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三个要素
(2017-05-27 06:11:53)
标签:
心态自由认知条件求知渴望心理要素ppl杂谈 |
分类: 教育漫谈 |
(此文发表于《上海教育》2017年5B期上)
在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的时候,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平时表现很优秀的孩子,教师感觉肯定不会有问题,却出人意料地在这个点上出现了差错,让大家都觉得看不懂。其实,如果仔细去分析,还是能够发现其内在的缘由的。
要将某一知识学好,要掌握一项本领,需要同时具备三个心理要素:一是有求知的欲望和内在需求;二是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在心理上是自由的;三是要具备学习必要的认知条件。这三个要素只要任何一个不能得到满足,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会比较困难。
自己对某件事情很感兴趣,有深入了解和探究的冲动,这是开展有效学习的基础。孩子天生下来就有探究世界、认识万事万物的需要、需求和渴望,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我们需要特别小心的是,不要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压制孩子求知的渴望、探究的欲望。求知的冲动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一方面,孩子需要通过这样的“求知冲动”来刺激大脑的神经元,构建属于自己的“神经元地图”,逐渐建构认识世界的路径和方式;另一方面,“求知冲动”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和各种事物、和他人、和世界进行互动,周遭环境和他人对孩子的回应,对孩子精神以及生理上的发展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了求知的欲望,想着要去做一件事情,但是否能够将其做好,还取决于做这件事情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拿起一本书准备阅读,但看了半天翻了好多页都不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心里总是被其他的事情所羁绊,如自己对此前所做的某件事情不满意、学生在某些方面没有得到自己的预期、家中某个设施出了故障但找不出原因,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一些事情,或许还有另外一些自己意识不到事情,也在分散着自己的注意力。
求知冲动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是建立在心理不受约束的前提下的。如果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那些无关的其他琐事不断地干扰要做的事情,我们就可能会产生不安全感,并在心理上建立起一个防御系统,来设法抵御那些意识到的或者无意识的琐事对正在做的事情的干扰。在这样的状况下,防御系统会浪费我们很多的精力,消耗掉很多能量,用于学习上的能量必然就会减少,学习的成效自然也就会打折扣了。不少教师喜欢利用周末或者假期,找一段比较悠闲的时间,点上一炷香、沏上一碗茶,沐浴在柔和的阳光下读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给自己创设一段心灵自由的时空。
教师的读书如此,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走进学校、走进教室,感受到的始终是温馨和谐的氛围,自己可以没有恐惧、没有担忧地开展学习活动。那么要学好某一知识、掌握某项本领的心理基础就具备了。如果孩子们在学习的场所中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甚至恐慌的状态,他就会把大多数的精力和能量放在自我保护上,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是不可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新知识的学习上的。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前期所学会的知识、掌握的本领对后续的学习起着基础和铺垫的作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大多数人的生理基础是相似的,但因为生长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之中,后天发展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美国的相关研究表明,那些在贫困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在进入学校后语言、数字等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差。因为贫困家庭的孩子父母,自身文化水平通常不高,平时又常常为生计所困,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连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语言都非常匮乏。这些因素在潜移默化中都对孩子的心智发育产生影响,等孩子进入学校之后,他们和其他孩子之间在知识积累、心智发育等方面的差异已经很大,这些差异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很多在其他学生看来不言自明的事情,这些孩子就是无法理解,学习的障碍也会因此而产生。
如上所述,能否学好某一知识、掌握某项本领,取决于孩子自身的求知欲望、心理是否自由舒展以及所具备的认知基础。一个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状况,与这三个要素中的某个或者几个因素没有得到满足有直接的关系。自己没有求知的渴望,在外界迫使下进行的学习很难学得好;自己有求知的渴望,但缺少安全无忧的环境和氛围,总是被各种事物所羁绊,也无法自由舒展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有求知的渴望,也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但缺少必要的认知基础,心智和能力跟不上,也会给学习带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