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最美的景致邂逅

标签:
让学生喜欢信任改革坚持阅读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我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更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那所学校的校长。他的博名是“雪猫”,我是在“1 1”教育网上读到这篇文章的,于2017年03月23日发布在“雪猫的日志”空间中。读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之后,从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建立起信任的师生关系、艰难的教育改革、坚持不懈地阅读四个维度畅谈了自己的读书体会,洋洋洒洒四千多字,让我深受感动。
下面是这篇文章的全文。
我与最美的景致邂逅
——阅《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常生龙,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曾荣获《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荣誉,他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中,收编了自己50篇读书体会,分为五个专辑(“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呈现给读者。我读完了这本书,掩目回顾,文字简明犀利,行文轻松流畅,逻辑缜密严格,启人深思,催人奋进!
01
老师只有得到个个学生的喜欢,教育教学的效果才会明显。于永正的诀窍之一就是“让老师自己先变成孩子”。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陶老的这句话使我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即“高明的教师,对任何一个学生绝不是强迫,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我小时候,喜欢的老师大都是一些特别亲近孩子们的老师,平时,陪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一起讲故事,表演节目。反倒,那些对学生特别严厉的老师,若干年之后,我们一旦遇见他们,心里不由地就会联想到老虎、狮子的形象,似乎听到了这些动物血腥的气息,一阵阵恐惧浑身便是。这样的老师虽说成就了我们一生的职业,但,绝不是我们心中真正喜欢的老师。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误导,不知坑害了多少人,这是带有一种宗法性质的教导,在现行的社会,宗法性质带有某些落后的习俗,不可取。
让学生喜欢,必须树立一种师生的平等思想。比如,让学生写作文,老师先要下水写作,亲自体会一下本次写作的困难在那里;有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错字,当着学生的面要敢于承认并立即改正;组织学生读书,老师先读,接着讲,让学生听一听书的精华是什么,感受一下朗读的语气,轻缓程度和节奏快慢,我们不要总是高高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要求这个,又苛求那个,一味地要求反倒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
让学生喜欢,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最近,我听了好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他们心目中的“以学生为中心”,误认为就是“把班里的每一个学生推到前沿阵地”,就算万事大吉,这不过才算十分里面做了一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说课堂只是学生们的事,既然这样,要老师干什么?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就是师生共同经营的课堂,就是学生有问题时才举手,而不是想回答问题时才举手,只有会问,才会答问。课堂就是质疑和释疑的场所,学生只有在有问题要问的时候,才会有内心真正喜欢的冲动。先有喜欢的课堂,才有喜欢的老师。我们当老师的不要总是在孩子们的面前,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孩子们的眼里,课堂始终是第一位。
让学生喜欢,必须有理有节地转化“问题生”。我看到过好多关于转化问题生的案例,其一个共同点就是关爱学生、寻找闪光点,或者谋求一种“夸一夸”的教育路子,这在我看来,吃别人嚼过的馍馍不只是没味道,反倒会坏了我们的胃口。基层教育这么多年,就是有好多老师的胃口被弄坏了,从而缺乏一种“再创新”的思路。走老路子,省力,少动脑子,这固然有利于保养自身,但,这样是出不了精华。我的一个亲戚开榨油店,我每次去的时候,总会看见油籽一遍又一遍地在榨油机上出出进进,我好奇地问他:榨油机还是不科学,一次不行,为啥要多次?他说:油籽里出油,靠的是一种挤劲,要想省力的话,或者出不了油,或者出油量很少。由此我想到:转化“问题生”,需要有这样的一种往复性的“挤劲”。
