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幸福的声音

标签:
幸福生活专业素养坚持阅读精神世界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由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浙江教育在线与杭州大视野教育图书有限公司、省新华书店开始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征文活动,陆续推出了一批优秀文章,这其中有几篇是教师在阅读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之后撰写的读后感。
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这篇文章,是浙江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刘宁老师撰写的,被“大视野教师阅读汇”微信公众号所推送。作者联系自己工作的实际,阐释了教师幸福的源泉,以及如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刘老师的观点,或许您会有些共鸣的。
倾听幸福的声音
——读常生龙老师《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无可非议。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自己有所成就,每天都在寻求幸福的人生。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每天有足够的睡眠可能是最幸福的;对于工作一天的人来说,晚上能安安静静的休息可能是最幸福的;对于我们的父母,就像歌中唱到的那样儿女们常回家看看,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就是最幸福的。
那么,对于教师来说我们的幸福在哪里呢?我一直很困惑,长期的教学工作让人时常产生厌倦感,哪有什么幸福可言,问问周围的同事也都是或多或少带有情绪,我也一直在找寻,终于我看到了常生龙老师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才豁然开朗起来,原来做一个幸福的老师也不难,关键是看你如何做了。
常老师说,年届不惑评为特级后,他“选择将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期望通过阅读来为自己增添智慧,厚实精神的底色”,而实际上,在这10年的读书历程中,他通过读书与写作所收获的果实,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读书对常老师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
常老师在《教学始于技巧》中提到:老师的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将课堂上的话语权让给学生,还需要教师在课堂细节上多下功夫,——“希望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把回答的权利交给学生;希望教师要求学生有问题时才举手,而不是回答问题时才举手。”
作为一名教师我习惯于把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当成单纯的,机械的知识灌输的旧观念来对待。然而,看了常先生对于其人格升华和文化升值的理解,顿时觉得自己的理解太过偏颇,太过狭隘。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停留在对教材和文本的表面分析上,而应该充分挖掘教材里面、文本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这样传递出来的理解才是“传道、授业、解惑”。
于是乎,我在讲《木兰诗》的时候,给学生播放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在老一辈艺术家常香玉的唱腔中,学生领略了不同于江南的风土人情,陶醉于我们祖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中,从豫剧我们又联想到了我们国家的其他剧种,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增加了不少乐曲知识。
对于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我也不局限于传统的说法: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是没有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对于这个主题长期以来都占据在语文的教学参考书中,而我以为不能狭隘的理解它,我多方查找资料,引经据典,和学生一起探讨,寻找木兰的生活轨迹,分析木兰的性格特征。
最后在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下,终于找到一个让我们都感到满意的答案:诗歌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表达,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学习中,我们有对作品产生的共鸣,也有分歧,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我也从中感到了教学的幸福。
常老师说,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这是个非常贴切的比方,说出了读书对于理解生活的重要的意义。
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两种形态。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正如常老师在自序中说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以此语观之,读书就是连接教育和幸福的那座桥梁。
教师的幸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读书,“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捧起书本,再当一回渴望求知的学生;捧起书本,为了更好地指引学生们。等你回首望时,那幸福就是下课时学生围在你旁边的问长问短;幸福就是学生不经意间在你耳边流露出的渴望;幸福就是你无法预料但又让你那么惊奇的发现学生长大的那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