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认识事物
(2017-04-25 06:18:45)
标签:
心理地图选择接收概括信息扭曲形变ppl |
分类: 教育漫谈 |
(此文发表在《上海教育》杂志2017年4B期上)
我们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世界。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闻到的那些事物的相关信息,会转化为生物电信号传递到大脑中,被大脑的神经系统所处理。在处理这些信号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些信号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调整和改变,最终在大脑中所形成的影像,就是我们“看”到的事物和世界。
因为经历了上述信息的采集、信息的转换和加工以及重新在脑海中构建新形象的过程,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世界通常并非真实世界的原貌,亲眼所见的也并不一定就完全是真实的情境。人在理解世界、给世界的万事万物建立影像,以此来构建自己的心灵地图的过程中,通常会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首先是有选择地接收信息。泰尔斯顿在《让孩子都爱学习》一书中指出,人从各种感官传递到大脑的信息,首先会经过大脑自我系统的筛选,其中有大约98%的信息会被删除掉,只让很少的信息进入到认知系统。这是因为大脑处理信息是需要耗费时间和能量的,如果不加选择一股脑儿地全盘接受的话,我们的大脑根本负担不了。删除部分次要的信息,让主要信息凸显出来,是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主要方式。
每天上班,会有大体固定的线路和出行方式。我们自以为对这条线路各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但如果某天有人告诉你,在这条线路上有一家很有趣的店铺,而你对此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也不必觉得奇怪,这就是你在出行的时候有选择地接收信息的结果。你在出行时所关心的主要是道路是否通畅、是否会有塞车等信息,其他方面的信息对你来说并不是主要的,所以虽然也经常会“看见”,但已经被你所忽略了。教师教学生学知识,自以为将某一知识点讲得非常清晰和透彻,但过后一检查,发现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理解。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也是因为学生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在听课的时候就把教师所讲述的这些知识给删除掉了。
其次是对处理的信息进行概括,让其一般化。每一种事物都有其特点,如果对其仔细研究和分析,可以梳理总结概括出许多令人惊叹的成果来。但人的精力有限,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不可能对每一件事物都投入如此多的精力,有相当多的事物只需要浅尝辄止就可以了。对这样的事物,在进行了初步的学习之后,大脑会将其进一步简化处理,用一般性的概念来概括。这有点类似于我们手中的地图,有的道路很宽,有的道路很窄,有的建筑很高很有特色,有的建筑很矮很破烂,但通过一般化的处理之后,我们对道路的宽窄、房屋的高矮和新旧并不关注,只需要明确这里是道路、那里是建筑即可,这就是一般化的过程。大脑构建学习的心灵地图,采取的也是类似的方式。
概括和一般化的过程,同时还是将具体事物进行抽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件固体物质,想要了解它是什么,通常可以从色泽、密度、导电性等几个角度去分析,而色泽、密度、导电性等就是我们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适性的概念。有了这些概念,在研究物体的属性时,一方面帮助我们明确需要关注的领域和分析的思路,减少盲目的探索,另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研究的成本。
再次是扭曲部分信息。还是拿地图举例更为直观。我们的城市要比我们手中的地图大很多,要将城市的基本信息整合到手中的地图上,必须要采取变形、扭曲等各种手段。对很多城市来说,市中心的道路密集、建筑众多,郊区相对要好很多,因此在同一张地图上,市中心区域的地图比例和郊区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所采取的就是扭曲处理的方式。人在大脑中绘制自己心中的世界地图,采取的也是类似的方式。只不过这种扭曲更加多元化,除了时间、空间等方面的扭曲外,在情感领域也会发生扭曲。
情感领域发生扭曲的事例还是很多的。比如说学生看到老师走进教室时面孔僵硬、神态不好,就能即可推断出他当下的情绪状态,并由此确立自己和教师的应对方式。这种对应本身就是扭曲的、不正常的。如果教师经常以这样的面孔和学生在一起,慢慢地这种扭曲的、不正常的状态就会变成一种“常态”,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还常常会给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各自的成长发展带来阻滞。
我们认识事物的这些特征提醒我们,我们所看到的世界,通常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是经由我们的大脑加工处理之后的有关这个世界的影像。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所建立起来的心灵地图的特征。如果我们对自己如何认识事物有更多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处理自己与周边环境、与他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