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营之道,人生哲理·读《六项精进》

(2018-02-26 06:35:50)
标签:

唯谦受福

诸行无常

积善余庆

六项精进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稻盛和夫《六项精进》一书有感

经营之道,人生哲理·读《六项精进》

一个人,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让自己创办的一家企业进入到世界500强,肯定是牛人了,能够创办两家企业都进入世界500强,那一定是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理工科出身的他,27岁创办京瓷Kyocera52岁创办第二电信KDDI,两家企业都进入了世界500强。2010年,他临危受命出任日航董事长,当年就扭亏为盈,再次创造企业经营的奇迹。

“六项精进”是稻盛和夫依据京瓷、第二电信的经营历程,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总结提炼出的修身、经营至理。在稻盛和夫看来,“六项精进”是搞好企业经营所必须的最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度过美好人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条件。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六项精进》一书,由稻盛和夫的几篇演讲稿组成,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觉得这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在用最为通俗的语言向你传授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哲理。

读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一、惟谦受福

惟谦受福”出自《了凡四训》之四“谦德之效”一文。了凡先生在其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辛未年,我到京城去会试,我的同乡嘉善人一起去参加会试的大约有十个人,这其中丁敬宇最年轻,而且非常谦虚。我告诉同去会试的费锦坡:这位老兄,今年一定考中。费锦坡问我:怎样能看出来呢?

我说:只有谦虚的人,可以承受福报(惟谦受福)。你看我们十人当中,有像丁敬宇这样诚实厚道,一切事情,不抢在人前的吗?有像丁敬宇这样恭恭敬敬,一切多肯顺受,小心谦逊的吗?有像丁敬宇这样受人侮辱而不回答,听到人家毁谤他而不去争辩的吗?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岂有不发达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稻盛和夫将“惟谦受福”作为做人的基本原则,持之以恒地予以践行。他认为,一个人必须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唯有谦虚才是学习上进的源泉。有不少企业家,在创业阶段都非常努力、勤奋,但事业有成之后就骄傲起来了,以为所有的成功都是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为,感觉自己比别人要技高一筹。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会变得傲慢,随之而来的,就是经营团队成员之间产生隔阂,企业运行不再和谐,最终必然导致企业的衰败。有不少企业不能长久地办下去,与经营者做人不谦虚有很大的关系。

稻盛和夫还结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来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要有敬畏之心。在人类演变的历史上,有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始终是靠着自然地恩惠才能生存的,人类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感、感恩之心,这从远古时代以来人类供奉的各类自然之物就能看得明白。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突然有了改造自然的本领,很多梦想都可以变为现实。从宏观上看,人类飞进了宇宙空间,就微观而言,人类踏进了纳米世界,或者已经能够操控生物的DNA。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知不觉地就生出了傲慢,认为自己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慢慢地就丧失了对整个宇宙的敬畏,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恩。很多人将这样的傲慢心态运用到了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无形之中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但却不能觉察。

在稻盛和夫看来,一个人所具有的才能,都是天授的,是从上天借来之物,个人借用这种才能而创造的成果,属于自己但并不归自己所有,没有方方面面的全力支持,个人是不可能做出优异的成绩来的。功劳不能由个人独占,而应该用来为世人为社会谋福利。始终把个人的才能用来为“公”是第一义,用来为“私”是第二义,这是谦虚这一美德的本质所在。

在企业经营中永远保持谦虚之心,才能将整个团队凝聚在一起,团结一致,同一方向,始终保持心心相印的和谐气氛,共同推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在生活中始终抱持谦虚之心,明确有大家才能有自己的道理,明白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别人在为我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内心里怀着感恩之心,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在世界观上始终明确不是我们在自然中“活着”,而是自然“让我们活着”, 牢固树立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做到戒骄戒躁,就能感受自然带给人类的美好。

二、诸行无常

诸行无常为佛教的三法印之一。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这句话告诉我们,凡是存在的,都有变化,凡是不存在的,就不会有变化。既然存在的必然有变化,我们就要接受这种变化,顺应这种变化,而不是自寻烦恼。人的心境是随着你对事物的看法而来的,心境好了,无论遇到怎么样的变化都会有办法去应对。

稻盛和夫在企业经营的整个历程中,经历了多次大大小小的经济波动,有无数的企业因为无法承受经济大萧条的压力而倒闭了,但稻盛和夫的企业却一次次地渡过难关,即使在再困难的时期也能够实现10%左右的销售利润,创造出了企业经营的奇迹。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时代,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稻盛和夫的秘诀之一是以谨慎的态度经营企业,打造高收益的企业体质,形成值得自豪的财务体质宽裕的企业。谨慎体现在不轻易向银行贷款上,始终利用自己的多年积累的、内部留存的丰厚资金来保障企业的发展;高收益来源于技术和产品的高品质和不断的创新。在承接一些知名企业的元件加工任务时,因为知名企业的要求苛刻,很多负责加工的企业怨声载道,不断提出抗议,而稻盛和夫却将其作为对企业自身的磨炼,借此来提高自己产品的品质和工作的效率。几年之后,那些不断抱怨的企业一个个销声匿迹了,唯有京瓷在茁壮成长,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高收益。在稻盛和夫看来,高收益是一种抵抗力,使企业在萧条的形势中照样能站稳脚跟,同时,因为企业有大量的资金储备,还可以利用经济萧条时期设备便宜的契机,加快设备投资,为企业再次飞跃提供动力。很多人对稻盛和夫将大量的自有资本储备起来感到奇怪,认为这不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理念,在投资者看来,这些自有资本应该进行再投资,以创造更多的利润。但稻盛和夫不这样想,他始终未雨绸缪,思考着如何在经济大萧条的时期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渡过难关,而体质宽裕的财务就是根本。

