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读《只为做一个良师》

(2017-03-06 06:06:08)
标签:

上好课

良师益友

成长之路

坚持不懈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孙明霞《只为做一个良师》一书有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读《只为做一个良师》

阅读理科老师出版的著作,总令我非常开心。在教育出版市场上,理科教师撰写的教育类著作有点偏少,这一方面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与自己的视野有关,仅从专业的角度来阐述一些观点,确实很难吸引非专业人士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与理科教师平时不太善于撰写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体会、教育叙事故事等有关,平时没有书写、练笔的习惯,写一篇文章都会非常困难,更别说写书了。

孙明霞是一位理科老师,用她的话说是“用生物知识来教育教学的教师”。尽管很多人都知道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人类在基因工程、神经科学等领域将会有大的发展,但中学的生物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常常被划入“小学科”“副科”的范畴之中。在这样的氛围中组织生物教学,要比那些中考、高考考试科目费心费神很多。但孙明霞老师的课自有激发学生潜能的力量和魅力,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就爱上了学习,很多学生毕业多年还念念不忘孙老师的课堂、孙老师的待人处事以及孙老师传授的思维方式。孙老师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是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秘诀。

 

一、精心上好每一节课

一个好老师,是让孩子们沉浸在学科知识的海洋里达到忘我状态的老师,是让孩子们经常感受到“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的老师,是过去了很多年还让曾经的学生惦念着课堂情境以及各种细节的教师。孙明霞就是这样的老师。她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如同去约会一样进行精心准备,期盼着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去一份惊喜。孙老师在课堂教学方面的几个做法,很值得广大教师学习。

上好开学第一课。很多老师总觉得课时不够,需要给孩子们讲解的知识内容太多,所以会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新学期第一节课就忙着讲述新的内容。问题是,很多学生还没有很好地从假期的休闲状态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对这门课的学习要求、本学期的学习重点等也不是非常清晰,稀里糊涂就开始的新知识学习,常常让学生在思想上准备不足,事倍功半。孙老师在常年的教学积累中,逐渐意识到开学第一课对学生整个学期学科学习的意义,无论是新生还是已经有了一段学科学习经历的学生,她都会很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学第一课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充满渴望和期待。多年的实践表明,上好开学第一课,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帮助很大。

创设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走进教室,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各种言论不会被随意的讽刺和挖苦;如果生生关系融洽,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会被其他同学嘲笑;如果学生和整个班级的文化氛围之间关系和谐,学生在其中学习安然自得不会有恐惧感;他就会放松身心、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上,而不用在心里设防。有一学生小浩,平时非常喜欢接话把,孙老师有一天讲授生态系统,他不仅接话快,还学着动物的叫声来引起各方的注意。孙老师没有简单地对他进行批判,而是灵机一动,顺着他让大家来模仿森林里的各种动物,体会生态的多样性。原本可能会引起师生间矛盾冲突的“事件”,在老师的机制处理中,化成了全班同学饶有趣味的学习活动,几乎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课堂学习的氛围也得到了充分调动。

给学生鲜活的知识。学生学习所依据的学科教材,是课程专家在对现实生活提炼、概括的基础上,精心选择部分学习内容,用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给师生的。其最大的缺点,就是与鲜活的现实生活的脱节。即使书中罗列的案例,也往往是多年前所发生的,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情境”的创设,其实就是注意到了教材和学生实际之间的矛盾,希望教师要“用教材教”,从学生身边发生的、或者学生喜闻乐道的案例切入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和生活、和自己身边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减少知识的陌生感,凸显知识的学以致用。孙老师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说明,将课本上的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生活中,知识就会变得简单、容易。

以鲜活的知识为载体,构建动态的生命课堂,是孙老师这些年着力探索的,也有不少成果出版,如《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心与心的约会——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她这些年出版的著作,进行深入的研读。

 

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努力做一名“良师”,是一种工作的态度和境界。在各地都在培养“名师”、很多教师努力向“名师”的方向攀登的大环境下,倡导教师要做一名“良师”,是对教师工作的再认识、再定位。

