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类地行星新发现

标签:
类地行星特拉普系宜居带形成机制ppl杂谈 |
分类: 海外短波 |

7颗类地行星与母恒星(左一)对比想象图(美国航空航天局)
这两天,接连有关于类地行星的新发现,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一、NASA发现7颗类地行星
美国宇航局(NASA)是一个不甘寂寞的机构,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布一项重磅新闻,来吊足民众的胃口。美国东部时间2月22日下午1点发布的类地行星的信息,就紧紧地抓住了各方的眼球。
NASA的Spitzer太空望远镜发现,在离地球不到40光年,也就是378万亿公里的太空中,发现了一个星系,其中心是一个光线微弱的小型恒星,被命名为特拉普派-1。有7颗行星围绕它旋转,轨道周期从1天半到20天不等。假如特拉普派-1是我们的太阳,这些行星的轨道都跟水星的差不多。这7颗行星还都没有正式的名字。现在只是以“b”到“h”的字母来指代它们。字母“A”指代恒星。
在这个星系中,其中的3颗行星正好处于所谓的“宜居带”,那里的条件适合水和生命存在——恒星能量不多也不少。宜居带的概念,是人们根据适宜地球生命的标准来提的,“也就是有液态水。”满足这个条件,意味着行星与恒星之间距离不远不近,行星上的水既不会结冰,也不会蒸发掉。其他4颗行星也离宜居带很近,因此也可以具备水甚至生命存在的条件。但并非具备这种条件的行星就有或曾有生命的存在。假如特拉普派-1星系的外星人观察我们的太阳系,他们可能会说“嗨,那儿有3颗宜居星球,金星、地球和火星”。
TRAPPIST-1是超冷红矮星。它的大小只有太阳这颗黄矮星的11%,发光亮度是太阳的1/2000,它散发着红光。假如你站在其中的一颗行星上看,这个恒星看起来是橙红色的。这意味着要想宜居,行星距离恒星就得非常近。这7颗行星每个看起来有我们的月亮的两倍那么大,其中至少一颗行星上的温度跟地球差不多。
因为靠的很近,所以所以行星公转速度和自转速度会趋于一致,其后果是这些行星永远都以同一面朝向恒星,这边接受阳光;另一面则永远处于黑暗之中。研究人员过去曾以为这样的行星上不可能存在生命。但如今他们认为,只要行星表面有大气气流,就能在面向恒星与背向恒星的两个半球之间交换热量。只要TRAPPIST-1行星的表面有大气,就很可能存在气流。
科学家需要研究这些几乎肯定是岩石星球的行星的大气,然后才能得出有关水和生命的结论。哈勃太空望远镜已在展开工作。仍在建设中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在明年建成后也将加入工作。韦伯望远镜将会探测可能是生命副产品的气体——氧气、臭氧和甲烷。科学家说,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了解所有的大气情况,并推断出是否有水——也许还有生命——的存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家已确认了近3600颗太阳系外的行星,但只有约40颗位于其恒星的潜在的宜居带中,而跟地球差不多大的只有18颗。
如果这个星系适合人类居住,人类可以移民吗?从目前的情况看,是不可能的,除非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人类飞得最远的航天器旅行者一号,飞了39年,才飞了205亿公里,这还是不载人的飞行器。
另外,判断与地球的相似指数有多高,主要看的是行星与恒星的距离、公转周期、表面环境等等。这些指标看来,开普勒452b与地球的相似度非常高。而这次发现的7颗行星,与恒星的距离、公转周期都与地球的情况相差太远,并不适合人类居住。
二、发现短周期类地行星的形成机制
昨天,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中科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组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发现了太阳系外短周期类地行星的形成机制和轨道特征。这一研究,对了解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短周期类地行星是一类距离恒星很近、质量与地球相当的系外行星。目前国际天文学界发现的3500多颗系外行星中,有十分之一以上是短周期类地行星。由于距恒星很近,它们的公转周期一般不超过50天左右,其中有些与恒星距离甚至仅相当于地日距离的二十分之一,公转周期只有10天左右。这类行星具有什么特征、它们与恒星距离为何如此之近,一直是天文学家探索的问题。
季江徽介绍,在最新进行的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数值模拟和建模。研究发现,短周期类地行星并非一开始就都处在距离恒星很近的位置,它们的形成经历了轨道由外向内的迁移。伴随迁移过程,这些短周期类地行星自身质量也不断增长,最终质量与地球相当时达到稳定。
此外,进一步的轨道周期研究还表明,在由3颗类地行星组成的行星系统中,大约有17%在行星公转周期之比接近于4:2:1时可达到稳定。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人们理解短周期类地行星的形成机制和轨道特征,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进而解释其他类似行星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比如科研人员已经在此次数值模拟中发现,一颗木星质量行星、一颗类地行星以及一颗土星质量行星形成的行星系统,在公转周期之比接近4:2:1时也可达到稳定。我们也期待,在将来的天文观测中能找到这样的行星系统实例。”季江徽说。
此项成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