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敲西打学校

标签:
东敲西打真实体验动手能力解决问题ppl |
分类: 他山之石 |
最近这些年,世界各地的教育都在进行着探索与实践。英国引进上海版的数学教材,在夯实基础方面做探索,欧盟各国在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做文章。美国作为世纪第一大经济体,对教育也非常的重视,新世纪以来已经先后出台相关的教育法案,改进当下的教育学的方式。在美国,近几年还有一种新的潮流,一些有识之士主动介入教育领域,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型学校。此前的博文中,已经向大家介绍了密涅瓦大学、爱文世界学校、Altschool等一批学校在顺应时代发展方面所做的实践。今天再向大家推荐一所学校——Tinkering School(东敲西打学校)。
东敲西打学校其实不是一所学校,是类似于夏令营式的学生训练营。在这里没有课程没有考试,只有一大堆的木头、钉子、绳子、轮子和各种各样的真正的工具。在六天的浸入式体验过程中,孩子们会一起设计草图,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最后的最后,他们会完成令人难以置信的作品。比如自己动手去造一艘木船,并且要到水中去试航。如果船不能漂浮,孩子们就会掉进水里;比如亲自造一个很大的帆,来把火车拉动起来……很多孩子在这里学习之后,虽然过了很久,仍们能清晰地记得制作过山车、滑翔机以及乘帆船和骑摩托的细节,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做的,源于这些经历的哲理也深深融入了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孩子们的作品
该学校的创办者吉佛·图利是一名来自美国北加利福尼亚的工匠,也是一名计算机科学家。有一次公司圣诞聚会时,他和同事聊起了小时候在家附近的森林和沙滩,和哥哥们的各种探险经历。然后感叹,现在的孩子都被过度保护,父母给孩子划定的安全区域日渐缩小,但这也阻断了孩子探索世界,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机会。于是,他决定要建设一所“工匠学校”,让孩子们和真实的世界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
图利希望通过工匠学校,让更多的孩子用真实的方式去了解世界,最终获得工匠的本质:拥有从一些已经存在的事物中创造出新东西的“超能力”。图利认为,孩子从上学开始会逐渐改变直至成年,不幸地是,推动孩子改变的正是所谓的公共教育。随着社会进入量化教育阶段,很多课程都倾向于关注学生在标准测试中的表现。但其实,孩子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真实的操作体验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尽量为孩子提供这样的环境。
东敲西打学校的口号是:想,做,修补(Think, Make, Tinker),因为吉佛·图利相信儿童在动手操作和建设的过程中,能学到无可取代的经验和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与其说是在建设,不如说是在探索和实验,他们沟通、合作,学习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常常会遇到设计的想法无法落实,碰到各种困难,但学校的氛围就是鼓励试错,以很积极的心态看待困境,允许孩子以“玩的心态”面对各种不顺利。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自有惊喜出现。
图利一直以“逃离速度”来评价一个项目,即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是否容易分心,以及建造好之后孩子是否就把它抛在一边,还是愿意继续探索、玩耍和修正。而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尽可能延长孩子的探索兴趣。
让孩子使用成人工作时的各种锋利刀具,对很多家长和学校来说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所有与危险相关的事情都尽量不让孩子触碰,结果呢,我们也在隔断孩子和真实世界的联系,孩子们在遇到真实的情况时常常束手无策。
图利认为,以下这五件危险的事必须让孩子们去尝试,不然孩子们反而会更容易受伤:一是玩火。通过玩火,孩子们可以学到关于火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以及关于进气燃烧排气等基本相关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利用火。二是使用刀。刀是宇宙间的第一万能工具,而是每个人在今后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三是扔长矛游戏。练习投掷可以刺激额叶和顶叶,这又与视觉灵敏度三维感知能力,以及结构性解决问题能力相关,因此在培养孩子们想象技巧和预知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四是拆解家电和旧玩具。通过这样的锻炼,孩子们可以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就是不论机器的内部构造多么复杂,他们都可以把它拆解开,他们能够从知晓每个零件的功能开始,慢慢弄清楚整个机器的原理。五是冒险打破一些法规。比如那些试图限制我们和外界事物之间互动的法规,当然,安全等法规的红线是不能去触碰的。
我们正在建设一些学生实践活动的基地,也在开发相关的课程,东敲西打学校的实践探索,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