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落入“圈套”的缘由·读《生活中的大脑骗局》

(2017-01-09 06:23:30)
标签:

脑科学

虚拟影像

便捷思维

无意识处置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谢伯让《生活中的大脑骗局》一书有感

落入“圈套”的缘由·读《生活中的大脑骗局》

周末加班,到附近的小饭店去吃面,等面端上来一看,碗这么小,潜意识里就有了是否能吃得饱的疑问,于是向老板进一步提出再加一个鸡蛋。其实这碗面已经够了,但饭店老板通过你对碗的视觉感受,让你不由自主地就落入了他设下的“圈套”之中,在他这里多消费了一笔。

不知道类似的情况你是否也遇到过?谢伯让在他的《生活中的大脑骗局》一书中,向我们介绍了诸多营销的诡计、社交中的迷思、消费怪圈以及职场上的困惑,并从如下三个方面揭示了大脑容易受骗的原因。

 

一是我们生活在大脑所创造的虚拟世界里。

在上周一“掌控自己的生活”一文中已经提到,我们所有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其实完全是大脑的产物。经由各种感官所获得的信息,经由大脑的部分删除、概括化以及一定程度的扭曲之后,成为我们所感觉到的这个世界的影像,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事物,而是经由我们大脑处理之后的影像。

大脑所创造的这个虚拟世界,可以用电视机做一个类比。我们的五种感官就像是摄影师,把感受到的各种信息捕捉下来,转化成电生理信号然后传送到大脑(有点类似于电视台),大脑对这些电生理信号做出诠释之后,重新创造一个类似于外在世界的“虚拟世界”,呈现在屏幕上。我们所知觉的,就像是电视机屏幕上的画面。

这个呈现在屏幕上的虚拟世界与外在世界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并不意味着它“等同”于外在的世界。如前所述,大脑在处理各种感官传递过来的信息的过程中,会屏蔽、改造其中的部分信息,使得真实世界的情境和我们所感受到的有些差异。“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这些差异,往往就是导致大脑受骗的原因之一。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在博客、微信以及其他交友平台上上传一张照片,让大家便于识别你,那么是发送一张大头照好还是发送一张集体照好呢?如果你原本就英俊潇洒、端庄妩媚,那无论怎么拍出来的照片都是迷人的,不需要自己考虑很多。如果你对自己还不够自信,那混在人群中,可以让自己更迷人。为什么会这样?研究表明,眼前出现很多物体时,人的视觉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出这些信息的平均值。如果你看到的不是一张大头照,而是一张有多个人在一起的集体照,视觉系统就会计算出这些人的“平均脸型”,并且把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往这个“平均脸型”上拉拢。而平均脸型是很受欢迎的。所以,在网络交友时,如果看到对方发布在网上的照片都是集体照,你可能需要再仔细一点,不要被迷人的“平均脸型”所迷惑了。

在人们对大脑的认识中,也有很多误区,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比如说左脑和右脑,由于过去对脑的认识比较肤浅,研究不够深入,从一些生活的表象中做出“左脑处理语言和逻辑,右脑处理艺术”等的判断,有很多教育培训机构也打着“开发右脑”的旗号,为自己吸金,现在看来这都是无稽之谈。人的左右半脑同时参与处理语言和逻辑信息,只不过处理好了之后交由左脑负责处置而已。最近的脑造影研究发现,没有人只是用左脑或者右脑,两个半脑是在同步进行学习和工作的。人的艺术能力也不仅仅取决于右脑,人的创造力更同时涉及左右两侧大脑的协调工作。

 

二是各种便捷的思维习惯有时会帮倒忙。

人的一生,一直不断地在接受新事物、学习并理解新的事物。新事物的学习通常都涉及到大脑中神经回路的重构,要经历建构新回路、修剪其他神经回路并巩固新的神经回路等过程,大脑需要消耗很多能量。为了让大脑拿出更多的精力和能量处置新的事情、面对新的问题,大脑在处置某一事物的过程中,会主动探寻处置这类问题的基本规则,形成便捷处置这类问题的操作流程,来保证自己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可以自动地按照这一流程进行类比的操作。我们平常所说的“思维定势”,其实就是一种便捷的思维习惯。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这种便捷的思维或者定势的思维,确实给我们减轻了不少负担,大脑可以很方便地选择已有的流程对类似的事情进行处置,减少思维之苦。教师的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努力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找到便捷思维的路径。比方说对一个历史问题的探索和研究,需要从考古、文献、物理学的同位素探测、多学科合作的历史事件模拟等角度来佐证,以辨别该问题的真实性,为做出合理的判断奠定基础;一个理科的典型问题,也有明确的解题思路,要按部就班地逐一进行,这些都是建立“思维定势”的过程。