稻盛和夫的秘诀之二是怀抱着为社会,为世人的纯粹动机来经营企业,而不是总是想着为自己谋其私利。日本原来的电信行业也是垄断经营,价格非常贵,社会各界意见颇大。国家允许其他企业介入之后,很多大的企业考虑到其中的风险,都不愿意涉足。稻盛和夫思考了半年,反复追问、审视自己想介入电信领域的动机,在坚信自己没有其他私念,就是为了促进电信费用的降低以造福人民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创建了第二电信,在不被大家看好的情况下披荆斩棘,一举成为日本第二大电信营运商。

20世纪初期的英国哲学家詹姆斯·埃伦说过这样一段话:心地肮脏的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涉足的领域,心灵纯洁的人随意踏入就轻易获胜,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原因是,心灵纯洁的人总是气定神闲,他们总是以更为明确,更强有力的目的意识,来引导自己能量发挥的方向。稻盛和夫认为,在纯粹的、高尚的思想里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让对方高兴,让对方生存,帮助对方,为对方好,当具备这样美好的关爱之心、利他之心时,一种超越自己的伟大力量就会自然地添加进来。这是这个世界依然存在的真理。

稻盛和夫在取得企业经营的成功之后,主动创办盛和塾,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营之道传送给世界各地的企业管理者,并设立的专项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因为学习了他的理念而取得成功的经营者,这本身就是一种利他主义,在奉献自己的智慧的同时,也让自己拥有了超越自己的伟大力量。

三、六项精进

如前所述,“六项精进”是稻盛和夫提炼总结出来的经营之道、人生哲理。如果人们能够日复一日地持续实践这“六项精进”,人生必将更加美好,美好的程度甚至超乎我们自己的能力和想象。

第一,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拼命工作是一切生命都在承担的义务,你看那水泥道路缝隙中的小草,在悬崖绝壁中生长的树木,在极寒环境里生活的动物,在几千米深的海洋谷底里生长的鱼类,那个不是拼尽全力地努力生长?动植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全力投入才能更好地思考,从而产生更好的创意,同时也可以磨炼灵魂。中国有句古话说“小人闲居不为善”,意思是说人一旦有了闲暇,就会动不正经的念头,干不正经的事。反过来,专注于工作,就不会有非分之想,没有时间思考多余的东西了。

第二,要谦虚,不要骄傲。真正的成功者,尽管胸怀火一般的热情,有斗志,有斗魂,但他们同时也是谦虚的人,谨慎的人。满招损,谦受益。

第三,要每天反省。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一定要进行反省,客观、真实的肯定自己的成绩,所获得的经验,检点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长;反思自己做的不妥的、错误的甚至是失败之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时加以修正。人的心灵像庭院,如果不经常打扫,就会长满杂草。每日的反省,就是为了清扫心灵的杂草。另外,人的内心同时居住着卑怯的“自我”和“利他”的“真我”,通过反省,能够抑制“自我”,从而也能磨炼灵魂和心志。

第四,活着,就要感谢。稻盛和夫是一个佛教徒,晚年更是皈依佛门。在他小的时候,曾和父亲一起到寺庙里受戒,和尚师傅告诫他,今生今世,只要活着,就要诵经:“南曼,南曼,谢谢!每天向佛陀表示感谢。”如果能这样做的话,以后的人生会很顺畅。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稻盛和夫始终坚持这一点,这让他受益匪浅。

第五,积善行,思利他。“积善之家有余庆”,多行善,多做好事就会有好报。同时要分清“大善”和“小善”,如果不明事情原委,只凭感情和同情就为他人慷慨解难,那只是“小善”,说不定还可能会招致不好的结果。

第六,不要有感性的烦恼。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可能始终处于顺境,总会遇到各种烦心的事情甚至是灾难。在面对这些烦恼和灾难的时候,要想到灾难的发生,是自己过去犯下的罪孽的报应,如果没有殃及性命,到此为止的话,那反而是值得庆贺的事。已经发生的事情既然无法改变,就干脆把它忘掉,将全副精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这是最要紧的。

稻盛和夫的成功,与他坚持这六项精进有很大的关系,他的盛和塾的弟子们在学习了这些经营哲学之后,也一个个发现了企业经营的新天地。其实,这“六项精进”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六项精进》  []稻盛和夫/  曹岫云/  中信出版社  2011.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