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趣味·读《读书那些事》

标签:
阅读建议个性体验读书意味沟通交流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梁杰主编《读书那些事》一书有感

《中国教育报》的读书周刊,影响力非常大,在引导全面阅读、推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国各地的教师在这个平台上读书、聊书,谈自己的阅读体会,介绍读书的方法和诀窍,分享阅读的快乐和美好。每年推出的“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更是成为全国教师学习的榜样。
梁杰老师作为读书周刊的资深编辑,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最近,由她主编的《读书那些事:给教师的阅读建议》正式出版,相信会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特别是教师阅读的重要力量。拙作《阅读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文收录其中,在朱永新先生撰写的序言、梁杰老师所写的前言中,也都点到了我的名字和在阅读方面所做的努力,让我倍受鼓舞。
在前几天的博文中,我已经将《阅读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文陆续发布,该文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的阅读立场,在此就不再赘述了。下面就通读《读书那些事:给教师的阅读建议》之后的体会和感受,再谈几点思考。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阅读也是如此。同样一本书,某个人可能如获至宝,另一个人或许不屑一顾。因为各自所积累的经验、阅读的经历千差万别,对阅读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这是很正常的。
作家止庵在谈论读书这一话题时,说他从来不问“我们”为什么读书,只问“我”为什么读书。吴非老师也强调,阅读是个人的事情,只有“个人”才能在阅读中思考,因而只有个人阅读才能真正获得教养。
推动全民读书,营造书香校园,其根本的目的是让大家都有阅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一件需要大力推广的工作,但如果在具体实践中方法不得当,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说给学生或者教师推荐若干本必读书目,要求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要读完,并且还有相应的作业要完成。阅读本来是非常愉快、非常个性化的事情,因为这样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让大家如同吃药般难过,这就偏离了这项活动的初衷。
止庵特别强调“我”读书而不是“我们”读书,“我”读书就是为了不变成“我们”,凸显的是读书所蕴含的自我教育过程。自我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认识自我,成为自我,而不是和他人一样。对于教师来说,要想获得专业成长,仅靠参加各种培训班、听一系列讲座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在课堂上做大量的实践,需要针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寻求指导和帮助。教师的专业成长,最重要的途径是自我教育,而读书,正是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学生也是如此,每个人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各自的困惑和问题,很多情况下他们没时间、也不知道从哪里获得问题的答案。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为他们创设“闲暇、自由、好奇心”并举的时空,鼓励他们自主去探究和学习。而不是围绕学生的读书问题,反复研究“必读书目”的制定、读书计划的落实,在那些与读书关系不大的研究中耗精力费口舌,而不愿意自己花时间读一本书,或者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读书。
二、读书的意味
在这本书中,段伟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人的灵魂是用文字雕刻出来的,所以阅读意味着灵魂的成长。”杨林柯老师则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读书的意义:“我平生喜欢旅游和读书。我认为,旅游是放大身体半径,读书是放大心灵半径。身心的放大,实质上是一个人生命格局的放大,它让一个人更有方向感。”
读书对一个人来说如此重要,该如何具体去落实呢?不同的人所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样。王木春老师借用怀特海智力发展的三个节奏(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来说明自己读书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读书,概括地说就是饥不择食,不加选择,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什么都读;各种类型的书籍都有了初步的涉略之后,王老师的读书进入了第二阶段,研究民国史料,进入专题性的阅读,并且阅读、研究和写作相结合,在这方面已经小有成就。王老师说自己尚未进入到读书的第三阶段,即随心所欲地阅读,各种书差别都不大,读书不再是研究,也不抱任何目的。李镇西老师的阅读,就跟王木春老师有明显的区别。他将自己阅读的书籍大体分为三类:人生的、教育的、教学的。人生类的书籍帮助自己从宏观的层面认识人生、历史和我们的世界;教育类的书籍帮助自己从中观的层面认识所从事的职业;教学类的书籍帮助自己从微观的层面认识并指导每一堂课的教学。相比较而言,我自己的阅读经历有点类似于王木春老师,只不过他已经在第二阶段的专题阅读中搞出了名堂,我才刚刚进入到自己选定的专题阅读的轨道上。
读书没有年龄的限制,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迟。当然,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因为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差异,对对文本的理解、对阅读价值的判断也会各不相同。我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是从40岁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求自己持之以恒地阅读和写作,主要就是为了向内拓展,借助阅读这样的一个平台来认识自己,希望以此来重建自己的生命。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不确定自己在有生之前能否实现这样的愿望,但我想这样的方向是不会错的。
当一个人意识到阅读与他的生命和生活状态密切相关的时候,他就会有兴趣、有毅力去阅读。我很赞同贾绪康老师的这句话:“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所知甚少,整个人会变得越来越虔诚。读书的男子温文尔雅,谦谦君子,读书的女子超凡脱俗,端庄洒脱。”坚持不懈地开展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底蕴、提升人的修养的过程,你不用刻意去追求什么,就这样持续不断地读下去,自己也会逐渐感受到这种变化的。
三、教育的核心是交流
从事教育工作,最需要明晰的就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法国的阿尔贝·雅卡尔说:教育就是启蒙孩子做交流的游戏,与周围的人互相交流,与过去的或其他地方的人群和文明做单向交流。所以,不管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是数学、物理、历史还是哲学,其目的并不是提供知识,而是借助知识,提供让人可以参与交流的最佳途径。
这让我联想起那些尚未进入到学校教育阶段的幼儿。在进入学校之前,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包括会话的语言以及对这些语言的深度理解,对各种事物的观察以及所建立起来的丰富联系,对常识的体认以及自成逻辑的解释,等等。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做到这一点呢?阅读、观察、模仿、实践……不外乎就是这样的一些途径。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通过有序的教育设计和螺旋式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借助学科这一平台和知识这一载体,更加有效地和他人、和周遭的世界、和自己的内在展开交流,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了解前人的文明成果,将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借助交流获得学习的经验,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自己去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与真实世界的互动中获得经验;二是在书本中去体会博大精深的文明成果,用间接的方式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很显然,学校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第二种途径。这是一种简约化的处置过程,教师在处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像对压缩文件解压那样,先把相关的知识还原到生活的情境之中,再去做相关的交流和讨论。当学生意识到学科所学习的各种知识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影子的时候,交流才会顺畅地进行,学习也才会真正发生。
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说:“幸福生活就是事业顺遂、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空闲的时间看自己喜爱的书,以及在海滩上散步看日出与日落。”幸福生活的这四条标准,其实就是着力解决人与物、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这其中,人与自我的关系非常重要,它涉及心灵的安顿与归宿。而这种关系的构建,正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沟通和交流才能实现的。
学校最重大的意义不是提供知识,而是一个可能性的空间;教师的使命不是去培养孩子来适应当前的社会,而是要为一个美好的社会培养真正的人。
《读书那些事:给教师的阅读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