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野圭吾《白金数据》一书有感
几年前读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就被他的写作风格深深吸引。在“微信读书”APP上看到他的近作《白金数据》的简体中文版出版发行,立刻放到了自己的书架中。在春节假期里有这样一本书为伴,是很开心的。
(一)
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家,其作品以情节跌宕诡异、故事匪夷所思而闻名。《白金数据》是一部科幻悬疑推理佳作,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日本警察厅特殊解析研究所建立了国民遗传基因情报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行的DNA搜查系统可以根据遗留在现场的毛发、体液等证物迅速且准确地锁定犯罪者,使日本警方的破案率和破案效率飞速上升。
神乐龙平是特解研的分析主任,具有双重人格,需要定期去医院找水门教授进行过治疗,通过引导体内另一重人格“隆”的出现以确保在日常生活中不会突然出现人格反转。浅间玲司是一名刑警,他对传统的现场勘查、线索排查式的办案方式情有独钟,不太能接受DNA检测带来的办案方式的新变化。这两个人是这部小说的两个主角,一个代表着科技发展的新方向,一个代表着刑警办案的老传统。两个原来互相并不买账、甚至还有点敌意的人,因为一件离奇的案件逐渐走到了故事的中心。
开发DNA搜索系统的是一位叫蓼科早树的数学天才,她和哥哥就住在水门教授所在的医院里。在神乐龙平到医院里进行人格反转期间,他们兄妹俩被杀死在房间里。这所医院戒备森严,24小时有人查看监控器,没有发现有外人进入。凶杀案是如何发生的?根据在现场查获到的犯罪嫌疑人的一根头发,神乐龙平进行了DNA分析,没想到分析的结果却是他自己?神乐龙平觉得不可思议,想查出事情的真相,与此同时,浅间玲司又被告知不要再继续追查这件案子,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神乐龙平在白鸟里沙的协助下“逃跑”了;浅间玲司不甘心就此罢手,在分析与蓼科早树兄妹凶杀案相关的线索时,发现了相关联的几起案件都和“电击器”有关。这是一种可以让大脑兴奋起来的电子装置,有点类似现在的毒品,而且有人对这样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制作出了超级版的电击器,已经连续有几起使用了该超级电击器的年轻女人因此受害,罪犯还留下了精液,但DNA搜索系统却找不到犯罪嫌疑人的任何线索。这个被称之为“NF13”的罪犯,是如何逃避DNA搜索系统的布控,以至于逍遥法外,可以随心所欲地犯法呢?
为了查明真相,神乐龙平历尽千辛万苦,期间还多次遇到他的另一人格“隆”的女朋友铃兰。他到蓼科早树兄妹的老家去查询资料,又被当地的警察搜捕,差一点把命都给丢掉了。在经历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理清了事情的脉络,但就在他返回东京的路途中,白鸟里沙也被同一个罪犯杀害了。走投无路的神乐龙平无奈选择相信浅间玲司,并在浅间的帮助下找到了DNA搜索系统的修正软件——“白金数据”。为了保护那些政府官员的利益,有一部分人的DNA数据被屏蔽掉了,这些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因此不会担心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也赞成对采集所有国民的DNA数据进行立法,以用来防止犯罪。罪犯“NF13”利用了这个“白金数据”,将自己的DNA数据信息也放了进去。正是因为如此,DNA搜索系统找不到他的比对数据,他连续制造了多起恶性案件,却始终未被发现。
难道罪犯“NF13”就是那些被保护的官员中的一员?到故事的结尾才知道,制造这一系列恶性案件的人,竟然是道貌岸然的水门教授。借助帮助神乐龙平治疗以及为蓼科早树兄妹提供研究空间的有利条件,他将自己的DNA偷偷存入了“白金数据”,避开了DNA搜索系统的比对检查。他连续强奸并枪杀年轻妇女,就是为了检验自己的“隐蔽”性;在获知蓼科早树兄妹破解了“NF13”与“白金数据”的关联后,毫不犹豫地枪杀了他们;在获知白鸟里沙要检测被害人体内残留的精液来确定犯罪嫌疑人,用超级电击器将其杀害;在获知神乐龙平和浅间玲司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后,也准备杀人灭口,并嫁祸于人……看上去学术造诣深厚又平和稳重的水门教授,竟是一位即攀附权贵又想控制人心的疯狂的科学家。
(二)
《白金数据》从当下科技发展以及人脑、人的心理研究的成果出发,借助充满悬念的故事,对未来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展望,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弄清DNA的双链双螺旋结构之后,分子生物学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DNA把我们的遗传信息进行编码,将数据传递到维持生命体的细胞内并产生下一代生命体。一个生物体携带的全套遗传信息,即基因组。具体化学分子是DNA线状分子。分子中每个有功能的单位被称作基因。对于DNA的遗传物质特性及其结构和编码机制的认识,都是革命性和基础性的发现。
从1987年开始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致力于将人体内约2.5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图谱,该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破译人类遗传信息,对生物学、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都将产生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作者东野圭吾显然对此事非常关注,他向读者描绘了基因研究未来发展的一个场景——日本要构建包括全体国民在内的DNA数据库,来遏制各类刑事犯罪问题。通过犯罪分子残留在现场的少量毛发、血液、唾液或汗水,以及粘膜或皮脂、耳垢之类的东西上采集到犯罪嫌疑人的DNA信息,和DNA搜索系统存储的信息进行比对,可以很快给出犯罪嫌疑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身高、体重、体型偏向,以及是否有先天疾病,并能进行外表的合成,相似度很高。
