性科学上的研究,斯坦纳认为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精神领域,1909年,他将自己有关灵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整合,构建起人智学的理论体系。人智学是“人类的智慧”一词的简称,是一门“灵性科学”,是关于人类生命本质及精髓的观念,也是对自然科学的补足。自然科学所谈关注的是物质、物理等问题,而人智学则透过探寻生命存在的起源及资源,以此来解开人类生存及命运的奥秘。

 人智学创立之后,很快就在全世界迅速传开并成立人智学协会,追随人智学的专业人士根据斯坦纳对教育、医学、农业、管理、美术、表演等领域的论述建立起各自完整的理论体系,展现出很有特色的专业流派。斯坦纳有关人智学和教育学的巡回演讲,也受到人们的广泛追捧,每次举办讲座前来听演讲的人都非常多,有时候还需要警力来维持秩序。

 有一次,斯坦纳到德国的华德福卷烟厂参观,并对卷烟厂的工人发表了人智学和基于人智学的教育演讲。卷烟厂老板听了他的演讲之后,邀请他为工人的孩子们创办一所学校。由此开始,一个与传统教育不同的、基于斯坦纳的人智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新式学校开始了其百年发展历程,直到今天依然在为世人提供鲜活的教育案例。

(二)

 1924年的8月,鲁道夫·斯坦纳来到英国的托基,为即将开办的英国华德福学校的教师们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他的若干次演讲的文字整合稿,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童年的王国》一书的内容。

 斯坦纳认为,好的教育应该关注儿童身体、灵魂、精神的全面协调、和谐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文化课的内容,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艺术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对社会有价值的、幸福的人。

 在《童年的王国》一书中,斯坦纳重点强调了如下几个教育观念:

 其一,生命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既体现在儿童的成长不是一个孤立的身体发育的过程,而是“身体、灵魂、精神”三者之间有机联系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也体现在教育对人的影响是终生的。斯坦纳说,假如一个人在五十岁的时候患有严重的动脉硬化症,其原因就是八九岁时对他记忆力的超负荷要求导致的后果。五十岁的成年人与八九岁的孩子本就是一体,是同一个人。人的生命是统一的,生命中的一切都相互联系着,儿童时期的不当教育,对其一生都有影响,而且会在不同的年龄段逐渐表现出来。要想做好教育,仅仅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必须从人的这个整体的角度去了解人。只有当你正确理解人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之后,才能意识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显著差异。

 其二,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其身心发育的特点有很大的区别。斯坦纳认为,儿童在七岁左右换牙期到来之前,感觉器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外部环境的各种信息,通过感官刺激着孩子,也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像一袋面粉一样,你在上面印了一个什么印子,它就会保留这个印痕,成为它生命的一部分。从换牙期开始到大约14岁这个阶段,儿童基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幻想以及想象能力得以迅速发展,他们会问很多问题,想象力非常活跃。在这个阶段,最恰当的学习内容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素材,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采用想象性的图像、影像的方式,不能太过抽象。到了九、十岁左右,儿童才能逐渐形成自我的观念,才会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区分开来。斯坦纳指出,人的身体中那些具有节奏感的运动是永远不会疲劳的,比如说呼吸、心脏的跳动等等。教师要让学生爱上学习、不因为学习而感到疲劳,就必须要研究儿童,按照他们的节奏系统去实施教学。

 其三,教育应该具有整体性。斯坦纳指出,让学生在教室里观看一个树枝、一片树叶,或者终止一株小禾苗来学习植物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些都是不是植物真实的生存状态。植物要生存,一定是在土壤之中,土壤中不同的微量元素,导致了植物的叶子以及花卉的色泽。空气、阳光、水以及一年的气候变化,对植物也有很大的影响,必须将植物放在地球这个系统中来考虑,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才能真正理解其生长的意义。而对动物的研究就与此有很大的区别,每种动物都有一种特性,而人汇聚了各种动物的不同特性,人类具有所有动物的品质,也是所有动物外观的综合。要研究动物,也需要把人和动物看做一个整体来思考。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在九、十岁之前,孩子还不能清晰地区分自我和外部世界,因此对他们进行教学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就要具有整体性,不要认为地把孩子和外部世界进行分割,造成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学科的设置与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有直接关系的,十多岁的孩子能够区分自我和外部世界后,也逐渐能理解因果关系了,那些主要以因果关系为思维方式的学科如物理等,才可以让儿童进行学习。学科设置的整体性,也在这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其四、教师应具有专业性。要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生命的整体性以及教育的的整体性特征来对儿童实施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加强学习,加深对儿童的理解,要能够根据儿童的实际确定教学内容,引导孩子富有情趣地开展学习;要建立起教学的整体性观念,注重让学生通过周围环境中所看到的事物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方法。比如说教孩子画画,上去就直接让孩子用线条来画一个动物、植物等,就是很愚蠢的做法,是不关注孩子对真实世界的理解的。在孩子的眼中,只有色彩、明暗等感觉,是没有线条的,线条是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一种实体,是两种颜色的分界处所形成的轮廓。教孩子画画,要从色彩的涂抹开始,慢慢过渡到线条,这其中就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准;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依据学生的特点、按照学习的节奏来开设综合性的、主题性的学习内容,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世界。

