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懒惰的心理机制

(2017-08-16 06:31:33)
标签:

能力

自信心

掩饰

保护伞

ppl

分类: 教育漫谈

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作品,书中谈及儿童成长中的诸多问题,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家长,都是很具有启发性的。

关于“懒惰”,阿德勒的诠释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呢?

在阿德拉看来,许多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采取懒惰的态度,是把它作为缓解自己处境的一种手段。对要做的某些事情,如果一个人的自信心不足,缺乏做好这件事情的能力,他往往就会采取一些应变的手段,让自己在别人眼里输得不是太难看,拖延就是其中一个应变的手段,让别人产生“是因为他有其他事情,时间不够用才没做好的,不是能力有问题”,或者“只用了这么点时间就能做到这样,如果时间充足会做得更好”的想法,以此来掩盖自己缺乏自信心、能力不足的现实。

在“懒惰”者的家人或者老师、同伴中,经常会有这样的话语:“要是他不懒惰的话,那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他干不了的。”他自己的也会有这样的“如果句式”——“如果我不懒惰的话,那就没有我干不了的事”,这种虚妄的句式仿佛就是一把“保护伞”,其中隐含着一个未被人们所理解的谋略。我们不妨借助踩钢索的事例做一个分析,懒惰的儿童就像那踩钢索的人,钢索下面必然会有一张保护网,当踩钢索的人万一失误掉下来的时候,这张柔软的保护伞可以保护儿童免于受伤。和批评一个人无能、没有自信心相比,批评一个人懒惰要温和的多,对本人的伤害也要小很多。有些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的儿童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很巧妙地借助“懒惰”这一借口,把自己的不自信掩藏了起来。当然,他在这方面越是尝到了甜头,就越不愿意去尝试解决他所面对的问题。

有的家长和教师不太了解儿童“懒惰”背后的心理机制,看到孩子一副懒散的样子,气就不打一处来,动不动就是责骂,甚至还会动用一些惩罚的措施来对待这些孩子。岂不知家长和教师越是这样对待他,就越能满足他把自己的能力不足、不自信通过“懒惰”掩藏起来的目的。换句话说,你越是这样对待他,他就越发意识到让自己“懒惰”起来的意义和重要性,接下来他会让自己更加懒惰起来。

如果一个原来“懒惰”的儿童确实转变了过来,变得勤奋起来了,那也是因为他的生活和学习、工作的情境发生了变化。比如说,这类孩子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让他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再通过“懒惰”的方式来掩饰自己;比如说原来的教师对他非常严厉,让他时刻感到不够自信,现在换了一个性情温和的教师,而且愿意和自己沟通和交流,让他重新鼓足了勇气。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事例:一个学生原来碌碌无为,换了一个任课教师或者他自己转学到了一所新的学校之后,一下子变得勤奋起来的,让人刮目相看,这就是环境变化的缘故。

我们平时很喜欢讲这句话:“奖勤罚懒”,看来这句话也是值得商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