理解和宽容孩子。学校之中的很多矛盾、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诸多冲突,大都是因为不理解、不宽容所导致的。就拿教师来说,有不少教学内容,因为自己已经翻来覆去讲了很多遍,研究了无数次,所以感到一点都不困难。但很多知识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与教师还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教师不理解这一点,看着孩子们始终如“雾里看花”一般,难免就会生气;有一些孩子,在课堂里经常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不仅会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常常让同学们感到反感。但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是有特定的原因的,如果教师和同学不能理解、不能宽容地对待这些孩子的行为,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批评或训斥,甚至班级同学也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反而会助长这些行为的发生……孩子的世界与成年人的世界截然不同,很难用对与错来做简单的判断,理解和宽容,是一名良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无偏见地接纳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都有一颗赤诚之心,没有任何的偏见,更不会说假话。“皇帝的新装”可以有很多解读,其中之一说的就是“童言无忌”、真诚诚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人们同时也习得了很多“偏见”,从好的方面看,它能帮助人们快速地对事物进行分类,便于大脑快捷地处置问题;从不好的方面看,这种对事物贴标签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对方的不满和对抗,阻碍双方之间的沟通。作为一个教师,要意识到“偏见”对教育活动的负面作用,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像孙老师那样“发自内心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包容每一个学生,接纳每一个学生。”让所有的孩子在自己的课堂上没有恐惧和不安,能够充满自信地开展学习。

发挥教师的影响力。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善于运用这种影响来引领孩子的成长。孙老师在书中讲的两个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小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去问过老师蔷薇花什么时候开,没想到过了几个月老师还记得这事,并留心它的开放。”孙老师在蔷薇花开放的时候邀请小雨等几个同学一起到现场看花,让小雨内心充满着温暖和感动。孙明霞老师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一笔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只草履虫,让其中的一个学生感到神奇、惊叹,发誓将来也要做一个生物老师。多年之后,这位同学果然成为了一名非常优秀的生物教师。

让学生感受到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喜爱教师,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需要教师关注育人的全过程,持续不断地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巅峰的体现。肖川对良好的教育的说法,很值得大家品味和思考:“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货真价实的教育。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用心去营造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教育氛围,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良师也就会广泛涌现了。

 

三、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孙明霞在书中告诉读者,要成为一名良师,需要在四个方面努力锤炼自己——躬身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乐于笔耕。仔细想想,那些被学生所爱戴的、在教育教学领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地位的老师们,其实都有共同的成长特征,都在上述四个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就是他们几乎全部的教育生活内容。

夯实基础最重要。竹子从开始生长到长成十多米高,需要五年的时间。其中前四年都在地下潜伏着,每一年仅仅生长高3厘米。在这四年的时间里,竹子所做的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到了第五年的时候,竹笋破土而出,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用六周的时间就能长到15米。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期望读上一两本书、听了几节公开课就会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有质的突破是不可能的,需要静下心来夯实基础,勤于实践、多读善写。

成长比成功更有意义。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功,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比如说参加大奖赛获得了很高的奖项,出版了专著得到了各方的认可,指导的学生在考试或者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领衔重要课题的研究让自己具备了学科的话语权,等等。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成功教师出现,同时也要明白,比成功更有意义的是成长。成功是外显的、成长是内隐的,成功常常和结果对应,成长则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教师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成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如果自己放弃成长,很快就会被大家所遗忘。一些评上上特级教师之后变得碌碌无为,或许就与放弃成长有关。

永葆童心。孙老师在本书中说,医生越老越有价值,老师越老越不被人喜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主要原因就是老师是去了“童心”。想想看,这句话还是有点道理的,教育工作的对象是“童心未眠”的孩子,教师要能够和孩子的心弦对上音调,自己就必须要永葆童心。走在成长道路上的教师,不仅仅是在学识、教育教学智慧上的成长,越来越能理解孩子、越来越饱有一颗童心,也是成长的要义之一。

一个始终关注自身发展的教师,会不断地给自己创设成长的空间,同时也会给学生留下成长的空间,包括留下消化吸收的空间、留下思考的空间、留给体验学习的空间、留下自我学习和反省的空间……并最终实现共同成长。

 

《只为做一个良师》  孙明霞/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6.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