让学生喜欢,必须善于给孩子讲故事。爱因斯坦说:“如果想让孩子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想让他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现在,部分老师讲故事的水平很低,上周,我参加了一个班的故事会,某老师讲故事,简直是在读故事。讲故事要讲出故事情节的现场感,特别是动感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罗素说:“教师的工作基本上是属于表演行业,要用戏剧和表演说演的方式,将知识和智能呈现出来。”整个世界就是一棵故事树,每个人都有故事。编故事、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是滋养心灵、获得成长力量的过程。
02
雷夫有一本书名曰《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学生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我看到书名特别好奇:一个教室会出现什么奇迹呢?常生龙阅读了这本书后,有这样的句子值得我们思考。“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就是信任”。雷夫说,大多数课堂都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上,学生对教师充满恐惧,对失败充满恐惧,相互之间也充满恐惧,如果卸掉了这种恐惧,接下来就只有信任两字了。前几天,六年级一个男孩子两天没有到校,第三天,这个孩子到校后,我问他原因,他说:“得病。”之前,我从家人已经了解到这个孩子根本没有病,是不愿意到校而已。他给我撒谎,我就来个欲擒故纵,信任他一把:“病好了没有?”他说:“好了。”我又说:“今后注意点。”过后几天,这个孩子在校园里一碰见我,不是低头,就是故意把眼光移到别处。我却装作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一周后,他在自己的周记本上坦诚地说:“我欺骗了校长,校长也同时在欺骗我。我的欺骗是害怕,而校长的欺骗是信任,是宽容,我要做一个真正被校长信任的学生。”建立一个互相信任的教室文化,会让每一个孩子感到无比踏实,自觉自愿地成长。在雷夫的教育活动中,有两点值得推介,一是阅读,二是远足。雷夫和孩子一起阅读,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分配恰当的读书任务,当一个学生达到一个高水平的时候,就没有必要让他处在那种低层次的任务上浪费时间。雷夫每年筹集资金,带领孩子们参加各种艺术体育活动。而我们现在好多老师竟然堂而皇之地挤占音体美课,改上语文数学,结果越来越差。这种结果会让我们想到:靠单一的就知识教学知识,最终就是没知识,只有把知识熔铸在形形色色的活动当中,赋予知识生命的活力,这样的知识才是活知识。活人需要的是活知识,如果活人守住一堆“死”知识,久而久之,活人的脸上也会呈现出死人的模样。
最近,在进行的职业教育活动中,部分老师说,将来我要如何如何做,成为如何如何的人。对这样的表态性言语,我很反感。我主张“活在当下”,看看目前到底是怎么做的?一个人从昨天走到了今天,这已经是很荣幸的事情了,至于能不能走到明天,或者走到将来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很难说清楚。
“活在当下”,必须要突破两点——
一是思想的牢笼;笛卡尔鸥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人正是通过思考,并在思考的内容和思考的活动之中来获得自我存在感的。卢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人的思考状态是一种反自然的状态,能思考的动物是一种堕落的动物。”由此看来,“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能量、我们的感情,一切的一切,都被自己的思想牢牢掌控。”常生龙是这样理解的,我也认可这种观点。思维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否认当下,并试图逃离当下。比如,一个老师什么工作也不想做,校长对他说:“你什么事都不要做了,让大脑好好休息一下。”他的大脑绝对不可能休息下来,反倒思考的问题更加复杂化了。在实际生活中,好多人并不是懒得思考,而是没有真正地冲出思维的牢笼。比如,教师读书,好多人都在做这件事,是乐意还是被强迫,表面上看起来再读,但好多人就是不乐意思考书中的东西,因为,这些人认为读书只要明白文字的意思就可以了,何必苦苦追问文字以外的东西。走进书中很容易,但从书中走出去,好多人就犯难或者抵触,这是好多人思维的一种欠缺,即要求我读书,我就读书,至于书外的东西就不需要关注了。任何形式的思考就是脱离当下的事情去琢磨有关链接的东西。