 还有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

 斯坦纳的人智学将人的生命分成7年一个小的周期和21年一个大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周期发展的特点不同,每个小周期和每个大阶段都有比较独特的特征。当然对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这些周期和特征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一大阶段021岁,是身体生长而灵体衰减的阶段,孩子来自精神世界(灵界),带着灵性(自性)和生命蓝图自愿投生到物质世界(地球)来体验和学习,首先需要一个能够承载其灵魂和精神的物质身体,并学习环境中的一切来适应这个物质世界,这个阶段是身体(意志)驱动的学习阶段。

 07岁:乳齿换成恒齿之前的身体发育。在这段时期,身体发育的重点集中神经系统、眼睛、耳朵、鼻子等感觉器官所在集中的脑部。这个时期是“吸收”能力最强的时期,犹如全身都是感觉器官,毫无防备地接受所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刺激。要让孩子感受到“世界是善良的”“ 我被这个世界所接受”,这会决定孩子的一生伦理意识。

 714岁:开始建立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人际关系。以胸部的肺与心脏为主的呼吸循环器官,在这段时期发育成熟。生活的节奏、癖好或习惯也是在这个时期养成。孩子在世界和周遭的人之间,产生接受与给予的相互关系,从这样的体验进而建构起各种人际关系。内心世界在九岁前后就会变得很丰富,也会强烈意识到周围的世界和“我”之间的不同,所以有时候会出现孤独感

 1421岁:对于人生产生冲动与烦恼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以四肢和腹部为中心的肌肉、消化代谢器官逐渐发育,生殖器官也在发展成熟。一边对于“我是谁?从哪里来?”产生根本性的质疑,一边要面对现实世界,也会对迈向独立的人生感到不安。

 第二大阶段2142岁,心魂的成长。社会经验或是人际关系各种经验,会使人的心魂变得成熟,因为在不断重复“接受”与“给予”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重要课题。

 2128岁:走入新世界或遭遇自我障碍。跨入成人时期,开始走向靠自己的力量与责任而获得自由的人生。对工作还是有强烈的不安,二十八岁左右,将会遇上“青年期危机”,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自己能力的极限,感受到独自走在人生路上的恐惧。

 2835岁:确立人生,深深往下扎根。已经累积了工作经验并建立了家庭,也体验到对他人的爱、狂热、反感或者支持,获得了各种社会经验及人际关系体验,在建立自己的基准和价值判断的同时,也形成了坚持的理念。大脑的联结中心会在35岁左右达到效率的最高峰。大多数伟大的宗教导师和哲学家,在35岁都获得了至关重要的体验。

 3542岁:意识到人生必须过的更符合自己真正的想法。想要与他人分享自己在人生中所得的愿望显露出来,会感觉人生进入了折返点,同时也感受到身体逐渐衰老。开始想摆脱责任的桎梏,追寻真正的自我。开始寻找全新的价值观与判断基准。

 第三大阶段4263岁,是身体衰老而灵体生长的阶段,是人类真正的成熟期。在这个阶段,身体会依照四肢、腹部、胸部、头部的顺序开始衰老,但相对的也获得智慧和品德。

 4249岁:传承经验,转往新领域也很活跃。这一周期,通常会发生一个重大的变化。仿佛一个人将自己半生所有的经验在这个年纪拿出来,开始消化,再从中汲取新的理想以及人生中新的方向。准备好去取悦自己而非社会,并获得对自己独特性的真正的理解。

 4956岁:倾听本我的心声。身体不再矫健、活力的衰退,逼着这个人将注意力更频繁地关注内在。虽然以肺部、心脏为主的呼吸循环系统逐渐衰退,但还是可以发展更具深度的思想、道德以及伦理观。同时必须扮演好年轻一代的父母及经营者的角色。

 5663岁:回顾人生,且洞察力更强的时期。生活处境会开始在这一阶段发生改变。因为身体的衰老,反而可能对世界或人生的洞察更加深入。这一阶段通常充满内在的宁静与接纳。与自己和平共处、更能接纳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所实现的成就。

 第四大阶段63岁以上,绽放睿智光辉的时期。也是逐渐摆脱命运的束缚而获得自由的时期,虽然偶尔会身体不适、疾病缠身,但还是有健康的时候,而且有可能获得新的能力。在这个时期,人们能够绽放睿智的光辉,解决一直以来的人生课题,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丽。

 因为讨论的是儿童的教育,斯坦纳在《童年的王国》这本书中重点讲了与童年相关的两个周期(0-7岁,7-14岁)孩子身体、灵魂、精神的变化情况,对其他大的阶段和周期变化没有过多涉及。我是从他的其他著作中了解到这些的,觉得很有意思,写在这里和大家一到分享。

(四)

 在斯坦纳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还远没有现在发达,人们对遗传、对意识等的认识还很肤浅,一些说法要从神学那里找寻“源头”,我们今天研究斯坦纳的著作时,可能会因此而感到好笑。但他的教育观念,它的整体教育思想,他对人的发展阶段等的研究,还是很有道理的,很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童年的王国》 []鲁道夫·斯坦纳/  霍力岩  李冰伊/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选择善良
后一篇:守正与创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