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回归本源
标签:
教育目的教育规律家庭责任资源整合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写在我的新著《让教育更明亮》出版之际

我的新著《让教育更明亮》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这本书想探讨的,是关于教育本源方面的问题。
最近有一篇文章,说2017年中国主导了全球焦虑化的进程,其中的一种焦虑,就与教育有关。学区房、培训机构和各种证书、幼儿园的虐童事件……几乎每一件与教育相关的事情都能带来众多的围观者,并在瞬间引发集体焦虑。
过去,对教育的评价缺少标准,我们一直怀疑自己的教育存在问题,对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育充满向往,总是觉得“国外的月亮要比中国的圆很多。”随着PISA测试等引进中国,上海先后两次都取得了数学、科学和阅读测试的全球第一,而且有很高的均衡程度,让大家忽然发现我们的基础教育原来也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样不堪。英国教育大臣多次率团到中国、到上海访问,还把上海的数学教材引进到英国,更让我们看到我们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质量所具有的优势。按道理,我们应该将原来提着的那颗心放下来,用更加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学习,用更加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基础教育。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尽管上海已经为学生提供了全球领先的基础教育,家长们依然焦虑万分,毕业班的孩子们从早到晚忙着刷题,那些低年级的、甚至才1岁多一点的孩子,也纷纷加入到启智早教的培训大军之中,让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赚得钵盆满满。每一次考试,如果孩子得了90分,而别人家的孩子得了91分,家长就会焦虑,因为这意味着今后可能上不了好的高中,进不了985大学,失去更好的就业机会。家长的这些焦虑,迫使更多的孩子被迫接受超前教育,接受题海战术。孩子因不堪忍受这长期的折磨而频频发生的自残事件,并没有让更多的家长惊醒,让他们增添的,是对现状的更加焦虑,以及将更多的要求和希望转嫁到孩子的身上。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焦虑,为什么面对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依然不能做到淡定和平和?我想,问题不是出在技术层面,而是出在思想认识层面,是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出了问题。
首先,是家长给孩子的定位。在我们这个社会结构中,精英群体是非常小的一个群体,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的普通人,开开心心地去自己喜欢的事情,既能服务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又能呵护亲人、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应该成为很多家庭的共同价值追求。但现在的家长,几乎没有这样的共同价值观,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都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技高一筹,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样的价值追求,使得家长从孩子出生的那一时刻开始,就无法再淡定,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的比自己孩子好,立刻产生危机感和焦虑情绪;看到很多家长都在送孩子去补习,自己无论如何也坐不住……尽管有时候这些家长并不认同教育孩子的一些做法,但一个个还是选择了“从众”,选择跟着大家一起干,以免孩子被这个群体所超越、或者所淘汰。
其次,是学校的价值错位。在以分数、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工作的社会环境里,学校和教师为了自身的生存,自然会选择把分数作为“命根子”来看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具体的教育场景中被扭曲,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观——很多教师完全认可这样的教育观,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地实施。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很多,比如说2017年11月份被媒体曝光的桃江几十位学生的肺结核病疫情,前几年的“吊瓶班”照片等等。“以人为本”的教育口号虽然被学校和教师叫的很响,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所做的却是目中无人的事情,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其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远没有高考的分数、学校的排名重要,甚至学生自己也认可这样的价值观念,愿意付出身心成长的代价来维系学校的“荣誉”,成就学校的“光荣与梦想”。
再次是社会价值观的模糊。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是我们的社会价值观的主轴、核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也是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和多样化的一个阶段。一方面,诸如拜金主义、青春偶像、享乐主义、自由经济……等多元的价值观日益被人们所推崇,并在社会实践中重构着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方式;另一方面,那些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如学历主义、身体地位等依然在主导着人们的生活,为了获得良好的工作机会和社会地位,很多人身不由己地加入到了激烈竞争的行列之中,不少社会培训机构也趁机推波助澜,不断制造紧张的氛围,更加增添了整合社会的焦虑感。
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出现的这些方面的问题,与我们太过于注重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太在乎别人对自己评价有关,更与自身对思想观念的反思、认识不够有关。《让教育更明亮》一书没有这样的功力,可以一揽子解决上述问题,但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发社会各界对教育本源的思考,对自身所持有的价值观的反观。
这本书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教育目的的探讨。从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批判性思维、为生活而学、成为合格的公民、走自我发展之路、感受生命的气息等角度,和大家一起来梳理和探讨教育的本源是什么,我们应该为孩子营造怎样的生活环境和氛围,促使这些目标的实现。
第二部分是讨论教育的规律。万物生长都有自身的节奏和规律,教育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揠苗助长的故事,提醒的就是尊重规律的价值和意义,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不知不觉地就会做出违背规律的事情来。教育的规律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建立在对孩子成长特征、对生命节奏的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这些规律已经被我们的教育前辈总结出来,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科学与脑科学等学科依次揭示,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对这些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部分是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当今社会上几乎所有的职业都需要持证上岗,可面对育人这样一件如此重要的事情,却没有机构来承担对家长的培训之责。很多家长都是在稀里糊涂之中成为父母的,在不断的后悔和无尽的遗憾之中实施对孩子的教养的。父母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需要了解孩子的那些生长特点、创造怎样的生活环境,怎样让孩子走向自我发展之路,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或许能够给父母提供一些帮助和支持。
第四部分的资源整合,其实想说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如何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这一部分,讨论了当下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分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应该承担的一些责任,以及信息化对教育的撬动作用。
这本书是写给家长的,也是写给教师和关心支持教育的各界人士的。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够促使一些人思想观念、价值观的转变,其意义就大了。
《让教育更明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