二是觉察力的培养。人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就是有觉察力地安于当下。要培养自己的觉察力,需要充分地运用你的感知能力。看见光、造型颜色和纹理,觉察事物的那一份宁静,觉察那万事万物的空间。据我所知,目前一部分人的觉察力处于一种麻木状态或者疲软的状态,似乎就是一个“阳痿”患者,平日,看到某一种不良现象,袖手旁观,甚至心想:这不属于我的管辖区。教师的觉察力必须要高端大气,又要细致入微。看到课堂上一个孩子的细微动作,立即就要看清楚这个孩子的心里想法,不要总是“一刀切”或者“一言判”地加以断定你是坏人,他是好人。觉察力真正地只有是和不是的区别。同时一男一女上楼梯,你就要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动作、体态、呼吸,自然,由于其间的差异会让你感悟到烦忧中的一种平静。
03
教育的改革其实是很艰难的。
这种艰难的主要点在于教育环境,犹如雾霾一般,短时期的治理很难明显见效。芬兰的教育改革非常成功,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不推崇标准化的教育,采取量身定做的教育和学习。国家不设置明确的课程标准,鼓励各地根据实际自行设置。第二,不只是关注核心科目的学习,重点关注人格、道德、创意、技能,注重全方位发展,突出平等深邃的教学风格。第三,鼓励教与学之间的冒险精神,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第四,尊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传统价值,呵护教师的专业职责与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五,倡导责任与信任文化,看重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芬兰的这种教育改革趋势,与国际上的主流教育明显不同,但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芬兰的教育之路走的是专业与民主的道路,也是注重底层再生、上层掌托的改善之道。
芬兰教育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之一,教的越少,学得越多。我们的老师恰恰与之相反,教的很多,学得偏少。我不止一次地思考,如何把课堂真正地教给学生?最终,好多老师还是不愿意放手。这也不能全怪老师,按照课时数上课,假如让给学生,往往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这里,我们就发现一个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揽权太多,只有敢于放权于教师,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取得成效。之二,考得越少,学得越多。应试教育的确危害很大。之所以很长时期以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还不就是中国科举制度曾经显赫的影响。特别对学生个性化教育往往与应试教育互相抵触,对考评机制的科学改革该是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之三,越是多元,越是平等。多元是分层教学的代名词。比如,一个班级,学生甲学习成绩不佳,但唱歌很有天赋,我们就注重该生的音乐培养;学生乙学习成绩平平,唱歌五音不全,但,画得一手好画,我们就抓住绘画这一点,重点培养。事实上,上级在考评教师的时候,一分定乾坤,及格率、优秀率、人均分,看来看去,全是数字的排比和较量。数字往往就是不平等的先导。2始终比5小,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为什么不去想想:改变一种评价的方式,不要数字这种赤裸裸的或大或小的排比行吗?
04
常生龙,一个教育局长,坚持阅读教育专著,研究教师,研究学生,尤其把中国基层教育最核心的问题,以理性的思维,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借助专著的思想精华,进行深入剖析,由此,常生龙不由地发出心底最强烈的的感叹“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者的不断探索,探索需要浑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只有阅读,只有思考,才会成为理论的享有者。江西弋阳县的教育改革很有成效,方华,这位教育局长除了有强烈的教育情怀之外,重要的是他超前且接现实的教育理念做助力。从去年七月开始,不到一年时间,我已经阅读了十多本教育专著,如今,我的心眼再不是过去那样吝啬,我的脚眼看到的漫漫征途,即便,有时候,我被别人误解或者我的利益被无端剥夺,我的内心却非常的平静,有时,本来是老师们犯的错,我会这么想:因为我是校长,老师有错,是我的职责没有尽到,该我承担。这样,越来越有众多的喜欢我的老师,从而,学校有了一种和谐似如一家的氛围。教师的修行,该修行什么?简单说,就是把心胸扩大,把眼界放宽,把目标看远,把是非看淡,让比我弱的人在我面前有自信,让比我强的人从我这里获取喜悦。一句话,教师的修行,修得是棱角,修得是品德,修得是志向。
阅读,只要坚持,就可以达到以上的目标,朋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