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三)

(2017-06-10 06:10:13)
标签:

教师阅读

读与写

读书笔记

良好习惯

ppl

分类: 教育漫谈

三、获得专业成长

有教师曾经向我“吐槽”:我很喜欢阅读,读了不少书籍,但为什么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与发展呢?这个问题其实很重要,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但要让阅读的效益凸显出来,要让自己获得成长,还需要做好另外一件事情:写作。

先说说我的阅读和成长经历吧。

我上小学和初中阶段,是文革的中后期,学校虽然坚持上课,但课程安排的比较松,也没有那么多的作业做,每天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为我喜爱上阅读奠定了基础。我的书包里常会装一些小说之类的书,在课余时间、上学或者放学的路上阅读。考上高中之后,除了经常借阅各种书籍阅读外,还从捉襟见肘的餐费中省出钱来订阅报纸,扩展自己的阅读视野。因为书看得多,所以写起文章来也不发愁,我的作文经常作为范文贴在教室后面黑板上,供大家学习和借鉴。考上大学不久,又先后担任了学校广播站的通讯员、系学生会宣传委员,后来还担任过学校广播站的站长。我在大学求学期间,院广播站播送的新闻稿件中,有相当数量的稿件是我撰写的。在负责写稿、审稿等的同时,我也经常给各个系的通讯员等开设讲座,指导他们选题、撰写新闻稿等,是广泛的阅读给了我这样的底气。

走上三尺讲台的我,更加注重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一方面坚持购买书籍,让自己的书橱逐渐丰满起来,将自己的头脑用知识武装起来。另一方面订阅了当时所有与中学物理相关的专业杂志,及时把握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我不仅自己广泛阅读,还将其中一些学生看得懂的、有价值的物理知识和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亲自刻蜡纸、编撰物理学习报,用手推的油印设备印出来给学生学习。这些经历逐渐养成了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仔细、认真地对待文本,提纲挈领地提炼文本精华的好习惯。在阅读的同时,我也持续地开展写作,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感受较深的一些问题撰写教学随笔和研究心得,经过7年的努力,积累了一大摞的手稿之后,我的文章终于刊发在了专业刊物上,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回想这些年的成长过程,不难发现,在每一个成长的阶段,都凸显了“阅读”和“写作”这两件事的互相促进、相辅相成。高中阶段广泛的阅读给我的作文提供了滋养和素材,而一篇篇作文作为范文贴在墙上,更激励了我将阅读进行到底;大学期间不断写通讯稿让广播站发现了我,而我通过阅读不但提升新闻报道的基本素养,经常为同学开讲座,也激励着我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坚持不懈得阅读和写作,促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教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并在着力表达的过程中实现了一次次专业水平的进阶。

我曾以“如何写好读书笔记”为题,在《中国教育报》上发文,谈了自己对阅读和写作的看法,强调阅读和写作,一个是汲取和输入的过程,另一个则是释放和输出的过程。阅读一本书,和作者有了一番心灵交汇的对话之后,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阅读,与作者和更多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梳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并归纳了读书笔记的三种主要形式:书评、读后感和札记。这篇文章还收录在我的《给教师的5把钥匙》一书中。

教师的写作不应局限于读书笔记,还应该包括教学随笔、教育叙事故事、教育科研成果的报告等等。教师走进学校、走进教室,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每天都会有生成性的教学情境,如果留意这些,并通过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作为鲜活的教育资料,就会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源动力。在这些教育随笔中,一定会有一些引起自己深思、对别人有启迪意义的故事,将这些故事讲述出来,并尝试着从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加以诠释,一篇有价值的叙事故事就诞生了。选择自身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困惑点,通过文献阅读、实践探索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在取得突破之后加以梳理,形成的研究报告,对其他有同类困惑的教师的启迪作用就会非常大。

每一个教师在讲台上都能够侃侃而谈,但多数教师提笔写文章就感到非常困难,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平时没有养成坚持写作的良好习惯,不能将自己思考的、用口语表达的话语用顺畅地转化成文字表达的方式。一些教师还以自己是理科老师为由为自己的不能写开脱,这样的理由也是不成立的,我自己就是一个理科教师,可以证明理科教师和文科教师一样是可以写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有内驱力,是否有专业成长的强烈动机。阅读和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体两翼,不可偏废。(全文完)

    (此文收录在梁杰主编的《读书那些事:给教师的阅读建议》一书中,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4月第1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