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与教的专业引领·读《应用学习科学》

(2017-09-25 06:00:14)
标签:

学习科学

学习

教学

评估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梅耶《应用学习科学》一书有感

学与教的专业引领·读《应用学习科学》

很多教师不太愿意读专家的学术论著,其中的原因很多,专家的语言体系和教师的话语体系不一致,应该是很重要的因素。梅耶的这本《应用学习科学》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是一本专门针对“入门者”而撰写的。在这本书中,梅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学习、教学和评估三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所得出的具有实证特征的教育规律。这是一本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好书,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读一读。

 

一、关于学习

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学习者知识的变化。当一个人与环境进行互动时(比如说参与讨论、阅读、或者做游戏等),学习就发生了。

变化是学习的核心,学习之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习会导致学习者行为的变化,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行为主义学习观;另一种观点认为学习会导致学习者知识的变化,这里的知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含事实、程序、概念、策略和信念等。只是因为知识的变化很难直接观察,需要借助学习者的行为变化来进行推测。与这种观点相对应的就是认知主义学习观,也是当前大家普遍认同的学习观。

人们在对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与学习有关的三条基本的原理,成为所有学习理论的基础。这三条基本的原理分别是:

双重通道原理:人拥有两个单独的信息加工通道,即用于加工言语材料的言语通道和用于加工图示材料的视觉通道。艾伦·帕维奥(Allan Paivio)在1971年发表的经典著作《图示加工与言语加工》中,对此进行了研究。当人接收到一个具体的单词(例如树木)的信息时,可以通过言语和图示对其进行编码(通过构建树的心理意象);当人接收到一个抽象的单词信息时,言语编码不困难但图示编码就会很难。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同时运用两种信息加工通道来构建信息的心理表征,学习的效果就会比较好。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要创设情境,其意义就在于此。

容量有限原理:意义学习有三种记忆模式,分别是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的容量很大,但这种记忆持续的时间很短,一般在0.25秒左右;长时记忆的容量也很大,可以维持很长时间(很多年);但工作记忆的容量很小,所能容纳的信息量为“5±2”,除非及时进行加工,否则持续的时间很短,大约只能维持半分钟左右。乔治·米勒在1956年的经典论文中写道:“神奇数字7,这就是我们在信息加工时的容量限度。”人的长时记忆是从感觉记忆出发,经历工作记忆最终而形成的,因此工作记忆就成了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一个瓶颈所在。在课堂教学中,一下子给学生提供非常多的信息,他们肯定无法接受,也不符合信息加工的机理,但如果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重新的组织,把信息量控制在“5±2”的范围内,学生就可以实现有效的学习。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在突破“瓶颈”方面做文章。

主动加工原理:主动加工的三个基本过程是:第一,选择相关的材料;第二,组织所选择的材料并形成连贯的表征;第三,将所选择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激活的原有知识进行整合。上述认知过程是推动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产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所在。维特洛克提出:“如果人们能够自己生成一种学习策略,并为学习中的认知加工做好充足的准备,那么他就能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把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融合到每一个学习任务中,是个巨大的挑战,但这应该成为教学设计持续关注的核心问题。

从感觉记忆出发、经历工作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程,是从外部世界指向内部心理世界的过程(由外而内),在这同时,学习者自身也对学习过程产生贡献,学习者会从长时记忆出发,对主动加工的选择、组织和整合等过程进行反作用(由内而外),在这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动机和元认知。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状态,针对的是个体,具有激发功能、维持功能和指向功能。基于兴趣、信念、归因、目标和社交伙伴的动机,是各种动机理论中最为流行的。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控制,它在指导个体对学习材料进行认知加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教学