如果所有国民的DNA数据都得到了采集并存储在DNA搜索系统之中,那将对每个人都是一种威慑,谁也不敢轻易做出出格的事情,否则无所遁逃。在这本书里,神乐龙平致力推进的,就是全民DNA数据库的建设,而“NF13”的出现,带给了他很大的困扰。
美国精神病大词典给双重人格的界定是:“一个人具有两个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为双重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肉体有两个灵魂,通常另一个人格的产生就是自身为了逃避现实而衍生出来的一个“灵魂”。这其中,最为经典的应该是“安娜案例”了。
安娜是一名21岁的未婚女性,出身于维也纳的犹太家族,她第一次和她的主治医生Josef
breuer见面(以下简称J)只是抱怨自己长期咳嗽。J看到她不说实话,就对她实施了催眠,并成功地使她敞开了心扉。在治疗的过程中,J发现她的体内出现了另一个种人格——安娜2。安娜是内向的、抑郁的,安娜2则完全相反,是叛逆的、行为古怪的、敌对的、甚至是反社会的。随着安娜父亲的去世,她的两种人格的转换频率越来越快,后来的情况更加糟糕,开始有自杀倾向,而J却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治疗才好,于是,她被
J转移到特殊的地方监护起来。后来,安娜突然出现了回避喝水的症状。J看到这一架势,不得已再次对她进行催眠,答案紧接着浮出水面:有一次,安娜看到一条狗在水杯里喝水,顿时觉得非常恶心。J顺势诱导她表达出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当安娜从催眠中醒来时,她的恐水症竟奇迹般地好了。J顿时领悟到了这种后来成为精神分析技术主要治疗方法的东西,那就是:宣泄!多重人格的身份并没有妨碍安娜后来成为一个杰出并且成功的人,随后的几十年里,安娜成为了德国法兰克福犹太孤儿院的领导者,建立了犹太妇女联合会,开办未婚妈妈之家,致力于妇女儿童事业。1954年
,前西德政府特地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来纪念她。
神乐龙平就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从故事的交代看,他有这种疾病一个很重要的动因就是因为他的制陶方面首屈一指的父亲的伟大作品,竟然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所完全模仿,连他父亲都不能分辨的出来。这样他父亲心里彻底崩溃,同时也给神乐龙平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刺激。为了不因为双重人格的变换而影响工作,神乐龙平找到水门教授进行治疗,水门发明了一种称之为“反转剂”的像香烟一样的药物,只要抽上一支,就可以自动反转到另一种人格“隆”,而且每周一次的频率,可以保证“隆”在其他的时间段里不在干扰神乐的工作和生活,两个人格在他的肉体上相安无事。神乐所不知道的是,“隆”主导的他的肉体的时候所做的很多事情,只知道再次反转回来的时候,留给他的就是画室里的那些带有抽象色彩的绘画。这实际上就是通过“宣泄”的方式治病的过程,只不过被东野圭吾描述的更加“与时俱进”了。
故事中,还有很多“黑科技”,比如说从现在流行的刷脸识别到静脉识别,像毒品一样的电击器……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三)
这部小说揭示的问题更值得读者思考。
一是有关权力和公正的问题。所谓的“白金数据”,实际上就是社会上层达官贵人及其亲属的数据信息。他们将处理过的、剔除了“白金数据”的DNA数据存入搜索系统,从而拥有了超越一切的特权。如果他们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不会因为DNA搜索系统的存在而被检索到。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他们就会阻止DNA数据采集的立法,让搜索系统无法建立起来。也就是说,新技术的应用是建立在阶级制度稳固、政府要员有特权的基础之上的。想想看,这样的现象在世界各个国家是否都是非常普遍的?科技并不能带来平等,人类手中的技术,永远不会有绝对平等的概念。
二是有关科技的双刃剑问题。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福音,同时也会给大家带来伤害。任何一件事都有其双面性,善与恶、丑与美、是与非、真与假都是可逆的。今天,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突飞猛进,人们对科技发展的恐惧也是与日俱增。在《白金数据》中,普通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DNA隐私,无奈只得选择离开城市,回到山野打猎,重新回归最为原始的生活状态,这就是我们着力追求的未来吗?神乐龙平发现,自己那么努力,那么优秀和骄傲,但连个普通人都算不上,唯一拥有的就是那另一个人格“隆”。到了最后,神乐也唯有舍弃这个世界,用学习陶艺的方法,捡起被自己曾经舍弃的记忆和过去。
三是有关科技和人性的问题。科学技术发展本身并没有问题,出问题的是人性,是人心叵测。一个好的技术,可以造福天下苍生,减轻刑警办案的难度和压力,增加对不法分子的威慑力,这本身不是问题。出问题的是那些掌握了高尖端技术的人,是那些充满控制欲望的人,是那些总希望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人类本性上的这些缺陷,是科学技术所不能补偿的。科技能够弥补系统的不足,却永远弥补不了人性的缺点。这本书封面上写着的“这本书说到底,终究还是人性的问题”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品味。
《白金数据》 [日]
东野圭吾/著
王蕴洁/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0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