当然,所有的定势思维都有一个明显的弊端,那就是刻板、固执。有的问题可能有更简捷的处置方式,但因为思维的定势,会在处置的过程中引导我们转上一大圈,不仅费神费脑,还容易因为流程复杂而出错。比如说,有三个空水壶,容量分别是131毫升、21毫升和5毫升,现在需要获得100毫升的水,每次盛装或者倒出的水,必须是三个容器的容量之一,该如何做?正确的方式是,先给131毫升的容器盛满水,然后倒给21毫升的容器,再倒入5毫升的容器两次,即得到100毫升的水。其背后可以形成的思维定势是:131215×2。这样的练习做熟练了,如果再给你这样一道试题:请利用29毫升、13毫升、3毫升的水壶得到10毫升的水,你该如何解决呢?

偏见,在很多人的心中应该是一个贬义词,其实偏见也是大脑的一种便捷思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来认识世界万事万物,由于世界观、个人视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形成“以偏概全”的观点,偏见就是这样产生的。而且伴随着人的成长,人所积累的偏见也会越来越多。对个人来说,这些偏见并不都是坏事,通过这些偏见,让大脑帮助自己在面对过去曾经处理过的问题时快速做出决策,并把宝贵的脑力资源留下来处理困难的新事物。当然,偏见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让自己盲目自信,落入思维或认识的“圈套”之中。比如说亚里士多德就有这样一个偏见:妇女的牙齿比男士要少。按理说,他只要让自己的夫人张开嘴巴,具体数一下牙齿就可以得到确切的结论,但因为偏见,他一生从未验证过此事。

 

三是大脑在无意识处理信息过程中出现漏洞。

用“冰山一角”来形容我们所知觉到的信息,是再恰当不过了。人从各种感官获得的信息,都会经过我们的大脑加以处理,然后再反馈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但大脑所处理的这些信息,绝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是在我们没有知觉的情况下完成的,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大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不让我们知道诸多信息是如何被处置的,一是为了提高信息处置的速度。在意识空间中,信息加工速度最高只能达到40/秒,而在无意识空间中,信息加工速度最高可达到11000000/秒。二是不让我们被各种信息所淹没。如果所有的信息都被我们所感觉到,进入到意识的空间,我们根本来不及处置。大脑长期的演化,对信息的处置进行了精确的分配,凡是能够自动化的,都不需要我们知晓。

这些庞大的无意识信息的处理过程,构成了大脑出现漏洞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在不知晓的情况下出现的各种判断错误,其实都与此有关。比如说你到一个自助餐厅里去用餐,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你的食量,但你或许并不知情。第一,餐厅里的盘子大小本身就很有讲究,盘子越大,你就可能吃的多,盘子越小,你就可能吃的少。如果服务员并不主动过来收拾你眼前的盘子,让它堆了很多,也会提醒你吃的够多了,不要再吃了。第二,播放快节奏的音乐,会加快进食的速度,让你很快就觉得已经饱了,吃不下去了。播放非常舒缓的音乐,会让你减缓进食的速度。第三,在餐厅的价格公示或者菜单上的单价的后面标注上金钱的符号,有可能激发潜在消费者的独处心理,要么不愿意往人多的餐厅就餐,要么不愿意呼朋唤友进餐厅吃饭。……那些深谙心理学的餐厅老板,借助这些小小的“把戏”,就有可能引导你的消费,而自己或许一点也不知情。

到商场去采购物品也有很多心理学的“圈套”在其中。在寒冷的冬季走进一家商场,一进门的暖气和一杯热开水、热咖啡最能让客人感到温暖;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常常会依赖最先获得的第一条信息。后收到的信息,都会被拿来和第一条信息做比较。聪明的商家会在知道了你的购买欲望之后,先提供一些产品,为他最终要推荐给你的产品做好铺垫;看中一件物品之后,商家请你坐下来细谈,而舒服的软椅,可以软化谈判者的态度;谈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给你递上一块巧克力,会让消费者有可能进入“自我放纵”的状态,在消费方面出手大方;在谈判的过程中,如果商家有意坐在你的右侧,对着你的右耳进行讨论,谈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因为人的右耳根子似乎比较软,人们在倾听时,偏好用右耳;如果再让你多触摸自己心仪的商品,你对该商品的“拥有感”就会上升。……所有热情的、周到的服务的背后,就是要让你把商品带回家。

在这样的过程中,人很容易非理性地作出消费的决策,等到回家之后又后悔了。所以,多了解一些大脑的工作机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还是很有意义的。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脑科学专家教你拆穿伪常识》  谢伯让/  中信出版社  2016.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