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要有阅读和珍藏好书的习惯

(2017-01-11 06:24:46)
标签:

阅读经典

发现自己

教师成长

学生发展

ppl

分类: 我的心情

19日的《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在“教师书房”栏目中刊登了记者梁杰的重头文章“2016年,‘教室书房’那些值得珍藏的书”,对201630多期的“教师书房”里推荐的百余本适合教师阅读的好书进行了综述。

梁杰在文中指出:

阅读经典是与高尚的人谈话

阅读经典,几乎是每一位阅读者的不二之选。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用周国平的话说,是它们都经过最公正、最智慧的“时间这位批评家”的洗礼,至今“仍然活着”。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能够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阅读经典,能与大师交流,与崇高对话。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下面的这些经典,教师不能错过:

1.《西方教师教育思想》 谢延龙 福建教育出版社

2.《我们三代人》汤一介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过去的课堂》 王木春/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潘懋元高等教育论述精要》《黄济教育思想论要》《瞿葆奎教育论要》《顾明远教育论述精要》与《鲁洁德育论述精要》 “中国教育学家经典论要丛书” 福建教育出版社

 阅读是为了发现更好的自己

冷玉斌形象地把书比作一面镜子,“将世间万物收纳其中,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他认为,书除了照映生活,还可以照映自己。“把书读进去,在书中看到自己,照出自己”。“倘若读来读去,自己的大脑变成了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却生成不了自己的见识,肯定是不行的”。正所谓“读大师的书,走自己的路”。作家止痷先生与读者谈读书时说得极有意思:“‘我’读书就是为了不变成‘我们’”。“自我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自我认识,成长自我,读书也就是最终让每个人都有‘表情独特的脸庞’。”即成为自己,而不是和他人一样。

在这个版块,梁杰老师重点推荐了如下两部书:

1.《巨人肩上的舞蹈——李镇西评传》 邓碧清 四川大学出版社

2.《给教师的5把钥匙》 常生龙 教育科学出版社

感谢梁杰老师在文中对我的如下点评:

常生龙在他的专著《给教师的5把钥匙》(201611710版)中认为,阅读和写作是最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学习方式。相较而言,只是“读”还不会有更好的效果,“写”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写作是再一次的思考和梳理过程,写作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让作品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有感而发。身为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他在忙绿的工作中挤时间阅读和写作,十年来,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阅读是名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2016年“教师书房”推出的好书中,不乏中小学名师们的精品之作。他们不仅以教书、读书为乐,而且将自己的读书体会以及阅读带给自己教育行为的改变等汇集成书,分享给读者,为那些迷茫中的教育者通过阅读打开教育之门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式。

大凡名师,一般都有个共同的爱好——读书。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很容易想到书籍,并很快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寻到自己的“精神导师”,并在他们的循循善诱和引领下,走出困境,走向幸福。梁杰老师还通过李镇西、冷玉斌等人的成长历程,进一步阐述了教师阅读的重要性。

教师阅读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用这句话形容当今教师阅读的现状十分贴切。这是一个阅读的好时代,因为从国家到学校自上而下都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书香校园”,但国人真正阅读的并不多,尤其是青少年有两样东西正在阻碍着他们阅读习惯的养成,一个是应试教育,一个是网络,他们的全部时间基本上被这两样东西所占据。更为可怕的是,教师作为最应该阅读的群体,许多人也放弃了阅读,不少教师只读两本书“教材”和“教参”。教师不读书,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人们完善自我、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在离开校园后如何自我教育,持续学习。许多教师从踏入教育之门开始,就越来越不喜欢阅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身在长期的求学过程中丧失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结果。教师自己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自然不会想到书籍,许多教师往往求助于网络或者教学参考书,结果可想而知,仿佛无源之水,很快便会枯竭,最后造成精神的荒芜,导致教育的贫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