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画像·读《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

标签: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中学价值教育政策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一书有感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广播、报纸和杂志之间的区别还是非常鲜明的。广播具有即是性的特点,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各类重大事件播报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报纸以一天的时间长度作为自己的生命,能够揭示与事件相关联的诸多因素,启发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展开联想;杂志的特点则是深度挖掘,重在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给人以启迪。中国青年报的创办的《冰点周刊》,则打破了报纸一天生命的这一规律,以其独特的选题、思维的深邃和引发思考的长远等特征,让人们津津乐道。有很多报道的题材,虽然已经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可能报纸都已经泛黄了,但话题的价值和意义仍然鲜活。
《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一书,就是从近年的《冰点周刊》中选编出来的一本以教育为主题的作品集。书中选择了17篇在《冰点周刊》中刊发的教育专题报道,并将目光聚集在课堂上,既有今天教育改革探索者的实践,也有民国时期那些教育大家的风范;既有国内的教学案例,也有国外的变革示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教育景象。虽然说快速变幻是这个时代的特质,但在变化的过程之中,仍然会有一些不变的、被人们称之为“基石”的东西存在。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教育和课堂,就是这个时代的“基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教育的忧虑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活泼泼的人,让他们经由专门的学习之后能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精神世界丰腴充实的人。但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教育离其本源的目标越来越远,已经走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
在教学过程中,某种简单化的思维深深地影响着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评价历史人物只有功和过,评价历史事件只有进步和局限;谈到革命的根本原因,都是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谈到中国为什么落后,必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很多思维的条条框框,削弱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停留在背诵现成的答案,或者只会单向性思维的境地。长期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几乎不会对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产生质疑,当他们成长为一国的公民时,几乎不可能质疑政府不当的政策,也不可能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提出良善的建议,当然,也会缺乏创新精神。
在学习历程中,注重知识的记忆依然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价值趋向,这与我们的考试制度设计以及招生试题的导向是有很大关系的。那些平时在知识的反复操练、死记硬背方面下大功夫的学生,总是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分数,获得相应的利益,而那些具有独特才能的学生往往会在统一考试这把尺子下被丈量的找不到方向。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呈几何级数增长,可独立的思考、批判的精神却被挤到边缘地带。秉性各异的孩子们只得挤在越来越狭小的空间里跳舞,在通向考试的路途中,孩子们逐渐变得面目模糊。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学校、家长和孩子变得越来越功利。分数就是尚方宝剑,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成效、家庭教育和孩子水平高低的标准。凡是与考核、升学相关联的课程,大家都非常重视,全力以赴让孩子获得好的成绩;与之相反的课程则被边缘化,成为老师、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副科,不少任教这些学科的教师本人都不看好所教的课程,这些课程所传递出来的那些人文素养和涵养学生精神世界的价值,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个个冰冷、机械,缺少人文关怀。如果这个青年冰冷、机械,只懂成绩而不知其他,那么他参加建设的社会就会变得残酷、
我们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定义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源。
二、中学的价值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超级中学”的一些话题频频引发大家的关注和议论。以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为代表的大规模、高度集中进行管理的学校,更是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议论的话题和角度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其背后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中学、特别是高中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是将自己定位为大学的预备教育,以培养多少名牌大学的学生为衡量自身办学质量的标准,还是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为他走向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傅国涌认为,中学对自身要有清晰的定位,它不应是通往大学输送带上的一个机械环节,不应是大学的预备学校,不应是大学生生产流水线,而应有自己基本的独立价值。比如让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得到陶冶、知识得到训练、视野得以开拓,即使不再升学,作为一个人,他的文明素养、他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也都应该在这个阶段得到初步定型。
我曾读过许多不同职业的人们谈论学校教育对自己今后工作的影响,其中很多人都谈到了自己的中学时代,在这个阶段所形成的价值观、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成为自己一辈子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的国际科技组织——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工作的一百多位科学家,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的时候,中学时代都是他们难以忘怀的学习历程。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克罗宁对自己在高中曾做过的两个物理实验记忆犹新。一是要求从废旧物处理场和二手商店寻找零部件,自制一台可由6伏电压驱动的电动机;二是自制一台能将120伏交流电分别降为12伏、6伏和3伏的变压器,还要变压器能承载10瓦功率的负荷。正是这样自己动手制作的实验经历,让他自己对数据分析着了魔。1993年沃尔夫物理学奖获得者、“分形理论”的创立者曼德尔布罗特在谈到自己中学时期的经历时说,“我19岁时曾经经历了影响我一生的关键几周,那时的体验突然表明我具有某种非凡的天赋,我能够用几何图形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数学推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深远的。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科恩-塔诺季在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时说,“当时的中学老师都很有教学经验和专业精神,他们清楚地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芬恩回忆说:中学时代,学校经常组织知名人士开设讲座。这些活动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因而许多学生当时颇有怨气,但在后来5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们众多回到母校的同学都一致认为,正是过去所怨艾的小礼堂,为我们的中学时代留下了最难忘、最美好的记忆。
中学的科学教育价值何在?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莱恩说:我们中学、大学的科学教育和一般公众教育应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如下目的:1)训练明天的研究人员、发现者和发明家;2)消除非理性的恐惧和拒绝;3)培育、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与似是而非、欺诈和非理性作斗争。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学阶段要将更多的精力用在科学课程上,而不注重人文类课程的学习。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菲利普斯说:“上高中时,学校其实更重视语言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在我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了跟科学和数学同等重要的作用。”中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少年人格之放射线等各个方面去。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绝不是某种职业的准备。若全人格的陶冶受得圆满,那么将来个性的文化才算是自然的。
一个人在中学阶段所学到的东西,会溶进生命,化入血液。现在的不少中学生,书读得很好,但在人文涵养、与他人沟通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出了问题,我们常在他的思想道德上找原因,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理障碍问题。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际交往,还有审美以及爱与被爱的能力等这些对人生影响极深的因素,大都是在中学时代形成的。教育需要有温度,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它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
三、政策的局限性
教育政策,规定了一个阶段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学校教育的行动指南。教育政策的一大特征就是“慢”,一项教育政策的实施,往往需要经过多年之后才能看到其效应,所以在制定和颁布教育政策时,一定要有长远的考虑,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诸多负面的效应。
就拿“撤点并校”这件事情来说吧。这是一项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启动、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的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
这一教育政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大量的农村孩子从小就开始远离自己的父母,在开始了寄宿制的校园生活。但因为这些寄宿制的学校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孩子在校期间的生活很难得到保障,因远离父母而带来的心理问题更是日显突出,他们在社交、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他们的平均成绩也比走读生要差很多。
很多人在反思“撤点并校”这一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食品卫生、校车安全、宿舍管理等方面,但很少有人从孩子自身的感受来思考这样做对孩子意味着什么。说到底还是“目中无人”,所作的各种举措,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很少直接去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感受和意见,大家关心的往往都是自己的政绩。
政策的大方向,应该是把最自然、最符合天性的东西还给孩子,而不是一点点剥夺走。这应该是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特别需要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