简单地说,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对学习环境加以操控的过程。如果教育者通过对学习环境的操控引起了学习者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又促使了学习者的知识发生改变,这就是教学。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促使学生的知识发生既定的变化,就需要明晰教学目标。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包含如下三个部分:学会了什么?即所学的知识;怎样运用所学知识?即会用这些知识做什么事情,完成什么任务;如何评估学业表现?即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如前所述,学习科学中所说的知识,主要有五种类型,分别是1)事实,即社会生活中的事实性知识;2)概念,即类别、图式、模式或原理;3)程序,即解决问题的步骤;4)策略,即一般的方法;5)信念,即对学习的认识。比如说为了解决一道算术应用题,学生必须了解事实性的知识(1公里=1000米,36千米/小时=10/秒),概念性的知识(速度、时间、路程),程序性知识(能完成基本的算术运算),策略性知识(能想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信念性知识(我擅长解算术应用题)。

要运用所学知识,就必须明确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六种认知过程。它们分别是1)记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2)理解,依据教学信息来建构意义;3)应用,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某个程序;4)分析,将材料分解为较小的组成部分,并确定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5)评价,依据准则和标准来做出判断;6)创造,将要素整合为内在一致、功能统一的整体,或重组要素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

除了要明确教学目标外,课堂教学设计也是非常关键的。教学设计的主要挑战就是既要保证学习者进行适当的认知加工,又要保证这种加工不会使得认知负荷超载。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三种类型的信息认知加工:一是无关认知加工,即与教学目标没有什关系的认知加工;二是基础认知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对呈现的材料进行心理表征;三是生成认知加工,在学习中理解所呈现的材料。和教学目标无关的信息越多,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越分散,学习的效果也就会越差,所以教学设计一定要设法减少无关认知加工;当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复杂难懂,或者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到生疏的时候,学习者也很难参与其中,教学设计要尽量减少基础认知加工对认知容量的影响;教学设计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减少无关认知加工,善用基础认知加工,促进生成认知加工。

为此,教师在为学生选择学习材料时,要除去无关材料,突出关键材料,要善于利用双重通道原理,让言语通道和视觉通道同时发挥作用,要让学生明白教师期待的最终结果,以便学生向着具体的目标而努力。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将学生感到复杂难懂的学习材料进行分解,并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的核心概念,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多种途径呈现学习材料,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支持学生的学习。

为了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书中还特别列举了有效学习的八条教学设计原则,值得教师们认真研究。另外作者对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学习风格等,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也很值得我们认真研读。

 

三、关于评估

评估涉及确定学习者学到了什么,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以及与学习相关的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评估可以根据需要在教学前进行,以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或与教学过程同步,描述学习者对教学的反应;或在教学结束之后进行,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估的对象既可以是学习者,也可以是教师,比如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在评估教学效果时,需要关注以下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在起作用?通过对照实验的方式,往往可以找到缘由;什么时候起作用?通过析因实验比较的方式来加以研究;如何起作用?要知道这一点,需要详尽的现场观察,辅助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等。

在实施评估的过程中,测量工具的开发、研制是关键。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可以为我们提供较为精准的信息,帮助我们了解结果背后的原因。测量工具可以是相关的测验试题,也可以是问卷等,这是教师需要花费时间认真研究和编制的。比如说对学习结果的测量,如果你所编制的测量工具都是有关记忆保持方面的,那些在评估中取得好的成绩的学生,最多也就是记忆能力比较突出;如果编制的测量工具比较注重考察学生在知识迁移方面的变现,那么在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其学习能力自然比别人会高出一筹来。测量工具不同的价值取向,所带来的结果是有很大差异的。

在评估方面,我们平时关注的比较少,对测量工具的研究也很欠缺,这也是导致教学效果欠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拿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布置来说,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些都是测量工具,随堂练习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状况,并作出适当的教学调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但随堂练习的随意,会掩盖很多问题,使教师很难准确把握到学生学习的脉搏;课后练习更有问题,经常是让学生做《同步课课练》《一课一练》等别人编制好的成套试卷,很多时候与自己的教学实际并不匹配,要想通过作业来评估教学就更不靠谱了。

评估本身有一套体系,作为教师,需要花些时间进行研究,以便让自己更加专业。

 

《应用学习科学:心理学大师给教师的建议》[]理查德·梅耶/  盛群力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